吳接紅
【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些新的理念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形式,取而代之是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形式進行教學。高效的語文課堂關鍵是在于從多角度、多層面挖掘教材的趣味信息,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挖掘教材;激發(fā)興趣;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3-0-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边@些新的理念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形式,取而代之是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形式進行教學。高效的語文課堂關鍵是在于從多角度、多層面挖掘教材的趣味信息,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挖掘一篇課文的興趣點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尋求突破。
一、探尋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讓學習興趣更濃厚
文學作品是作家生活的反映和藝術的提煉,每篇文章的背后都必然有一個創(chuàng)作動機。在課堂上,對于一些含義深刻,難于理解的課文,如果能挖掘作家創(chuàng)作背后的一些故事,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內容。
《少年閏土》節(jié)選自魯迅1921年寫的小說《故鄉(xiāng)》。閏土是《故鄉(xiāng)》里的典型人物。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學生在讀文過程中了解人物的特點,感悟作者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方法,但由于少年閏土生活的年代與學生現(xiàn)實中的環(huán)境相距甚遠,所以學生在學習理解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理解,進而會影響到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經(jīng)過查找,我發(fā)現(xiàn)了一段很有趣的有關閏土的背景資料。閏土本姓張,名運水,“運”字,是運氣的意思,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阿水”。紹興方言“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小說上改寫作“閏”,水也換作五行中的“土”了。運水的父親名張福慶,長期在魯迅家中做幫工。他的本行是竹匠,家在杜浦村,那里是海邊,都是沙地,種些瓜豆棉花之類,農忙時在鄉(xiāng)間種地。魯迅家里遇上過年或祭祀,忙不過來時,就請他來做幫工。那年正值魯迅曾祖母去世,在新年辦喪事,適值輪到祭祀“當年”,魯迅家中便叫閏土來幫忙看祭器。閏土大概比魯迅大兩三歲,魯迅叫他阿水,他稱魯迅“大阿官”,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閏土是一個質樸的少年,他給魯迅講捕鳥的法子,講沙地里動物的習性等。這些奇異的事情,對于一個城里的孩子來說,是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運水在魯迅的記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二、立足文本體驗,讓語文課更具活力
小學語文課堂如同生活中的舞臺,學生是舞臺的主角,教師則是導演與策劃。一臺好戲需要導演的精心策劃,一堂好的語文課也需要老師精心的導演,才能有活潑、寬松的課堂氣氛,才能熏陶、感染學生,讓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達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移情體驗和角色激情扮演,以達到“演出”中內化文體,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內涵內化于胸,產生共鳴。
如教學《觸摸春天》,首先,上課伊始我采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和同學們做個小游戲:蒙上學生雙眼讓其去抓另一個學生。同時要求既不允許被蒙眼的學生說話,也不允許被蒙眼的學生求助,看誰抓住另一個學生的速度快;其次,對被蒙眼的學生進行采訪,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被蒙眼后的感受。從孤獨無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學生們議得熱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師導入課文,移情體驗:“現(xiàn)在,文中的安靜就像你們剛才被蒙上眼睛一樣,而且是終生如此……”。通過這種游戲扮演,這種移情扮演,使學生對本文中安靜的處境及其難受理解更深刻,內化了文本,為后文理解安靜這個盲童對春天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作了完美的鋪墊,因而學生情不自禁有感而發(fā):每一個人都有生活的權力,無論你是否擁有健全的體魄,只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就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編織出屬于自己的五彩斑斕的世界。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們從實踐中體現(xiàn)學習的樂趣,比我們空洞的講解更有創(chuàng)意也更有效。同時,也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學得更主動積極,使課堂更具活力。
三、挖掘歷史背景,讓理解課文更深入
每篇課文都有它自身的文化背景,這種背景不是像自然科學的內容那樣有序的,而是存在于歷史和時代的各個層面。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就充分強調文章時代背景的重要性。教學中,時代背景的介紹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程度,還能極大地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小學生由于歷史文化知識有限,對有些比較深的課文不容易理解,興趣也就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從歷史時代背景中挖掘興趣點,就能激發(fā)他們對課文探究的愿望。
學生初步了解這些歷史背景后,在學習課文時,能較深刻地領會到藺相如雖是文官,但有勇有謀,面對強秦,義正詞嚴,以死相逼,終使“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秦王又要趙王為其鼓瑟,趙國雖弱,但趙王也是一國之君,怎能在秦王面前充當樂手?此刻又是藺相如奮不顧身以死相拼,要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樣就不能達到理解課文思想內涵的目的。如果了解了這兩個故事的歷史背景,再讓學生理解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沖突,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學生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這樣的文章有許多,像《窮人》《凡卡》《晏子使楚》等等,都需要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引導學生了解時代背景。通過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學生的知識就會愈來愈豐富,語文教學才會愈發(fā)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fā)展的必然,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能夠心甘情愿地學習,能夠帶著興趣去學習,在歡樂和諧中提高效率,從而獲得最優(yōu)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