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勝
【摘要】 本文通過對合作學習的意義與優(yōu)勢、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現(xiàn)狀以及合作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等幾方面的論述,把合作學習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探討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合作學習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5-163-02
0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越來越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合作學習方式被廣泛地寄予了厚望,在實踐中也得以廣泛應用。就合作學習方式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結合,許多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者對此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xiàn)象,需要我們剖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探求解決的途徑,有效地把合作學習應用到信息技術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與意義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參與,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對于一些問題和任務,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和協(xié)作互助,最終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成果的一種學習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其他人學習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要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分享資源,積極交流思想,共同承擔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
(二)合作學習的意義
在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課本教材較為枯燥乏味,一心只想動手操作。而在合作學習的方式下,可以有效的營造出共同探討學習的氣氛,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欲望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進行討論、詢問以及解答。在此過程中,不僅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以及解答的思路組織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對于學生融入班級中,增添集體榮譽感都有著較好的助力。
由于每個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不一,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照顧基礎較差的學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情況極大地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合作學習能夠有效的解決。通過了解學生掌握的基礎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每一個小組中有著基礎梯度的學生。讓小組中基礎好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內容而基礎不好的學生也能夠得到同學的及時有效的幫輔,使得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都得以提高。
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現(xiàn)狀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合作學習有其明顯的優(yōu)勢,但實踐中卻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過多關注合作的外在形式,認為只要是運用了合作學習方式就能夠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就是好課,出現(xiàn)了凡課必“合作”的現(xiàn)象,使合作學習泛化、形式化,缺乏實效。合作學習確有其優(yōu)勢,但并不是僅憑教師主觀臆斷,覺得什么時候、什么內容的學習可以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就強行地將學生組織成合作學習小組。學習也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如果合作學習是教師單方面提出來的,僅僅體現(xiàn)教師的主觀愿望那么,學生是不會主動配合來實現(xiàn)合作目標的。
而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直接原因在于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本質特點認識不深刻,沒能把握合作學習的恰當時機。因為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愿望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推動自己去學習的心理力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倡導合作學習方式是因為它可以發(fā)揚教學的民主精神,能夠增加學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共同完成任務中形成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解決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的興趣、意識、習慣與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合作不應是一個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不能主觀臆斷強迫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需要教師恰當把握和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的時機。
三、合作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選擇合適的課題
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選擇適合的課題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合作學習當中去,避免凡課必“合作”的現(xiàn)象,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把列出的課程目標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在設計學習活動和學習行為時,要積極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充分挖掘網絡和多媒體的潛力,設計出符合學生口味、與學生的心理特點一致的活動來。
(二)科學合理分組
選擇了合適的課題后,在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也是有效的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過程。教師在進行分組時應充分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性格特點等能夠充分的互補,并確保每個小組的實力相當。因此,在課程開展前,教師可以通過測驗的形式或是填寫調查卷以及走訪學生等方式來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愛好、性格特點以及家庭的基本情況,再根據調查得到的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在進行分組之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時的組織一些小組比賽,例如,集體打字速度賽,PPT最佳小組賽以及excel數(shù)據處理賽等。通過設置一些小獎品或是小懲罰,不斷地創(chuàng)造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氛圍,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集體榮譽感中逐漸加深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高效。
(三)對小組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
教師要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及時對各個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巡視,關心鼓勵各個成員,適度利用小組之間不服輸?shù)男膽B(tài),形成一定的良性競爭氛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保持學習興趣,從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東西。
(四)構建網絡平臺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合作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充分地發(fā)揮網絡的作用。在實踐運用中,教師可以利用移動網絡信息技術,設置不同的交流平臺,例如,學校的論壇版塊、微信群、QQ群等,通過遠程協(xié)助等技術來作為實踐的輔助活動。不同的小組可以組建不同的交流群,讓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習。通過網絡平臺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信息技術的實踐,有利于不斷的加強學生實踐。與此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和掌握知識,在不斷的操作中熟悉信息技術知識。通過平臺的交流,還能夠在第一時間實現(xiàn)同一小組中的學生新技能以及新信息的分享,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努力,迎頭趕上。
(五)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評價是決定合作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客觀準確的評價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本次課程中活動的完成情況的一個總結,積累有效的經驗,對以后開展合作學習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利用合作學習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打破以往僅僅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定性的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模式具有極強的局限性,不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因此,為有效地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能力、團結他人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學習進步程度等進行綜合的評價。在組織考試時不能在局限于單人的考試形式,可以適當開展小組測評,并通過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來確保學生的每一處亮點都沒有被埋沒。客觀而全面的評價才能夠有效的鼓勵學生,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讓學生變得自信,逐漸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且評價時不僅要看最終小組的成果及小組的每一個成員,看和其他成員是否協(xié)作愉快,是否愿意幫助別人,是否與他人合作交流完成任務,以及對于小組的任務能否提出有意義的建議和想法等,還要注重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階段性評價和多次評價等等。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探索更深層的知識內容。信息技術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所教學生的情況和特點,靈活地運用合作學習,做到因材施教,實現(xiàn)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提高。
[ 參 考 文 獻 ]
[1]陳莎莎,馮學金.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J].廣西教育,2002(22):28-29.
[2]陳祿偉.新課改下信息技術課堂分組教學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7(4):99-99.
[3]胡永勝.新課改下信息技術課協(xié)作式教學模式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3(8):251-251.
[4]翁樹深,翁雅婷.協(xié)作學習模式探討——基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2):97-100.
[5]徐曉東.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左昌倫.促進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J].荊楚學刊,2003(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