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國強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八仙橋街道臨邑小學)
摘 要:好的語文課堂就應該盡最大可能把握學生思維能力的內隱成分,讓孩子們在語文中多走幾個來回,讓語文課堂多打破幾次平穩(wěn),讓語文之眼更加敏銳,在文字的內涵和外延方面反復揣摩和推敲,或登高望遠,或由葉生枝,或舉一反三,以此打造精彩、璀璨、搖曳生姿的教學時空。
關鍵詞:拓展;個性想象;多元解讀
《最后一分鐘》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一篇充滿激情的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前的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曾經讓千萬中國人激情澎湃。詩中有這樣一句:“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焙芏嘟處熥プ∵@一句引領孩子們反復開掘、體味和涵泳——是啊,在這里,“午夜和清晨”不僅僅指時間,也是香港一個多世紀恥辱結束的宣告,更是香港嶄新未來開始的宣言!是全中國兒女對香港美好未來的祝福。
且看以下教學片段:
師:“在這香港即將回歸的最后一分鐘——午夜,又是清晨,你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1:“香港即將回歸,我的心情非常激動?!?/p>
生2:“香港即將回歸,我的心情非常自豪?!?/p>
生3:“香港即將回歸,我的心情非常喜悅。”
……
師:“那么你的心情為什么這樣激動、自豪、高興呢?”
生1:“因為離開祖國母親懷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終于回來了!我們怎能不喜悅呢?”
生2:“因為百年的屈辱終于被洗刷,中國人從此挺直了腰桿?!?/p>
……
這樣的語言對話無可非議,課堂在預定的軌道上平穩(wěn)地向前挺進,但是這樣的“平穩(wěn)”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什么,似乎有些淺嘗輒止,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不講究時效與實效,只追求‘表面之繁榮”。這樣的訓練固然“不出問題”,不會發(fā)生“意外事故”,但同時,也缺乏懸念,缺乏驚喜,缺乏一種波瀾和一種預料外的“靈光乍現”。細究上面的例子,不難發(fā)現,“香港即將回歸,我的心情非常激動”等對話,反映出學生很容易模仿第一個回答者的模式,使答案的“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想想,孩子們的回答都局限在“我很激動”的固定格式中,是否會從另一個層面限制孩子們的思維呢?遺憾的是,這樣的拓展或者這樣的可能性被老師無視了,或者被有意屏蔽了,被“我很激動,我很喜悅,我很自豪”等回答限制住了。想想,孩子們的個性想象和多元解讀被摁下了刪除鍵,誰還語文“郁郁乎文哉”?
竊以為,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從“照樣子說話”的圈子里跳脫出來,進入到一種更為寬廣、更為自由的語文學習天地之中。此時此刻,教師不是對“靜態(tài)復制”的推波助瀾,而是果斷地摁下暫停鍵;既然孩子們都說“我很激動”,那么,可以通過“為什么激動”引發(fā)出更多更深的思考:
1.是呀,香港回歸的最后一分鐘,每一個中國人都很激動,但是人們的心情不僅僅是“激動”這么簡單!應該是多種心情的一種綜合,就像詩中所說的“是萬眾歡騰中剎那的寂靜”,那么,你如何理解“歡騰和寂靜”這一對意思相反的詞語?
2.此時此刻是激動的,那么在這之前的很多分鐘,甚至一百年來心情是如何的?“最后一分鐘”與“一百年”有沒有聯(lián)系?“最后一分鐘”僅僅是指時間嗎?……
細看以上例子,“你如何理解‘歡騰和寂靜”,就是打破了原有的平靜或者原有的格局,就是一個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教師是這一切的“推手”,教師要通過設疑啟發(fā)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并突出矛盾,讓孩子們的思維由“和諧”到“沖突”,打破低級的平衡。如此,孩子們必將進一步理解“萬眾歡騰”“寂靜”還不足以表達人們內心的激動,應該“是寂靜中誰的微微顫抖的嘴唇,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著那個名字:香港,香港,我們的心!”也許只有用微微顫抖的嘴唇,還有掛在腮邊的淚水才能表達此時此刻的激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钡拇_,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解、自得,而不拘囿于原課,不限制于原詞,不刻意“套句”,如此,孩子們的靈性、童心才不至于被蒙蔽,不至于被泯滅,才不會陷入到一種絲絲入扣但毫無生機的學習之中?;诖耍處熞I學生特別留意文字背后的“多重意蘊”,在文字的內涵和外延方面反復揣摩和推敲,“更大程度地給課堂松綁”,如此,師生才能發(fā)現另一片鮮活的乾坤。
比如,教師還可以通過以下設計“登高望遠”:
1.香港回歸與哪一個偉人有關系?
2.如果你是參加交接儀式中的一員(身份可由學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香港回歸最后一分鐘”這一過程,你想說什么?
3.查閱資料,調查“那深入骨髓的傷痕”具體指什么?那“一紙發(fā)黃的舊條約”又指什么?
4.你自己曾經有過這樣激動人心、意蘊十足的“最后一分鐘”嗎?我們的祖國還有其他這樣“萬眾歡呼”的“最后一分鐘”嗎?
好的語文課堂就應該盡最大可能把握學生思維能力的內隱成分,讓孩子們在語文中多走幾個來回,讓語文課堂多打破幾次平穩(wěn),讓語文之眼更加敏銳,以此打造精彩、璀璨、搖曳生姿的語文學習新時空。
參考文獻:
[1]賈志敏.薛校長的比方[J].小學語文教學,2016(1):1.
[2]陳俊一,程曉云.課堂:竇桂梅的教育根據地[J].教師月刊,2015(2):2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