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摘 要】教育家陶行知對浙派語文的理論建設和實踐引領,對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奉行兒童為本,提倡把書讀活,重視語文實踐,主張教學融通,自編了許多有針對性的語文教材。他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用完整的生活做教育實驗,瞄準人民的幸福辦教育。他的做法和理念可以為當下的教育改革帶來許多啟迪。
【關鍵詞】浙派語文 鄉(xiāng)村教育 教學做合一 實踐
在“浙派語文”的歷史中,陶行知是無法繞開的話題。其一,陶行知雖出生于安徽歙縣,但祖籍是浙江紹興的陶堰?!督B興市志》的“人物篇”中,此事赫然在編。其二,陶行知的一生雖奉獻給平民教育運動,普及鄉(xiāng)村教育,為中華民族大多數(shù)的貧苦農(nóng)民服務,但論其主要內(nèi)容卻是從識字斷文入手,在傳播母語文化的同時滋養(yǎng)國民精神。他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等,也主要滲透在用以傳播母語的識、讀、寫中,以便實現(xiàn)普及鄉(xiāng)村教育運動、改造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偉大目標。其三,他的著名弟子金海觀(浙江諸暨人)仿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精神,于民國21年(1932)任浙江省立湘湖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校長,薪火接力的依然是鄉(xiāng)村教育運動,該校被認為是與曉莊師范齊名的一所浙江名校。別的不說,光在抗日戰(zhàn)爭的艱難時期,學校遷址松陽、慶元、景寧等地,在堅持辦學的同時還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僅松陽古市一地,湘師師生就辦了民校91所、147班,男女學員達到4300人。金海觀校長還設計了“教學擔”,讓師生挑擔上山送教。歷年來學校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養(yǎng)了大批合格的小學教師,其中極大多數(shù)工作在浙江小學語文教師的崗位上,成為當代奮斗在浙派語文第一線的骨干教師、浙派名師……如此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浙派語文”的發(fā)展史上又怎能缺失了陶行知這個情系母語、獻身鄉(xiāng)村的教育偉人的身影!筆者認為,他對浙江語文教育的理論建設和實踐引領,在以下一些方面更是因居功至偉而足以彪炳史冊。
一、奉行兒童為本
兒童是人類社會的未來一代,他們承載著祖國的希望、世界的企盼。教育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關愛。但是,在陶行知先生那個年代,兒童不僅得不到真正的關愛,而且成了最苦難的一代。
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首先得從尊重兒童開始。成人決不能認為兒童是啥也不懂的孩子,而不予以平等對待。陶行知在自編的識字教材《老少通千字課》中就自創(chuàng)了一首詩:“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 彼?,他認為若要解放人類,就先得解放兒童。他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提出,兒童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但關鍵是先要解放兒童。一是要“解放小孩子的頭腦”;二是要“解放小孩子的雙手”;三是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四是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五是要“解放小孩子的時間”。只有把兒童“解放”了,方可施以民主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這著名的“五大解放”即使在當代的課改高潮中,也依然被人們奉為兒童教育的圭臬。他在推行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地區(qū)、在兒童中倡導“小先生制”,讓學生當老師,以解決當時嚴重缺乏學校、缺少師資的難題。他認為,在鄉(xiāng)村教育運動中要讓廣大貧苦農(nóng)民識字斷文有二十七個關口,其中“至少有十二個重要關口,都要靠小先生去攻破。小孩子能不能做小先生,成了嚴重的問題”。但實踐證明“我們有鐵打的證據(jù)”可以“保舉他們做先生”。他舉例南京曉莊佘兒崗的農(nóng)民辦了一所農(nóng)村小學,校長、教師、工友都由學生擔任。因為他們是自己教自己,所以又稱為“自動學校”。為此,陶先生寫了一首詩稱贊他們:“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從小學生可以當“小先生”到開展互教互學,乃至組建“學習共同體”,這種“小先生”精神即使在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今天,也依然適用。
教育以兒童為本,教師為學生服務,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一輩子為此踐行,不遺余力。他不僅以這樣的理念辦學,而且全方位地身體力行。他寫過許多送給兒童的詩,還在教育之余編寫兒童讀物,如《一只鴿子》《烏鴉歌》等。其中不僅有文學類的,還有適合兒童閱讀的科普讀物,如《兒童的度量衡》《空氣的科學把戲》等等。所有這些都對浙江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他真稱得上是“俯首甘為孺子牛”了。
