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明
摘 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高中數學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有效破解這一課題的重要教學方法。本文主要探索了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高中數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遵循的四個原則和四個具體操作步驟,這對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任務驅動 設置 分解 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7(b)-0214-02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一定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學習的驅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實質是將教學總目標一一分解為一個個學習任務,在學習任務引領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任務的一個學習過程,它有助于學生將數學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運用舊知識認識新知識,從而實現新知識的建構。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探索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質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發(fā)揮數學基礎性學科的作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適應了這一理念,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新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1 設置學習任務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1 目的性
將學習目標分解為學習任務,任務是明確的,目的是明確的,因此,任務驅動的目的是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1.2 適中性
設置的任務要符合學生認知的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任務不能太難太大,難到學生無從下手,大到學生不知所云;任務和問題要適中適當,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1.3 層次性
設置的任務和問題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助于提高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運用既有的知識解決現有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1.4 趣味性
學生畢竟是學生,其理性思維還不高,以趣味為引導,以趣味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精力和時間引導到任務的解決上,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主動去探索數學的未知世界。
2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2.1 設置任務
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的前提,因此,我們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情境引出學習任務,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熟練運用兩點間距離公式解決相應的問題。筆者創(chuàng)設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根據直線的方程可以確定兩直線平行、垂直等位置關系,以及求兩相交直線的交點坐標,我們同樣可以根據點的坐標確定點與點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問題是,平面上點與點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一般通過什么數量關系來反映?”這里,學生通過舊的知識來引出新的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新的學習任務也明確提了出來。
2.2 任務分解
將總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一個個小的目標,因為小目標容易實現,最后所有小目標都得以實現,即總目標已經實現。因此,學習任務一旦確定,就需要將學習任務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逐一分解為小的學習任務,體現設置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的層次性,這樣做符合了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
例如,“兩點間距離公式”的教學,提出學習任務“點與點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通過什么數量關系來反映?”但這一任務比較大,且過于抽象,這就需要逐一分解學習任務,使學生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筆者將這個大的任務分解為以下的四個小任務。
任務一:X軸上,點p1(x1,0)和p2(x2,0)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任務二:Y軸上,點p1(0,y1)和p2(0,y2)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任務三:原點O(0,0)與任意一點p(x,y)的距離是多少?
任務四:已知平面上任意兩點A(x,y1)和B(2,y2),如何求點A和B之間的距離?
以上四個小任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主要圍繞總任務總目標而展開,是為解決總任務服務的。
2.3 解決任務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告訴我們,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傳授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成功實施的關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就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其中的“自主學習”,它可以發(fā)揮學生個性學習的優(yōu)勢,展現自身的特點,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合作學習”是在學生遇到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問題的解決;“探究學習”則是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的情況下,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對學習任務和問題開展深入的研究,從而獲得思維更高發(fā)展的學習方式。這三種學習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它們具有學習的層次性,并且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勇敢積極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不僅要自主學習,還要相互協(xié)作,互幫互學,深入探索新的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可謂是數學學習方式的一體化、集中化,它必將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方式質的飛躍。
2.4 展示成果
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完成任務后,完成的效果如何?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些都需要在“成果展示”中得以解決。學生個人或者小組代表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其他學生或者其他小組則認真觀察、分析學生或小組展示的每一個步驟,并提出適當的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他評,可以是組評,也可以互評,還可以是教師評價。但需要指出的是,要將把學生匯報成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要指出來,以便學生加以改進,同時還要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成果。
總之,高中數學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需要教師設置教學情境、分解教學任務,以任務為驅動,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轉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達到提升數學整體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志明.論任務驅動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4(11):29.
[2] 劉洋.任務驅動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21):76.
[3] 寇中先.任務驅動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8):46.
[4] 馮萬娟.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6(9):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