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淼玲,劉培玉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 長沙 410076)
“去”的語義虛化
邱淼玲,劉培玉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 長沙 410076)
共時層面上,“去”的基本用法是作為表位移的趨向動詞單獨作謂語?!叭ァ庇糜谶B動結構時,除了其基本用法之外,還可虛化成表主觀目的的泛化動詞。當“去”不表位移僅表趨向時,“去”進入動補結構虛化成僅表趨向的趨向補語。當“去”不再強調空間意義時,“去”進一步虛化成表動作結果的結果補語和表動作完成的動相補語。此外,“去”還可虛化成表舒緩語氣的準結構助詞和表示事態(tài)完成的事態(tài)助詞。
虛化;語義;“去”
“去”是漢語漢語中的基本詞匯,使用頻率高,用法復雜。本文以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去”為考察對象,參考華中師范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從共時角度考察“去”的語義虛化過程。
呂叔湘(1999)[1]認為,當“去”是動詞時,表示從說話所在地方到別的地方,可帶“了、過”。單獨在句中作謂語的趨向動詞“去”表示施事位移運動的趨向,這是“去”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用法。如:
(1)顧維舜搖頭:都不去商店我也得去,我是右派。(戴厚英《流淚的淮河》)
(2)不瞞你說,這些年來,我一共已經去了7次。(余秋雨《文化苦旅》)
上例中,例1是“去”后面直接跟處所賓語,表示“去”位移的終點,例2則是“去”后面跟“了”,表示施事曾經進行過的位移。
“去”在連動結構中主要有兩種形式:“去+VP”和“VP+去”,在這兩種形式中,又可細分為趨向動詞“去”和泛化的動詞“去”。
(一)“去趨+VP”
“去趨”充當連動結構的前項時,其后面可以直接加上“那兒/那里”[2]或者具體的處所賓語。如:
(3)我告訴你,那是多田總顧問要去馬駒橋視察,陪同視察的有高司令和咱們關團長,我就是特為他們前來……(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4)噢,我昨天去打球,回來看見謝欣然來了,就忘了。(郁秀《花季雨季》)
例3是“去”后面直接加上處所賓語,處所賓語既是施事位移的終點,也是“VP”發(fā)生進行的場所。例4是處所賓語省略的情況。
“去趨+VP”表示動作者位移到某一處所有目的的從事某種行為動作。這類句式中的“去”表示從某地到某地位移的運動趨向,是典型趨向動詞,“去”不可以省略,其語義特征可以總結為[+位移],[+趨向],[+目的]。
(二)“去泛+VP”
當“去”并不表示由甲地到乙地的有距離性的位移,并且“去”后面也補不出具體的處所賓語或“那里/那兒”時,“去”虛化成表示主觀目的的泛化動詞“去泛”。如:
(5)不過,老實說,羅京鴻并沒有認真去辦這件事,早在秦宴儒第一次拒絕后,他即將所有心思放在追求美人身上……(席絹《女作家的愛情冒險》)
(6)黑暗中看不見他的臉,我也不愿去想象。(百合《藍色星》)
例5“去”后面雖然接的是行為動詞,但是“去”后面不能帶處所賓語,不管有沒有“去”,施事和“VP”中進行的動作都已經在同一個地方,不存在“去”的位移性。例6中的“去”后面接的是由動作發(fā)出者主觀決定、自由支配的心理動詞,表示“VP”發(fā)出者的主動意志,即有加強主動語氣的作用。
從上例可知,“去”的典型的運動趨向意義已經虛化了,這類“去”不再是典型的趨向動詞,而表示施動者的主動和意愿,強調要做某種事情,“VP”是“去”的目的,我們稱之為泛化的動詞,“去”可以省略。其語義特征可概括為[-位移],[+趨向],[+目的],[+主觀性]。
另外,當“去”后面是抽象名詞的時候,“去”多指“去泛”,如:
(7)或許你會笑我根本沒有讀懂你的內心世界;或許你在罵我是個逃兵,沒有去承擔創(chuàng)造愛情的責任和義務,我都不想反駁。(柳建偉《突出重圍》)
(三)“VP+去趨”
“去”充當連動結構后項時,前面的“VP”是“去”的方式,此時,“去”的動作性較強,其后面可以補出具體的處所賓語或“那兒/那里”,是趨向動詞“去”。如:
(8)布朗先生有時開車去學校,他是個很善良的人,只要苒青愿意,她就可以搭他的車。(百合《哭泣的色彩》)
(9)家里有了羊,有慶每天又要跑著去學校了,除了給羊割草,自留地里的活他也要多干。(余華《活著》)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VP”所表示的運動方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憑借交通工具來表示,如例8,二是憑借非交通方式來表示,如例9。
