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丹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測試法、訪談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對廣州市南沙區(qū)10所初中的學生在暑假前后共進行三次體質測試,以此了解初中生在不同時段(在校期與假期)的體能素質變化情況,同時從參加體質測試的學生中隨機抽樣進行學生訪談,對可能影響學生體質變化的部分相關因素進行調查,為今后深入探討改善學生體質狀況的手段提供參考與依據(jù)理論。
關鍵詞:初中生;體能素質;在校期與假期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3.024
1研究目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國家、社會、學校關注的重點問題,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個人健康成長,而且關系整個民族健康素質,關系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初中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養(yǎng)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時期,而鍛煉的延續(xù)性是達成健身效果與培養(yǎng)鍛煉習慣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當社會將目光都聚焦在一周5日的學校體育鍛煉上時,我們不能忽視他們在假期的體育鍛煉行為。本研究通過對學生在暑假前后進行的三次體質測試,了解學生體能變化的規(guī)律,進而規(guī)劃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策略,提出學校、家庭、社區(qū)身體教育一體化的新概念。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選取廣州市南沙區(qū)10所初中(魚窩頭中學、魚窩頭二中、南沙一中、靈山中學、橫瀝中學、潭山中學、珠江中學、東涌中學、黃閣中學、欖核中學)7年級各1個班學生,共378名,其中男生201名,女生177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互聯(lián)網查閱體育課程改革和中學生體能素質相關的研究的文章和書籍,了解相關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思考。
2.2.2測試法
本研究包括3次測試,分別為2015年3月(第一次)、2015年6月(第二次)、2015年9月(第三次)主要測試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及暑假期間體能素質的變化情況,三次測試對象相同。為了較準確地反映中學生體能素質的變化狀況,筆者在參考《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的基礎上,廣泛征求專家意見,測試項目確定為速度素質(100米)、下肢爆發(fā)力素質(立定跳遠)、力量素質(斜身引體)三個類型。
2.2.3訪談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在聽課教研過程中與初中體育教師、部分初中學生進行交流和訪談,了解當前體育教育的現(xiàn)狀與學生體育參與的狀況,從中收集資料信息,加深本文的研究力度。
2.2.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 Spss 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3研究結果
3.1不同時段速度素質的變化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初一男生和女生的100米跑三次測試的平均成績均是先增加后減少,男生的分別為17.13秒、16.79秒和16.81秒;女生的分別為18.76秒、18.41秒和18.82秒,但是男生后兩次測試成績的下降較女生要少。學生的成績個體差異也比較大,男生三次測試中最快與最慢的差值分別為11.7、17.7、15.79、女生的為16.05、12.5、13.25。
由表2的T檢驗可以看到男生第一次與第二次的P=0.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第二次與第三次的P=0.077>0.05,成績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第一次與第三次的P=0.045<0.05、>0.01,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初一男生在校期間速度素質增加幅度比較大,假期末的速度素質相較于假期初沒有明顯差異,相較與上學期初仍有顯著性增加;女生第一次與第二次的P=0.017<0.05、>0.01,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第二次與第三次的P值=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第一次與第三次的P=0.415>0.05,成績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初一女生在校期間速度素質增加明顯,經過一個暑假,速度素質下降幅度同樣比明顯,但相較于第一學期初,成績仍然沒有明顯變化。
3.2不同時段下肢爆發(fā)力素質變化的情況
由表3可以看出,初一男生立定跳遠的平均成績呈遞增狀態(tài),而女生的立定跳遠的平均成績呈先增加后減少的狀態(tài),比較于《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男生的第一次與第二次測試的成績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間,而第三次處于良好與優(yōu)秀之間。女生的第一次與第三次測試的成績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間,而第二次則剛剛達到良好標準。
由表4的T檢驗可以看到男生第一次與第二次測試的P值=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第二次與第三次測試的P值=0.042<0.05、>0.01,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第一次與第三次測試的P值=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初一男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發(fā)力素質均有增加,但在校期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假期。女生前兩次測試的P值=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第一次與第三次的P值=0.660>0.05,成績不具有顯著性,這說明,初一女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發(fā)力素質增加與下降同樣非常明顯,但假期后的測試成績相較于上學期末的成績則沒有明顯差異。
