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
【摘 要】 對于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yǎng),讓學生多嘗試以不一樣的視角,透過不同的方式理解與看待歷史問題,這會讓學生的歷史價值觀更好的得到塑造。教師要有效挖掘利用課本教學素材,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更新,激發(fā)學生思維,誘發(fā)學生靈感。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guān)鍵詞】 初中;歷史;學生;歷史空間觀;培養(yǎng)
歷史課程的教學視角下,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空間觀很有必要,這會讓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與思考很多歷史問題,會讓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更加深入與透徹。歷史教學進入初中階段后,學生的知識積累已經(jīng)十分豐富,對于很多知識也能夠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能夠自主思考與分析很多問題。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可以進一步讓課堂教學有所升華,可以逐漸展開對于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yǎng),讓學生多嘗試以不一樣的視角,透過不同的方式理解與看待歷史問題,這會讓學生的歷史價值觀更好的得到塑造。
一、有效挖掘利用課本教學素材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程的教學的關(guān)注點有所變化與調(diào)整。初中歷史課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對于歷史事件和各知識點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教學的一個重心在于讓學生對于史實有自己獨立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生要能夠站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分析與認識很多史實,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因素。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空間觀很重要,這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理解史實的一個決定因素。歷史空間觀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簡言之就是學生能夠站在更大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思考與看待問題,在理解史實的過程中,可以結(jié)合各種歷史、人文、地理、經(jīng)濟以及政治格局的因素來做出對于事件或者問題的分析判斷。歷史空間觀是學生思維能力形成的推動力量,也是學生具備更好的歷史感受力,能夠形成更加合理的歷史價值觀的決定因素。
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空間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充分挖掘利用課本中已有的教學資源,在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積累的同時讓學生對于史實的認識與領(lǐng)會方式上一個臺階。以《民族政權(quán)并立的時代》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構(gòu)建教學展開的過程:(1)可以用五代十國的前后期局勢的分布圖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程知識,利用地圖深入地分析五代十國的前后期變化。(2)把遼、西夏、北宋三國的并立形勢圖給學生展現(xiàn)出來,安排學生預習這三個國家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空間范圍。(3)以教材地圖形式講解重要的戰(zhàn)役,比如采用1004年澶淵之盟的例子,分析、歸納這些戰(zhàn)役在遼、西夏、北宋勢力變化過程中的影響及意義。這種層層推進的對于史實的理解和認識的教學方式,可以逐漸幫助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形成,能夠讓學生對于這一段史實有更深入的理解。歷史空間觀的培養(yǎng)并不是完全依賴于課本外的資料或者素材,首先應用好課本已有教學資源仍然是重要的教學基礎(chǔ),這一點教師要形成認知。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更新
教師要轉(zhuǎn)變那些傳統(tǒng)的并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多進行教學革新,這對于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yǎng)幫助非常大。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出來,課堂上那種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nèi)容的形式要盡可能避免,這只會讓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提不起興趣,更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慢慢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zhì),歷史問題的分析并不是只有一種思路,很多問題也不是非黑即白,有固定答案。大部分歷史問題站在不同的視角,結(jié)合不同的背景因素來進行分析,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在特定背景下都是合理的。教師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要讓學生懂得站在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理解分析問題,這會讓學生具備更好的歷史空間感。
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革新,才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層面得到提升,進而慢慢形成自身的歷史空間觀。教師要將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充分實踐到具體教學中。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時,教材中要求對曹操這個人物進行評價,部分學生認為因曹操做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所以他是奸雄;有的學生則認為曹操比較善于招納賢士,是英雄。對于這樣缺少歷史定論的歷史人物學生通常都比較熱衷于討論,老師可通過開展討論課讓學生盡情暢談自身見解、想法,要對于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開闊性給予充分肯定,多鼓勵學生站在不同視角看待與解讀歷史人物,這其實就是學生歷史空間觀的一種折射。
三、激發(fā)學生思維,誘發(fā)學生靈感
歷史課程的教學想要生動有趣,讓學生取得收獲,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誘發(fā)學生的靈感非常重要,這往往也是學生歷史空間觀的一種來源。教師要將各種新穎有趣的元素融入歷史課堂,讓課堂教學具備更強的開放程度,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對于很多問題或者歷史人物可以有更深入的挖掘與解讀。在這樣的氣氛與氛圍下,不僅會讓學生對于史實的感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開闊,歷史空間觀自然會得到形成與深化。
教師可以不斷進行教學革新,如,讓學生根據(jù)教材自編自導課本劇,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表現(xiàn)的欲望、學習的熱情得到滿足,還能夠誘發(fā)學生自身的靈感,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的歷史空間觀。教材課本劇的選擇范圍比較廣,三足鼎立、草船借箭、蔣干盜書、臥薪嘗膽等都能夠當作課本劇進行改編。有些內(nèi)容還很具代表性,比如南京大屠殺匯集中國人的恥辱和苦痛,是中國人永不能忘的國恥。老師可安排學生根據(jù)該題材將其編排成課本劇,把中國人的勇敢、無畏形象和日本人丑惡、殘暴搬上歷史課堂,以此告誡學生應勿忘國恥、熱愛中華,加深學生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體驗與感受,以這種生動直觀的課堂教學過程輔助學生歷史空間觀的構(gòu)成,讓學生對于相應史實形成更深刻的記憶。
【參考文獻】
[1]徐海平.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 2016
[2]劉媛媛.初中歷史教學中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 2016
[3]烏蘭.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3
[4]于秀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翟乃亮.初中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3
[6]宮春燕.圖示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