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潔
[摘要]交流討論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寬松、平等、自由的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優(yōu)化數學教學。
[關鍵詞]組織;課堂討論;優(yōu)化;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7)210027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又有利于教師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及時把握教學的方向。但是,并不是數學課程中所有的內容都適用于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所以教師要深研、把握好教材,有效組織課堂討論,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組織課堂討論,優(yōu)化數學教學呢?
一、組織小組,營造探究氛圍,激活課堂
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是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的。也就是說,教師必須要有隨時掌控課堂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中進行有效的討論,可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究,否則學習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因此,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應依據教學需要,以集體討論、小組討論或同桌討論的方式展開。例如,教學“加法”時,教師可以先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受加法的含義。之后,教師讓學生交流討論:“把剛剛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蓖ㄟ^討論,學生明白兩位同學和三位同學走到一起是五位同學,理解了加法就是合起來的意思。又如,教學“長和短”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先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是如何知道物品之間不同的長度呢?”然后教師把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四人,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討論。這樣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進而激活課堂,優(yōu)化數學教學。
二、挖掘教材,組織探討活動,增強能力
數學教材是提供給教師和學生進行教與學活動時所使用的載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師要不斷深入研讀教材,把蘊藏在教材之中的思想方法挖掘出來,組織一系列的探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學“4+2=?”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讓每個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一部分學生是用數手指的方式得到結果的,如1、2、3、4、5、6這樣數;有的學生從4開始,往下再數2個數;還有的學生利用數的組成的相關知識得出4+2=6……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在這些方法中,你覺得哪種方法是比較簡潔的?”……通過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數的組成知識來進行計算是比較簡單的。
又如,教學“認識圖形”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里說說自己印象中的圖形,并思考如何給圖形命名。有的學生說是按圖形的功能命名的,有的學生說是按圖形的長度命名的,還有的學生說是按圖形的形狀來命名的……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觀察,引導學生關注圖形的邊數,使學生知道還可以按圖形的邊數來分類、命名。通過精心設計的討論活動,激發(fā)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結合生活,培養(yǎng)數學意識,解決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所以,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實踐性的題目,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教學“認識乘法”一課時,教師課前可先讓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用到乘法的,由于生活中經常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問題,所以應用乘法解決這些問題,能加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和熟練掌握乘法口訣。然后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織學生進行“你來出題,我來答”的比賽,如提出“有3棵樹,每棵樹上都有2只小鳥,總共有幾只小鳥”等問題,讓每個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后搶答,最后搶答并回答正確最多的小組獲勝。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優(yōu)化數學教學。
總而言之,數學課堂中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營造寬松、平等、自由的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優(yōu)化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1]刁桂香.組織課堂討論 優(yōu)化課堂教學[J].好家長,2015(37).
[2]沈藝華.小學數學課堂討論的組織策略[J].學周刊,2014(27).
[3]王桂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討論的組織[J].赤子(中旬),2014(02).
(責編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