二、自編語文教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僅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系統(tǒng)的學理建構(gòu)和可操作的實施方案,而且也有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的建設。陶行知曾致力于編寫語文教材,如《平民千字課》《老少通千字課》等。這些雖然都是識字課本,但都不是孤立地識字,而是寓識字于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闹V語、俗語、傳說、謎語、故事之中。課文采用口語式的大白話,能充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編者只在文后列出一些生字,以方便學生識字。他主張以生活為中心來編制“實用”的教科書,反對單純以文字為中心而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教科書。他編的語文教材也是如此,如《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保ā独仙偻ㄇё终n》第1冊第10課)謎語:“小時頭發(fā)白,老來頭發(fā)黑;無事戴帽子,有事光禿禿?!保ā独仙偻ㄇё终n》第3冊第4課的《筆》)其中也有一些是文學作品,但一律明白如話,朗朗上口。如《平民千字課》第1冊第15課的《燕語》:“借你家里住,輕輕飛,低低語。借你家里住,你不要厭惡,避避風,躲躲雨,我是客人你是主。在你門前過,你不要厭惡;在你門前過,我到秋天就回去?!苯滩闹幸簿幦牍旁?,但絕對明白曉暢,如《平民千字課》第2冊第26課《家信》:“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二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币灿休^長的課文,但一樣通俗好懂,如《老少通千字課》第4冊第18課《為何只殺我》:“湯家太太做生日,家家為她拜壽忙。車滿門,客滿堂,為何不殺羊?羊說道:‘羊毛年年剪得多,為何不殺鵝?鵝說道:‘鵝蛋好吃不可殺,為何不殺鴨?鴨說道:‘白細鴨絨好做衣,為何不殺雞?雞說道:‘五更天亮報時候,為何不殺狗?狗說道:‘我看家門你玩耍,為何不殺馬?馬說道:‘一年給人騎到頭,為何不殺牛?牛說道:‘我耕田來你收租,為何不殺豬?豬說道:‘今天大家都快活,為何只殺我?”這風趣的童謠,既寓關于家禽、家畜用途的常識,又有極濃的“頂真”修辭和分節(jié)轉(zhuǎn)韻的藝術風味,讀來真的是滿頰留香。這樣編寫教材,完全體現(xiàn)了陶行知的語文觀。他在《中國大眾教育問題》一文中說過“怎樣寫大眾文”的問題:“我們的眼睛看慣了古文、白話文,容易引我們走錯路,比較起來,還是耳朵靠得住。我們的耳朵還是和大眾接近些。所以,寫大眾文的一個好方法是請我們的耳朵出來指導我們。凡是耳朵聽得懂、高興聽的才把它寫下來?!边@樣的語文課本對國語教材的改進有重要貢獻,即使在今天,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endprint
三、提倡把書讀活
如何閱讀,是語文問題,更是事關每個人在學習中獲得發(fā)展、在精神上實現(xiàn)成長的生命問題。對此,陶行知先生始終強調(diào)要“活讀”,不要“死讀”。他說:“書呆子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我從前在曉莊辦了一個圖書館,叫作‘書呆子莫來館……書是一種工具,只可看,只可用??匆彩菫橹?,為著解決問題。斷不可以呆讀。認清這一點,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保ā墩f書》)
當然,學生要學會活讀,責任還在教師?!耙没畹臅ソ绦『⒆印覀兘淌谛『⒆樱瑢τ跁乃阑?,就不能不慎重;所教授的書籍,要有統(tǒng)系的,前后都能連貫得起來,不是雜亂無章的,這才是活的教育。若只是閉著眼睛教死書,也不顧那些書適用不適用,這樣我敢說就是死的教育?!保ā痘畹慕逃罚┲劣谑裁磿攀腔顣??他在《新舊時代之學生》一文中認為:“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畹娜?、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之寶庫,便都是活的書?!?/p>
活書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的書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讀”。他特別強調(diào)的是“新時代的學生要用活書去生產(chǎn),用活書去實驗,用活書去建設,用活書去革命,用活書去樹立一個比現(xiàn)在更可愛可敬的社會”。(《新舊時代之學生》)陶行知先生為什么如此強調(diào)“讀活書”?因為這不只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是更具根本意義的學習目的的問題,深度地體現(xiàn)了他“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學理。其重要性甚至被提升到了關于“學生”的定義,正如他在一首詩歌中所提出的驚心之問:“小孩子,小孩子,哪幾個是學生?哪幾個是學死?”(《學生或?qū)W死》)原來“學生”就是要“學”著“生”的,如果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那就成了“學死”了,還怎么叫“學生”呢?
