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駿
【摘要】課堂討論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我校學生的生物課討論缺乏深度和實效性,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無益于學生思考能力的訓練。筆者嘗試用行動研究,在我?!八哪N宀健闭n堂教學模式中,對課堂討論的有效性進行觀察、分析、反思和改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四模五步 ; 課堂討論 ;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7-0181-01
我校的 “四模五步”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學分為四個模塊:導學——自主學習·預習—合作學習·探究—檢測。其中課堂教學分為五個步驟:導入——學習(獨學、對學、群學)——展示——反饋——評價。目的是構建學習共同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五個步驟中,引導學生運用課堂討論這一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課堂討論的有效性,活躍課堂氣氛,打破“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局面,張揚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能夠熱愛生物科學。
一、精心準備學案,導入問題有價值
在準備導學案,設計討論問題時,精心選擇并精確表述論題。因為,論題的好壞影響著討論的質量,精選論題是組織討論的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好的論題本身應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來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識的深化和綜合,學生回答時需用自己的立場觀點加以詮釋。因此,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經驗,結合一些社會熱點、焦點來設計討論的問題。筆者特意在導學案的預習部分,設計了讓學生圍繞主題提問,收集整理后在課堂呈現(xiàn),讓學生對將要討論的問題感興趣。此外,有些討論的問題讓它在課堂中自然生成的??傊O計的問題難易要適度,既不能過于淺顯,沒有任何討論價值;又不能過于深奧,讓學生看了一頭霧水,無從下手。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
二、科學劃分小組,討論有組織和層次
科學劃分學習小組。課堂討論是以小組討論為主,這就需要根據學生與教學情況進行分組。劃分學習小組要本著學生“學科互補、性格互補”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每一個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在分組的基礎上,小組內部成員還需進一步進行角色分工,找出記錄員、小組發(fā)言人、組長等,明確各自職責,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群策群力。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為使每一位同學都有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小組成員的角色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動。
在提出討論的問題后,給學生留有適當進行個別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或思維結果的雛形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這樣他才能真正體驗到討論給人帶來的挑戰(zhàn)性以及與他人分享思想果實的快樂。討論時,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傾聽學生的心聲,清楚地了解每個小組組織的利弊和討論時間的長短,指導不斷改進討論的方式方法,提高討論效果。當學生糾纏于枝節(jié)而忽視主題時,當出現(xiàn)事實上的錯誤或邏輯錯誤時,當各組發(fā)言不均時,當出現(xiàn)無人發(fā)言局面時,當觀點被重復提出時,當思維出現(xiàn)停滯時,當出現(xiàn)爭執(zhí)不休時等,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的順利進行。在討論過程中的某些中間環(huán)節(jié)上,還適時地做簡短的階段性小結,以明確當前面臨的問題。這既可以幫助學生概括已走過的思維軌跡,預示下一步的討論方向,推進討論層次,教會了學生討論的方法。
在活動形式上,可根據需要選用或綜合采用啟發(fā)討論式、答疑式、自由議論式、小組討論式、全班討論式、好差生討論式、師生討論式等。總之,課堂交流教學提倡以自我為主體,發(fā)揮每個小組成員的能力,從各種角度,各種層次來探討問題。
三、調控展示節(jié)奏,集思廣益中深化討論
班級討論結果的展示,不僅僅是一個學生代替老師給答案的過程。根據具體情境把握課堂展示的節(jié)奏,積極參與,適時介入,及時引導,做好調控工作。在小組代表發(fā)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傾聽,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維對待他人的發(fā)言,這本身就是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好做法。對于學生的回答,引導其他小組學生作出質疑,讓學生想辦法證實或證偽,將學生的思維由事物的表層引向深處,追求深層次理解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畫龍點睛式的點評或給予激勵性的、客觀真實的評價。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fā)展。當然,在確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已經達到課程標準要求時,教師應當進入新內容的教學,也就是說,要準確把握教材的深廣度。
此外,還“重點關照”性格內向、表達能力欠佳、反應較慢的學生,有意識地給這些學生創(chuàng)造彌補缺憾的機會,以指定發(fā)言的形式給他們另一種思考和表達的機會,使更多的學生感受共同探索,獲取真理的快樂。
四、反思思維歷程,梳理概括問題
反饋環(huán)節(jié),既是對知識掌握的盤點,又是對整個討論過程和結果的總結概括。對于一般性的或共識性的問題,由教師歸納學生對討論問題的新認識或提出的解決方法,并進行有效的梳理,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促進學生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把學生的思維統(tǒng)一到正確的認識上來,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但在教學中如果不分難易,每個問題都這樣做也可能造成學生的依賴思想,使學生無形中喪失了進行比較、反思的機會,思維得不到繼續(xù)發(fā)展,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持續(xù)提升。對學生理解和把握難度較大或有爭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讓學生描繪自己在討論中所獲的思想果實,反思自己的思維歷程,鼓勵學生將自己對問題的全面認識付諸于筆端。在經歷從說到寫的過程中讓自己的見解更為成熟,為學生主動、積極的后繼學習打下基礎。后者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去自主歸納,學生相互補充,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答案。
五、全面評價學生,完善討論結果
在師生評價問題上,激勵性評價不是一味的表揚,讓課堂教學的即時性評價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筆者一方面不斷提高專業(yè)發(fā)展水平,提高評價的能力。另一方面,評價內容側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過程。對生生評價予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比較客觀地評價他人。如:可以倡導學生自擬題目或自己組織活動在小組中進行測量,使他們通過測試活動,積累評價他人必須依賴的數據;可以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對各人的作業(yè)進行階段性的評價,結合按時完成與否、完成質量的高低等方面做一個綜合評價。筆者對學生的評價,保留自己的看法,但充分尊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評價的尊重,能帶動學生對評價的重視,使學生認真參評。真正讓評價促進學生回顧自己在課堂討論中的活動和反思自己思維中膚淺和狹隘。
總之,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生求知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只要我們精心設計,大膽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在教學中讓師生享受教和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馮克誠.于明,課堂教學過程操作策略.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第1版
[2]高帆.營造課堂氛圍的經典細節(ji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