3.3不同時段腰腹力量素質變化情況
由表5可以看出,初一男生斜身引體的平均成績呈遞增趨勢,分別為34、36和37個;女生斜身引體的平均成績呈先增加后減少的狀態(tài),分別為22、24與22個。兩者個體差異都比較大,男生最差與最好的差異達到48個,女生為42個。
由表6的T檢驗可以看到男生第一次與第三次的P值=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第二次的P值=0.082﹥0.05,成績不具有顯著性。說明男生在校期間腰腹力量提高幅度明顯,暑期末與學期末腰腹力量沒有顯著變化,暑期末與學期初的成績相比,提高明顯。女生第一次與第二次測試以及第二次與第三次測試的P值=0.00<0.01,成績具有高度顯著性;第一次與第三次的P值=0.408>0.05,成績均不具有顯著性。這說明,女生在校期間以及暑假前后腰腹力量均有顯著的變化,而學期初與假期后的腰腹力量素質沒有明顯變化。endprint
3.4影響初中生體能素質變化情況的相關因素分析
3.4.1初中生體能素質變化的生理因素
初中生由于正處于身體發(fā)育期,其各項身體素質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提高,速度素質發(fā)展年齡的趨勢一般從出生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提高,12歲達到了最高峰??傮w上來說,男孩速度、靈敏、速度耐力和腰腹力量增長領先其下肢爆發(fā)力;增長稍緩慢的是臂肌靜力性力量耐力。女生在13-17歲即進入青春期后,速度、靈敏、速度耐力和下肢爆發(fā)力增長領先,其次是腰腹肌;最慢的仍是臂肌力。男女學生各項素質的發(fā)展水平,在12歲以前差別較小,12-17歲差距顯著加大。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也可以看出來基本符合年齡特征的發(fā)展規(guī)律,男女生的速度素質、下肢爆發(fā)力與腰腹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男生體能素質提高的幅度整體要大于女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大部分學校,主要是在小學階段,體育課中過早地進行專項運動與競技項目化,這與學生的年齡階段的特點不相符。
3.4.2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方法的影響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學校的體育教育對學生體質的變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無論男生女生,第一次測試與第二次測試的成績變化都比較明顯,速度素質、下肢爆發(fā)力素質與腰腹力量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與學校體育的鍛煉分不開的,但也存在學生身體素質在一個學期的教學中不升反降的情況。在訪談中了解到,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體育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方法都會影響到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雖然目前學校 “陽光體育活動”、“每天鍛煉一小時”等相關的政策要求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去投身到體育活動當中。但現(xiàn)實是,中學的體育課基本還是以中考體育項目為核心,在教學方法上常態(tài)課仍然以訓練模式為主,不能讓學生在身體運動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沒有把學生身體運動的原始需要轉化成體育學習的動力因素,從而影響學生持續(xù)性的身體鍛煉行為,導致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疏離,這對女生的影響又更為明顯,另外一些肥胖和不愿意運動的學生更加遠離體育鍛煉,從而造成這部分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
3.4.3假期體育活動行為
學生假期的體育活動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家庭體育氛圍、興趣愛好、同伴影響、運動場地等。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男、女生體能素質的變化在假期存在差異,男生的體能素質在假期仍有增加,而女生的相較于學期末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假期里同樣會有基本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主要是家長對文化課學習時間的要求使得他們更愿意選擇休息或看電視來放松身心。另外,隨著科技不斷發(fā)展的今天,網絡也取代體育鍛煉成為部分學生假期休閑娛樂的主要內容??偟膩碚f,在沒有了一定的教育管理環(huán)境的假期,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呈弱規(guī)律性。
3.4.3.1家庭身體教育的影響
家庭的體育鍛煉氛圍、父母的體育意識、經濟情況都將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雖然目前家庭的身體教育被認為是課外、假期體育活動的有效補充,但是家庭身體教育仍處于說起來重要而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局面,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體能素質相對較好的學生,其家庭的體育鍛煉氛圍都比較高,或者有家長的鼓勵與支持(報了體育學習興趣班如跆拳道、輪滑、羽毛球等)或有家庭成員帶動進行體育鍛煉。大多數(shù)男生在假期的體育鍛煉除了一些體育興趣班的學習,還會呼朋引伴進行一些籃球、足球團體性運動,而女生運動的人數(shù)相較于男生要少且運動形式比較單調,基本是散步或者是在家長報的興趣班練習。同時仍有家庭對小孩的身體教育不夠重視,也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yǎng),假期的體育鍛煉通常被其他文化科的補習以及藝術類的學習活動所代替,
3.4.3.2 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的影響