(四)“VP+去泛”
表目的意義的“去泛”后面不太可能補出處所賓語,“去”表示施動者位移后進行的行為動作,“VP”和“去”之間是目的關系,如:
(10)芒種說:“我把梢送回去,到當家的那里一下,告訴他我不干了,我當兵去了!”(孫犁《風云初記》)
(11)大人物把書擱下,臉上浮起很親切的微笑,“我現在不餓,你休息去吧,有事我會喊你。”(陳世旭《將軍鎮(zhèn)》)
“去泛”不能帶處所賓語,所以它是在意義實在的動詞基礎上進行了虛化,但是仍然保留了趨向意義。這里的“VP+去”可以轉換成表目的意義的“去+VP”格式,“去”仍然是作為連動結構中的一項,用在“VP”之后表目的。陸儉明(1985)[3]認為它們在語用方面存在一個大概的分工:意在強調施動者從事什么事情,而不在強調施動者位移的運動趨向時,一般用“去+VP”的說法;意在強調施動者位移,而不再強調位移后所從事的事情,一般用“VP+去”的說法。王鳳蘭(2013)[4]認為“VP+去”是適用于口語的一種結構,強調施動者位移后從事某種活動,說話人急于想要表達位移的目的,突出新信息和焦點,所以將“VP”結構前置,而后置部分總是輕讀的。我們主要贊成第二種觀點。
另外,我們發(fā)現,“去”的動作性雖然有所減弱,但是增加了時態(tài)意義,即“VP+去”還表達“(正當這個時候)去VP”的意思,強調當時性。
當“去”不再強調施事的位移時,整個語義的重心逐漸落在“VP”上,“去”進一步虛化進入到動補結構中,“去”和不同動詞搭配及在不同的句式中,它的意義是不同的,具體可分為趨向意義、結果意義和動相意義。
(一)“VP+去趨”
趨向意義是方向意義,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在空間的移動方向。
當“VP”中的動詞是不及物動詞時,“去”通常表示動作者的趨向,如:
(12)余新江向水池邊跑去了,丁長發(fā)和樓七室好幾個人都跟著跑去了。(羅廣斌、楊益言《紅巖》)
(13)林雁冬任憑舅媽離去,心里只覺得好笑。(諶容《夢中的河》)
(14)跟著,從地上跳起,一回手,又將剛按上的一條子彈朝追來的警備隊員們打去。(馮志《敵后武工隊》)
上例中,“去”可用于表示軀體或物體自身運動方向的動詞后面,如例12中的“跑”,也可用于“離”等動詞后面,表示“逝去”等含義,還可用于可使物體改變位置的動作行為動詞后面,如“打”等。另外,我們發(fā)現處所詞多放在“VP+去”之前表處所的介詞短語之中,表示物體位置移動的方向。
當“VP”中的動詞是及物動詞時,“去”通常表示動作受事的趨向,如:
(15)運濤出走的那一天,嚴志和給江濤捎了個口信去,江濤找到賈老師說:“我想告假,家去看看?!?梁斌《紅旗譜》)
(16)我問:“我給你寄去了喜糖,你收到了嗎?”(戴厚英《人啊,人》)
上例中,“去”放在表示物體位置移動的動作行為動詞后面,賓語可放在“去”前,也可置于“去”后。
總之,不管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去”都只是表示動作者或者動作受事空間移動的方向,沒有位移義,這就區(qū)別于連動結構中的“去趨”??偨Y其語義特征,可概括為[-位移],[+趨向],[-目的]。
(二)“VP+去結”
當“去”不再強調空間意義時,它進一步虛化,表示動作有結果或達到了目的,即具有了“結果意義”。“去”的“結果意義”表示“去除”、“去掉”。如:
(17)他俯下身去,抹去孩子臉上的雨水。(余華《夏季臺風》)
(18)人要是能用血洗去自己的過錯,我愿意去死!(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
例17-18中,“去”和“抹”、“洗”等表示“去除”、“脫離”方式的動作行為動詞連用,表示“去除”。
我們可以看出,結果意義和人或物體在空間的位置移動無關,結果意義的“去”的進一步虛化,表示動作有了一定的結果,其語義特征可概括為[+動作結果],[-位移],[-趨向],[-目的]。
(三)“VP+去相”
“phase”是趙元任(2001)[5]首先提出來的,經呂叔湘翻譯成動相補語,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實現,而不表示動作的結果。太田辰夫(1989)[6]認為“去”可以是后助動詞,幫助表示單純的狀態(tài),表示隨著繼續(xù),狀態(tài)漸漸加深,“去”是不預想限度的逐漸增加。劉月華(1998)[7]認為表示動作的狀態(tài)成為事實,只用在動詞“死”、“睡”后面,歸為結果補語。