四、重視語文實踐
學習語文就是要“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陶行知先生認為,語文要重視實踐,所有的教育都必須從實踐出發(fā),與實踐相聯(lián)系,因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他本來改名叫陶知行,取意于王陽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后來他認為這不對,應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又改名為陶行知。他認為“知”的源頭在“行”,“教”的源頭在生活,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我們應當“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皬纳钆c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保ā墩勆罱逃饛鸵晃慌笥训男拧罚?/p>
他認為,“《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坝H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保ā缎惺侵肌罚┑F(xiàn)在的問題是“一般學校里所注重的知識,只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是幾乎完全被揮于門外。說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過是些從聞知里推想出來的罷了”。(出處同上)這與今天我們特別強調(diào)語文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陶行知是這么認為的,也是這么行動的。他在《平民千字課》“編輯大意”中提出的三條宗旨是:“(一)培養(yǎng)人生與共和國國民必不可少之精神態(tài)度;(二)訓練處理家常信札、賬目和別的應用文件的能力;(三)培養(yǎng)繼續(xù)讀書看報和領受優(yōu)良教育之志愿和基本能力?!闭媸橇⒆闵顟?、言簡意賅的表述。他主張在生活中學,在實踐中用,“即知即傳”,自己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在《民主教育之普及》一文中他記述了這樣一件事:一次,因事在成渝公路上的來鳳驛住了一晚,吃晚飯時來了一群要飯的苦孩子。他在設法讓他們吃飽之后,乘這個機會對他們說:“你們?nèi)绻敢庾x書,我很愿意幫你們的忙?!焙⒆觽冋f愿意,但他們沒有書。陶行知就指著對門的一塊招牌“中華餐館”說“這就是書”,又指著另一塊招牌“民國飯店”說“那也是書”。于是他就開始讀起來:“中華餐館,民國飯店,中華民國,中華國民……”孩子們都記住了,陶行知又指著一幅標語引導他們認讀“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讀完了,陶行知又問:“要不要學寫字?”大家說沒有筆,也沒有紙。陶行知便伸出右手的第二個手指說“這就是筆”,又攤開左手手掌說“這就是紙”,便教大家學寫字,然后又叫大家坐在一張八仙桌周圍,用手指沾了水在桌面上寫……即使在那樣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陶行知先生也可以將語文的“教”“學”“做”如此付之于行動,確實令人感慨。
五、主張教學融通
“教”與“學”應當融通,“師”與“生”更該平等,這是教育的真諦所在。教師是執(zhí)“教”的一方,學生是踐“學”的一方,兩者不該截然對立。陶行知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一文中就鄭重指出:“唯獨肯拜人民與小孩為老師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教師,也只有肯拜人民與小孩為老師的,那民主作風才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庇幸淮危侥贤ㄖ萑ネ茝V“小先生制”,寫了一篇一分鐘演講詞,中間有一段是“讀了書,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不料陶先生剛講完,有個小孩子馬上提出來:“陶先生,你的演講最好把‘不是人改為‘木頭人,‘木頭人比‘不是人更好。因為‘不是人三個字不具體,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頭人給了我們一個具體的印象?!碧障壬粌H虛心接受了這個意見,而且稱贊了這個孩子。在陶先生那里教與學是如此相融,師與生又是如此民主,由此可見一斑。
陶行知一直把“教學做合一”視為“生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策略。他說過:“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同時,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之后,他又進一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十分豐富的。從“教”的方面說,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從“學”的方面說,學的方法又要根據(jù)做的方法。所以,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也就是要以實踐為中心,服務于實踐,落實于實踐?,F(xiàn)在,不少教師仍然在為如何改進教法而困惑。其實,陶行知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已經(jīng)為我們找到了方向:去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確定應當如何施教。“教”永遠為“學”而存在,為“學”而施行。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針對中國國情出發(fā),在社會教育革命的實踐中發(fā)展起來,并為實踐所證明的正確的思想。他用完整的生活做教育實驗,瞄準人民的幸福辦教育。對此,郭沫若先生曾譽其為“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后陶行知”。今天,我們回望這位獻身鄉(xiāng)村教育、傳播母語文化的教育大師,他依然可以為當下的教育改革帶來啟迪和光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