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qū)綜合實踐教育基地校,吉林長春,130052)
摘 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校外教育對青少年兒童的個性及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整個教育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校外教育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特長,在對少年兒童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實踐教育基地 課程資源 校外教育
作為實施綜合實踐教育活動的教師,我們該如何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有效發(fā)揮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職能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認識和思考:
一、追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線索,立足于人的整體性,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健全發(fā)展,進行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設計實踐學習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超越學科界限,走向廣闊的生活世界,面對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生活、學生與自我的實際情境,鼓勵學生直面真實的問題,運用綜合性的知識、生活經驗去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完成活動任務,實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實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以便使學生形成對周圍世界的完整認識和全面體驗,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與個性完善。
二、課程側重于關注學生本身。著眼于引導學生的生活方式,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健全學生的個性品格。
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學習,而不是讓學生覺得學習和生活是獨立分開的。綜合實踐活動所關注的生活不僅僅是校園生活,也包含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幫助學生了解校園、了解社會、了解家庭,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思考和提高能力,繼而將之更好運用于學習過程中去。遵循“來自于生活、在生活中生成、服務于生活”的原則,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獨特體驗,立足于人的整體性,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健全發(fā)展。
如,“生活中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新”主題活動的開展,正是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廚房里媽媽做飯時地面會有水,用手擦地還需要再去洗手,用腳踩著抹布擦會很方便,但是容易脫落,怎么解決這個辦法呢?這樣一個看似普通又常見的小麻煩,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使得學生自主設計了“廚房拖鞋擦”這一活動主題。在設計、制造、展示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發(fā)現與創(chuàng)新的快樂,為媽媽分擔家務的喜悅,增強了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意愿,學習方式自覺發(fā)生改變。
又如我們在開發(fā)的糧食粘貼畫課程時以學生為設計課程的主體,讓學生親身體驗每一粒糧食的特性,體會把這些平時吃的糧食擺放粘貼到一起創(chuàng)作的樂趣,深入了解粘貼藝術的各種制作方法,有利于學生利用不同的材料獨立設計出美化生活的藝術品,展現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使生活中的美感因素與目視藝術形象完美結合,變自然美為藝術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及審美情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對學生實現了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熏陶。
在實施中,主題活動是很多的。如《廢舊的撲克牌有什么用處》《你的飲料瓶在哪里》等,這些主題無一不是來自學生生活、服務于學生生活的。我們要全面把握開發(fā)課程資源,使學生在實踐探究中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學會生活、學會創(chuàng)造,深切感受到生活即教育。
三、課程的開發(fā)應就地取材,盡可能多的保證并提供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參與實踐,自主活動,動手操作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
如,我們利用學校與社區(qū)交通指揮崗距離較近的交通資源,開設了“我是交通協管員”這一主題的交通安全實踐課程活動,學生親自走上交通指揮崗,了解交通安全知識及安全標志,體會交警的重要作用及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強化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實施。
四、拓寬教師知識結構,保證活動高效,促進課程開發(fā)。
綜合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和體驗,學生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應得到保護。因此,教師的角色更加傾向于協力者與參與者,旨在通過指導發(fā)展其自主活動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和溝通者,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認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力,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實踐者。在指導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遷就不放任,客觀理智的幫助學生,以尊重他們興趣為基礎,引領他們將體驗與探究引向更深層次的思考。鼓勵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踴躍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醒學生從過程與結果中進行反思,總結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應用于之后的活動當中去。
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角色作用需要重新定位與加強,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把握準確,深入理解。教師要重新界定培養(yǎng)的學生群體及培養(yǎng)目的,改進并完備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能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師在教育的同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增強對新事物、新知識、新文化的理解,學習與時俱進、先進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促進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fā)。教師對自我知識結構的補充、更新、完善、提升,都是教師自覺、自主的行為,也是對學生、對教育負責的行為。
其次,對于相關資料的積累也是教師需要完善的一項重要內容,逐步豐富適合本區(qū)域、本校實際條件、本校學生特色研究專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再次,應加強教育科學理論等的學習,積極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掌握新的教學技術手段,并利用先進的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為出色完成教學和完善課程開發(fā)服務。
綜合實踐教育基地這一校外教育場所,為學生搭建了自主成長的舞臺,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勤于動手中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實現了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融合,實現了大教育觀。但是,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探索開發(fā)和利用綜合實踐教育基地課程資源,有效發(fā)揮校外教育職能的研究,我們還行走在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簡介:高玉蘭(1970.02-),女,長春,本科,中級教師,研究方向:綜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