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群
摘要: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是個永恒而又與時俱進的課題,作者用自己的親歷實踐和精心探索,凝練出了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性策略,實在,適用,好用。如對話教學策略、頭腦風暴策略、“錯誤”資源利用策略等等。課堂教學策略是一門辨證的科學,作者默默勤耕,譜寫著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去實踐、去總結(jié)和去優(yōu)化品德教學策略藝術(shù)的華章。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策略;對話教學;頭腦風暴;錯誤資源利用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生活(社會、法制)常識教育的重要課程,是為小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打基礎的綜合性學科。其主要特點有:教材沒有簡單化地呈現(xiàn)由編者預設的唯一結(jié)論,而是設計了典型的生活事例,旨在為學生營造感受、體驗生活(社會)的條件和氛圍,促使學生在與教材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進程中生成新的意義;教材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采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
基于上述設計理念及其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活動實際,對以下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一、對話教學策略
對話是學生認識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重要途徑。對話教學策略,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學。教學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活動。
1、兒童與文本的對話。教科書在兒童面前就好像是一個跟他進行對話的“人”,但它不是一個客觀對象,而是一個面對兒童說話的“你”,這個“你”是與兒童相對的,能夠激起和它熱忱交往的朋友、伙伴。比如,我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白,借助這種特定的空間,指導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觀點、創(chuàng)意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所獲得的結(jié)論,向?qū)υ挼牧硪环剑唇滩模┻M行傾述和表達,從而祛除了學生與傳統(tǒng)教材之間存在的單向、接受、記誦的弊端,促進了學生與教材之間富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雙向建構(gòu)。例如《品德與社會》中的“我們的學?!币徽n后面有半頁空白,是要求學生把校園里自認為最美麗的一角畫出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學生在學校內(nèi)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抒發(fā)了對校園的喜愛之情。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留空白是新教材中的空靈部分,較之教材中實體部分更具有價值。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留白,抒發(fā)心聲,表達創(chuàng)意,張揚個性,往往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合作學習的理念。它為學生同桌間磋商、小組研討和全班同學交流鋪設了寬闊的平臺。例如《品德與社會》中的“呵護我們的身體”一課,教材的第二部分讓學生討論一個生活中常常聽到的說法:“不干不凈,吃了沒病”,你同意這種說法嗎?教學時我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討論。這樣的討論,既陳述事實,又說明道理;既有傾聽,又有反駁。學生通過激烈的思想碰撞,可以達到分清是非、提高認識的目的。與此同時,我還充分利用新教材設計的搜集、調(diào)查、采訪、匯報、表演、展示和傾述活動,組織學生在班上交流,引導他們介紹生活經(jīng)驗、通報信息、交換意見、交流收獲,相互間實現(xiàn)了視界融合,碰撞出心靈的火花,教學取得了多個取向的效果。
二、頭腦風暴策略
頭腦風暴教學策略是指在依據(jù)品德教材為基本載體進行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把知識的積累和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與教學活動的焦點問題結(jié)合起來,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讓孩子們在暢所欲言的氣氛中,自由交換想法或點子,并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意及靈感,以產(chǎn)生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借此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道德踐行的一種教學策略。如在執(zhí)教《來自社會的愛》時,相機結(jié)合“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觸動靈魂內(nèi)心的問題開展愛的教育活動。圍繞“焦點”,提出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①地震中,很多孩子失去父母,失去家園,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行動,慷慨解囊,我們能為災區(qū)的人民做些什么呢?②36歲的南壩鎮(zhèn)醫(yī)生郝興軍忘不了女兒郝璐妍在學校廢墟堆里最后的呼救——“爸爸,我沒死!爸爸,救我!” 他是附近古龍村衛(wèi)生站的醫(yī)生,在震后第一時間的搶救中,救死扶傷的信念讓他將生的希望首先留給了別人的孩子,等轉(zhuǎn)身再呼喚女兒時,沉重的水泥板下已沒有了女兒熟悉而急切的求救聲。 如果郝興軍醫(yī)生就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學生圍繞以上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交流和相互啟發(fā),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豐富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審美經(jīng)驗,使愛的教育在焦點問題的探討中自然地內(nèi)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了共鳴和連鎖反應,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錯誤”資源利用策略
“錯誤”資源利用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從伴隨著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錯誤”(或者不符合大眾意愿的)想法出發(fā),進行引導點撥,引出正確的想法,得出合乎邏輯的結(jié)論,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執(zhí)教《向“誰”學》一課,教材中安排了“想一想、辨一辨”活動,文中呈現(xiàn)出一幅圖畫,畫面中,有人們借助健身器材積極鍛煉身體的情景,有個女孩肆意采摘公園里鮮花的情景,有情侶坐在公園的凳子上啃瓜子,隨意亂扔瓜子殼的情景??當指導學生結(jié)合教材的畫面開展想一想、說一說,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活動時,大部分學生都說要學習積極鍛煉的人們,不要學那群孩子在公園的草地上追逐打鬧??其中有個學生的說法是這樣的:“我覺得要向那對亂扔瓜子殼的情侶或者那個亂摘花的女孩學習?!彼陌l(fā)言讓同學們一片嘩然。我沒有直接論斷他說法的對于否,而是“將錯就錯”,因勢利導,繼續(xù)問他為什么要向他們學習?!八麄儊y扔瓜子殼,周圍的人或者經(jīng)過的人為什么當作沒有看見?女孩亂摘公共場所的鮮花,家長和周圍的人為什么不去制止?我覺得要學習他們,把事情鬧大了,直到足以引起周圍的人都重視,大家都來齊抓共管為止?!比嘁黄领o。后來,我對這個同學所說做法的利與弊引導同學們進行了討論、推想和對比。最后我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學習,學會用社會生活中正反方面的力量來鞭策自己,盡自己的能力來為社會的美好作貢獻。片段中學生的回答起先背離了教師質(zhì)疑提問的本意,看似一個“錯誤”的回答。但是教師巧妙的引導將學生的思維帶入了一個更高的層面,教育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價值觀也得到多元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2-9.
[2] 陳光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基本特點與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4(5):24-27.
[3] 賈美華.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2):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