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的教育模式與中學有很大的不同,大學新生往往有很長的一個適應過程。大學新生要盡快轉變角色,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必須要家長、老師的合理引導和教育,更要他們自己認識到自身身份的轉變,這個過程越迅速,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就越有幫助。
關鍵詞:大學新生 學習 適應
大學是人生走向“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重要階段,而大學一年級則是這個重要階段的關鍵時期。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管控,生活和學習都是按照規(guī)定好的模式進行。為了緩解學習的高壓態(tài)勢,高中老師甚至給學生們描繪的大學是“不用學習”的自由世界,這樣的假象宣傳使得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放松了對學習的重視,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如社團活動、個人愛好上。
大學的教育模式與中學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數(shù)學課程來說,中學課堂上可以做到用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以此讓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而大學的數(shù)學課程,由于受學時限制,老師一般都是“滿堂灌”,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幾乎成為不可能,通過做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全靠學生在課后完成。加之大學對學生的管理是“自由式”管理,輔導員和班主任不會也沒有精力天天督促學生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如果不學會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進行學習,就會陷入“應付式”的學習漩渦中,難以走向良性的、健康的學習方式中去。
作為工科大學公共基礎課教師,授課對象基本上是剛入校的大一新生。在十五年的教學生涯中,深刻地感受到同學們從高中進入大學之后,有很長的一個適應過程,甚至有一些同學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模式,最終走向掛科、降級甚至是退學。要使得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能夠自然、快速地適應大學學習,無論是從中學老師到大學老師,還是從學生個人到家長,都有著不可懈怠的責任,以下就圍繞這四個主體來進行闡述。
第一方面,中學教師應對大學作出客觀的描述,并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中學教師不應僅僅以把學生送入大學為教學的終極目標,而是應當立足現(xiàn)實,更多地考慮學生個人的長遠發(fā)展。在學生面前應該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給予客觀真實的描述,以免給學生造成進入大學就不用學習的錯覺。在中學階段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鍛煉學生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習慣,對所學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長期采用題海戰(zhàn)術,只能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能力,而弱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就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了。只有在中學階段培養(yǎng)了好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并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才能在進入大學后快速適應大學的學習。
第二方面,學生應該在先期主動對大學進行了解,提高思想認識,引起重視。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等多種渠道主動了解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模式,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大學學習主要是自主學習,課堂上的有限時間里老師著重介紹所學知識的主要思想與方法,學生應盡量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然后獨立完成作業(yè),并在老師的建議下選擇合適的輔導學習資料進行鞏固學習。要善于采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輔助學習,主動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汲取優(yōu)秀學長的學習經驗。定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前后聯(lián)系,以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在拓展自己的其他能力方面,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感興趣的學生社團,但是不宜太多,1-2個即可。選擇社團活動以后,要合理分配時間,明確學習才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如果參加社團活動過多,勢必占用掉學習時間,終將得不償失。
第三方面,大學教師應主動關心大一新生,給以正確引導。大一新生入校后經常接觸的不外乎基礎課教師和班主任輔導員?;A課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主動適應大一新生的特點,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式方法,比如有意識的銜接中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適當設計一些課堂練習,引導學生盡快從中學學習模式向大學學習模式轉變。另外,除了安排課外答疑之外,還可以借助如QQ,微信等網絡平臺這些新時期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及時解決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師生面對面交流時間有限的問題。班主任和輔導員作為新生的思想教育領路人,更應該重視這一問題,多交流,多溝通,采用主題班會,高年級同學學習經驗交流,個別談心等等方式,盡快讓新生適應角色的轉變。
第四方面,進入大學以后,絕大多數(shù)同學是離開父母異地求學。孩子離開了父母的視線,絕不是父母不再管束孩子的理由。作為大一新生的學生家長,不能夠有“把孩子送進大學了就什么都不管了”的想法,相反的,家長對于這些大多數(shù)首次離開家的孩子,不應該中斷對孩子的管束,要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溝通,與學校聯(lián)系,主動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了解孩子的各種問題,配合學校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
總之,大學新生要盡快轉變角色,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必須要家長、老師的合理引導和教育,更要他們自己認識到自身身份的轉變,從而主動去接受和學習這一轉變,這個過程越迅速,大一新生的適應陣痛期就越短,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就更有幫助。
參考文獻
[1]尹秀云,周立新.大學新生適應問題與適應教育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10月第12卷第5期.
[2]魯偉陽.淺談大學新生教育[J].科教導刊,2014年10月(中).
作者簡介:馬麗瓊(1979.03-),女,漢族,四川峨眉人,研究生學歷,就職于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qū)基礎課部,講師,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概率統(tǒng)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