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包括運動場地及提供的身體教育環(huán)境,這也是影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地基層政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對社區(qū)體育缺乏全面認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重形式,常常以幾次群眾體育活動來代替社區(qū)體育工作;社區(qū)體育活動場所、設備、材料比較完善的小區(qū),學生體育鍛煉的意愿相對不完善的要高,且社區(qū)是個開放、綜合的大家庭,參加社區(qū)活動的人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他們的年齡、發(fā)展水平、性格都有差異。在體育鍛煉中,他們嘗試互相合作、交流體會、分享獲得中的快樂,得到了更多與他人交往的機會,有助于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學生在假期的鍛煉基本屬于自發(fā)性的,少有專人輔導或指點,社區(qū)體育指導員過少,學生關于體育鍛煉知識的獲取渠道較為單一,也缺乏體育鍛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這些導致學生體育鍛煉的全員性和主動性不足,缺乏發(fā)展動力。
3.4.4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三種因素外,青少年是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成長與發(fā)展的,因此他們的體能素質還受到了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如人際關系:我國學者張?zhí)m君、鄭亞絨的研究表明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方式比較迎合青年大學生的興趣點,克服了獨自運動鍛煉的盲目、枯燥。這個結論同樣也適用于青少年,而且訓練組成員成了好朋友,形成所謂的體育“友伴約束”,無形中也增加了體育鍛煉的頻率。另外還有國家政策法規(guī)、營養(yǎng)膳食、生活方式、社會媒體的導向等。
4結論與建議
4.1初一男生在校期間速度素質增加幅度比較大,假期末的速度素質相較于假期初沒有明顯差異,相較與上學期初仍有顯著性增加;女生在校期間速度素質增加明顯,經過一個暑假,速度素質下降幅度同樣比明顯,但相較于第一學期初,成績仍然沒有明顯變化。
4.2初一男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發(fā)力素質均有增加,但在校期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假期。女生在校及假期前后的下肢爆發(fā)力素質增加與下降同樣非常明顯,但假期后的測試成績相較于上學期末的成績則沒有明顯差異。比較于《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男生的第一次與第二次測試的成績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間,而第三次處于良好與優(yōu)秀之間。女生的第一次與第三次測試的成績主要分布在及格和良好之間,第二次則剛剛達到良好標準。
4.3男生在校期間腰腹力量提高幅度明顯,暑期末與學期末腰腹力量沒有顯著變化,暑期末與學期初的成績相比,提高明顯。女生在校期間以及暑假前后腰腹力量均有顯著的變化,而學期初與假期后的腰腹力量素質沒有明顯變化。
4.4影響初中生體能素質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初中生體能素質的年齡發(fā)育特點、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方法的影響、假期體育活動行為以及國家政策法規(guī)、營養(yǎng)膳食、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生活方式、社會媒體的導向等。
4.5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與設計存在問題、家庭身體教育的缺失、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的缺乏都是導致學生體能素質停滯不前的一個重要因素。
4.6體育是發(fā)展人身體的教育過程,學校體育、假期體育應有效的進行深度融合,社會、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合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運動觀,鼓勵與引導學生提高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積極參與,使其在成長發(fā)育的黃金時期,通過體育鍛煉,讓積極的課外活動與課上知識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5研究不足
數(shù)據(jù)僅來源于南沙區(qū)10所學校初一年級的學生,樣本量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和論證。由于客觀條件和研究水平有限,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及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等社會背景研究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章的可靠性,這需要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編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劉耀榮,周里.11-13 歲少年兒童體質健康促進效果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 33(1):80-84.
[3]葉露.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學生體質現(xiàn)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4]李佳玲.安陽市初中生生活方式與體質健康現(xiàn)狀調查[D].四川師范大學,2013.
[5]董雄.體育課程設置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太原市初中階段學生為例[D].首都體育學院,2013.
[6]秦德平.大學生健康及其生活方式促進的優(yōu)勢因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 34(4):104-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