我們認為,“去相”區(qū)別于結果補語和動態(tài)助詞,我們暫且沿用呂叔湘的翻譯稱之為“動相補語”,它通常緊跟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實現,其語義特征可概括為[+動作完成],[-位移],[-趨向],[-目的]。如:
(19)桂枝氣得舉手就去打他,可是一想起她死去的男人,又傷心地嗚嗚哭著出去了。(李曉明、韓安慶《平原槍聲》)
(20)菖蒲告退,常媽已經睡去,柳黃鸝兒跟在他身后去插門。(劉紹棠《狼煙》)
(21)“履薄臨深諒無幾,且將余日付殘編”,老一代教育家頹然老去,新一代教育家往往要從一個十分荒蕪的起點重新開始。(余秋雨《文明的碎片》)
在這種情況下,“去5”前面的動詞非常有限,一般是瞬間動詞如“死”,狀態(tài)動詞如“睡”,形容詞如“老”等。
另外,動相補語居于虛化鏈的中段,顯然是一種虛化中的語法成分,所以即使是同一動相補語也有可能處于不同的虛化階段,顯示出不同的虛化程度。有的還帶有一定的結果意義,性質接近于結果補語,有的虛化程度較高,已經喪失了結果意義,只表示動作的實現或完成,性質接近于動態(tài)助詞,但又還沒有像動態(tài)助詞“了”那樣發(fā)展完備??傊?,在結果補語和動態(tài)助詞之間的虛化中的語法成分,我們統一稱之為動相補語。
“準結構助詞‘去’+VP”是由“去泛+VP”進一步虛化而成,用在介詞結構后面,前面的介詞結構是“VP”的方法、方向或態(tài)度,“VP”是前者的目的。例如:
(22)如果你不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做,你的一舉一動都將會是違法的,都將會受到苛刻的限制和嚴厲的懲罰!(張平《十面埋伏》)
用在介詞結構后面“去6”邢福義(1997)[8]認為它只是輔助介詞結構進行表達,已經不像是個趨向動詞,更接近于一個助詞,并定義為“準結構助詞”。吳繼光(1996)[9]認為主要起到舒緩音節(jié)的作用,朱德熙(1982)[10]認為“去”只起連接作用,沒有什么實在的意思,并舉例“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難”。我們認為這里的“去”它的趨向意義已經相當弱化了,表示施事的位移義和趨向義已經不存在,可以省略,省略之后并不影響整個句子的意思表達,大致相當于一個結構助詞,在句中起到連接和充當音節(jié)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來”可以和“去”替換,而不影響整個句子意思的表達,其語義特征可概括為[-位移],[-趨向],[+目的]。
呂叔湘最早注意到事態(tài)助詞“去”的用法,認為表事象之將然。[11]李崇興(1990)[12]認為是聯系一種事象,把這種事象作為某種變化結果和歸宿展現出來。陳澤平(1992)[13]認為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完成,并對“去”的語法意義進行了辨析,認為既可表示將然,也可表示已然。梁銀峰(2007)[14]認為事態(tài)助詞的產生主要有兩條語法化的軌跡,一是由目的格式“VP+去”中的目的動詞“去”語法化而來,一是由“V+去”中的動相補語“去”轉化而來。考察現代漢語事態(tài)助詞“去”的用法,發(fā)現其用例很少,具體如下:
(23)馮貴堂站在場院里,等老爹下了車,才走近牛車去。(梁斌《紅旗譜》)
(24)姐,三姨說,你就依孩子去吧,何必讓他哭呢?(王朔《看上去很美》)
上例中,例23是動補結構類,例24是靜態(tài)動詞類。
另外,在南方方言中,我們還發(fā)現這樣的句子,如:
(25)方言語料的處理必須借助電腦,單憑個人能力一個個地去翻找,累死去。(廣西區(qū)某一教授之口)
(26)屋里好熱,不開窗,悶死去。(湖南某一學生之口)[15]
作為事態(tài)助詞,“去”相當于“了2”,通常位于句末,指明事物或狀態(tài)已經或將要發(fā)生某種變化,只不過尚未像“了2”一樣發(fā)展完備。這里的“去”的目的意義和趨向意義已經完全喪失,其語義特征可概括為[+事態(tài)變化],[-位移],[-趨向],[-目的]。
總的來看,“去”可以在句子中單獨作謂語或謂語中心,可以在連動結構中充當表位移的趨向動詞、表主觀意愿的泛化動詞,可以在動趨式中表方向意義,在動結式中表結果意義,還可作表動作完成的動相補語,準結構助詞和事態(tài)助詞。
參考歷時平面的研究,我們認為“去”的虛化進程與其前后動詞的意義有關,與其出現的句法環(huán)境有關,具體總結如下:
[1]呂叔湘. 現代八百詞(增訂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455.
[2]辛承姬. 連動結構中的“來”[J]. 語言研究,1998,(2):53-58.
