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芳
【摘要】教育與快樂并不矛盾,好的教育能讓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能讓我們有成就感,能讓我們有尊嚴,從而帶給我們快樂,且努力追求的過程也是快樂的。
【關鍵詞】教育;快樂;成就感;尊嚴;比肩同行
如今的我,在家庭生活中多了一個角色——母親,于是,對育兒方面的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知性媽媽龍應臺。暑期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非常好。作為一名母親,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思考自己和孩子。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才能帶給你真正的快樂。”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這段話,使我振聾發(fā)聵。我真的很幸運,在女兒六歲時讀了這本書,它在我作為母親這個角色陷入困擾時,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女兒的教育。
作為一名母親,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風,同時,我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這很矛盾。我常常糾結是該讓我六歲的女兒上幾個培訓班,還是應該給她找回一個純真的童年;我也常常困惑女兒現(xiàn)在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我也常想等女兒長大后會不會怪我……曾經,這些都讓我煩惱。但知性媽媽龍應臺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讀了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這段話,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原來,這些并不矛盾。過去、現(xiàn)在、將來,只要孩子快樂,就是成功的教育。
此前我也知道我對女兒的這些高要求是為了她好,但不知道好在哪,說不上來,現(xiàn)在知道了。龍應臺的這段話點醒了我,為孩子好是為了讓孩子有成就感和尊嚴,從而獲得快樂。龍應臺的這段話讓我重塑了對女兒教育的信心,我六歲的女兒上了四個培訓班:鋼琴、跳舞、畫畫、國際象棋。原來總有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閃現(xiàn),上太多了吧?,F(xiàn)在想想,每一個她都很喜歡,每一堂培訓課上下來,女兒的回應總是說今天很快樂?!翱鞓肪秃茫鞓肪蛯α?!”我喃喃自語。
我也站在一個媽媽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想法:若言,從你出生以來,我就一直堅定地要求自己做一個“好媽媽”,希望能給你一個快樂的童年。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你在快樂中一天天長大。你熱愛學校、熱愛老師。不論主課還是副課,你一樣認真對待,教過你的老師都很喜歡你,你也是同學們眼中的開心果。媽媽現(xiàn)在引導你做的一切,都是希望你能成長為一個活得有價值、快樂的女孩,而我,也將是一位幸福的媽媽!
當然,每個人總有多個角色。在生活中,我是一名母親;而在工作中,我則是一名教師。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因為這本書不僅讓我想到如何當母親,而且指導我如何面對每天在學校遇到的16-18歲左右的學生。每個學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作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了。好的老師應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6-18歲的人,我們該怎么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F(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把80%的時間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文中的龍應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經歷相互碰撞,于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系,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努力。
其實,師生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反思自己十三年的教學、教育生涯,實在慚愧。我愛孩子們,可是卻表達得不好,太過嚴肅、太過古板。我想,或許,我們都應該學學龍應臺,做一位貼心的母親,做一位母親般的老師,把我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我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孩子們多一點柔美的微笑,給孩子們多一點應有的尊重,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子女、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那樣,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由龍應臺和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合著,收入了母子倆三年(共有三十五封)來的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關系深深困擾著的家長和子女,教師和學生。書中也穿插了許多讀者或網友的來信或留言,是所有為人父母者、所有教育者值得一看的好書。我想,不管怎樣,我們要堅守“快樂”二字,我們不應該因為有壓力就放棄自己的快樂,其實,你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就是最快樂的,教育與快樂比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