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芳
摘要: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審美教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人的美化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語言和文學語言的意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從而提高文化素質和培養(yǎng)高尚情操,這是語言學習的本質。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問題,關在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問題;對策
審美能力是學生應該具有的重要素質之一。審美活動是體現學生對美的主觀反應、感受、欣賞和評價。它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人的審美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毋庸置疑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對審美能力的認可與重視
目前,一些教師還沒有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引起重視,對于審美的重要性還不明確。這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一大障礙。通過調查,,發(fā)現許多教師認為在小學階段學生不需要有更多的審美特質,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不需要引入太多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在小升初階段面臨繁重的學習壓力,審美教育便被忽視。但事實上,審美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可以更促進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古詩詞時,比較枯燥乏味,如果此時引導學生去了解古代人吟詩作賦的深厚的文學和美學素養(yǎng),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進入到學習和探索之中去。
(二)缺乏課堂互動,學生積極性欠缺
在教學環(huán)境中,審美主體包括老師和學生。在這里,審美對象主要指小學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文本、古詩詞等審美材料。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盡管許多語文教師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在良好的教學實踐中不能與學生互動。有的老師認為,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有限的,他們的審美特質注定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或一些語文教師的課堂掌控欲比較強,沒有給學生創(chuàng)造跟多施展才華的機會,導致對文本的審美過程成了老師的獨角戲。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利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審美能力培養(yǎng)形式單一化
從調查結果來看,很多小學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形式單一,這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考試評價與個體發(fā)展。例如在語文課上,老師的評價單一,忽略了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他們之間相互地欣賞;雖注重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但是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對于怎樣讀出感情,讀出自己內心感受到的美感,很是迷惑。如果我們讓學生進行比賽讀、表演讀、師生對讀、角色表演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或許這樣,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會更為深刻,不知不覺會提高審美情操,對考試中出現的閱讀理解題目以及作文就不會再感到棘手。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審美能力的對策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素質,尤其是教師的審美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審美能力地提高。在教學中,老師及時創(chuàng)造審美情境,陶冶學生情操,效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
(一)教師提高自身審美素質,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中,老師是審美的傳播者,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啟發(fā),以及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語境下,強調學生的審美主題、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尊重學生,給學生審美的表達和自由,可以讓學生大膽審美想象。教師要淡化自己的主導觀念,讓學生在審美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美感是審美情感和審美知覺的總稱,是審美心理的第一要素。審美感可以導致學生心理很情感的變化,時而歡樂,時而悲傷,這些情感色彩在感觸學生心靈和改善他們的認知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小學教材選了許多名著。有些文章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美感動人。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掌握,然后從人的內心、情感、真理、啟蒙等方面去探究。通過對語言的深刻感知,我們可以在學生面前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心靈。
(三)引導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附有精美的美術插圖,這些插圖生動、有趣,往往在瞬間的動量和靜勢中,表現出和諧的自然美,比抽象的文字符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視覺想象力,正如葉圣陶所說,“繪畫不僅是一種寫作教學,更是一種孩子的想象和一種兒童的美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插圖的運用和指導性的觀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徑。
例如教師在講《白楊》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欣賞白楊傲立風沙的畫面,結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配上優(yōu)美的語句:“在風沙面前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抵拄一樣牢不可摧。”這一豐富的節(jié)奏詩化的語言,和插圖相得益彰,讓學生浮想翩翩,仿佛置身沙漠中。然后,老師道出了小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就如同父親的志向和希望一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學生聽后都說要學小白楊,做個好接班人。學生由開始的欣賞變成學習動力,使他們的審美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四)捕捉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內涵為我們提供了生動、典型的形象。應以此為基礎,塑造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學會用人性來對待世界。如《囚歌》這首詩中,意境波瀾壯闊,表現出了作者寬廣的革命情懷和高尚的品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揭示《囚歌》的歷史背景,營造出特定的氛圍,讓學生欣賞到《囚歌》的悲壯美。還以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關鍵詞的內在含義,讓學生品味作者的人格之美。通過審美意識的開展,學生可以深刻領會到詩人的革命情懷和大義凌然的豪情壯志,獲得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無論怎么改變教學方法,但始終抓住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審美教育的重點是要從多角度捕捉,在語言、語境閱讀中,多開啟學生審美思維,激發(fā)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子靜,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01]。
[2]鄭曉梅,拼音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意義和地位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09)。
[3]劉小娟,小學高年段識字教學的幾點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