[3]陸儉明. 關于“去+VP”和“VP+去”格式[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5,(4):18-33.
[4]王鳳蘭. 也談“去+VP”與“VP+去”[J]. 語言與翻譯, 2013,(3):8-12.
[5]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第一版)[M]. 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208-209.
[6]太田辰夫. 中國語歷史文法(第一版)[M]. 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151-152;209-210.
[7]劉月華. 趨向補語通釋(第一版)[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1998:74.
[8]邢福義. 漢語語法學(第一版)[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234-236.
[9]吳繼光. 工具成分與主謂謂語句[J]. 漢語學習, 1996,(3):20-23.
[10]朱德熙. 語法講義(第一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166.
[11]蔣紹愚, 曹廣順. 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238.
[12]李崇興. 《祖堂集》中的助詞“去”[J]. 中國語文, 1990,(1):71-74.
[13]陳澤平. 試論完成貌助詞“去”[J]. 中國語文, 1992,(2):109.
[14]梁銀峰. 漢語事態(tài)助詞“去”的形成過程[J]. 語言研究集刊, 2007,(4):259-267.
[15]賀潔. “去+VP”和“VP+去”的歷時考察[J]. 語文學刊,2005,(17):21-25.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qu(去)”
QIU Miao-ling,LIU Pei-y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China)
In the synchronic sense,“qu(去)”is a directional verb used as the predicate in a sentence.In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SVCs),“qu(去)”has two meanings:the directional verb meaning the movement and direction,the generalized verb meaning the agents wanting to do something and his purpose.With further grammaticalization,“qu(去)”can only mean the direction in th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s.“qu(去)”can be the resultative complement or the phrase complement when not emphasizing the meaning of space.Moreover,“qu(去)”can act as an auxiliary word which softens the tone and a situation auxiliary which indicates things have been completed.
grammaticalization ; semantics ; “qu(去)”
H031
A
1674-344X(2017)7-0033-05
2017-06-10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YBA018);湖南省教育廳項目(17C0064);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CX2016SS26)
邱淼玲(1994-),女,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
責任編輯;陳君丹
劉培玉(1965-),男,河南羅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