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能力的突破,是職教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職教語文教師首先需要基于認同體驗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督促,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到多媒體技術應用與教學方法革新的重要性,多管齊下,改善學生審美教育處境,使之走向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關鍵詞:職教語文;課堂優(yōu)勢;審美教育
職教語文學科一方面具有工具性特點,另一方面表現出了非常強的審美性特點,在兼具二者并稍側重于審美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學生各項能力的平衡與穩(wěn)定。職教階段的語文審美教育,首先要讓學生在人格方面趨于健全,避免不良社會風氣給學生人格造成扭曲,繼而保證其心態(tài)成長的積極健康;其次,要讓學生能夠站在知識目標視角,從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形式出發(fā),通過教師教學方法的積極調整,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關注、學生體驗的認同等手段,使學生更積極地感受和認同語文教學內容。
一、基于認同體驗的審美能力督促
認同體驗可謂是審美體驗的重要前提條件,意為學生在自身情感態(tài)度基礎上,由教師引導后產生的深層次審美交流,繼而產生由情感到審美的強大內化效果。因為有了這種認同體驗的內化共鳴,審美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激發(fā),形成更好的表達能力。要達到此種效果,教師需要將教材里面所具有的合理內容提煉出來,使學生以教材為參考深入思考相關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目標。基于認同體驗進行能力督促的做法有很多,其中在教材原文仿寫方面,教師可以發(fā)揮的余地更大。這是因為寫作練習本身即具有非常強的自主性,也更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訓練。教師完全可以據此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關聯于生活情境的任務,使之能夠從認同體驗中升華審美能力。例如,在學習《蘭亭集序》這篇經典古文作品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且提出特別的要求:其一是讓自己的書寫字跡更接近于王羲之的書法文本,其二是使自己的詞匯應用也如原文一樣精致優(yōu)美,其三是思想主題呼應原文。這種來源于教材文本又不過于拘泥的做法,可以使學生形成深一層的審美體驗,帶動其既走內化之路,又能在恰當時機抒發(fā)情感。在此過程中,語文教師還需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豐富文本,讓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認同體驗的結合更具可能性。
二、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審美能力關注
一直以來,情感都是歷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情感和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如同水之于魚一樣。而對于文學作品的學習,情感這一重要影響因素,將會帶動學生實現審美體驗的進一步完善與深化。如果想讓情感因素得以在語文課堂上產生更加積極的作用,則不能缺少多媒體技術在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的巨大推動功能。比如,當講解到某些名篇佳作的時候,多媒體設備對于情境營造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它易于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些名篇佳作的與眾不同之處,促使學生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教學情境之中,由此達到聽覺、視覺等多方面感知功能的協調,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如PPT既能夠將聲音、圖片以及動畫等資源形式結合在一起,又能夠依靠互聯網所具有的先天優(yōu)勢,引申出大量的資源內容。比如,蘇教版職教語文教材里有一些篇章極具感懷傷時意味,對于這部分作品的教學而言,教師就可以將一些哀而不傷的音樂作品、蒼茫悲涼的圖片融入到多媒體技術中來,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到相應的情境里,實現讀者和作者、讀者和文本之間的共鳴,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當然,這種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發(fā)揮語文課堂優(yōu)勢的做法,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充分了解文章、了解學生,才能制作出與學生審美期待相符的課件作品。例如,學習唐代王勃所創(chuàng)作的《滕王閣序》這篇經典古文作品時,涉及到相當豐富的物象,有些物象對于學生而言是較為陌生的,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其中,教師便需要在自己充分了解《滕王閣序》里面物象特點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欣賞,使之充分了解“落霞”時的景致有多美,“孤鶩”是一種什么動物,“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何等的難以描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經意間產生良好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三、基于教學方法變革的審美能力提升
發(fā)揮語文課堂優(yōu)勢,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突破,需要進行教學方法的全面革新,且應先行意識到傳統教學方式同審美能力建設目標實現之間的距離。職教學校的語文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提升審美能力,而并非由教師提高“美”的供應量,如果是后一種觀念,則無論多媒體技術如何先進,如何與情感實現共通,都無法保證審美能力建設的持續(xù)性。因此,教師必須充分關注教學方法變革,尤其是增加審美活動體驗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方法的調整中首先得到審美感知效果變化的體驗,并使感知向感悟層次提升,拓展審美境界。從這個角度分析,審美方法指導需要同傳統的知識認知指導區(qū)別開來,讓學生從對外部知識的感受,過渡到審美對象的深層內涵感受,且使內外相融為一,形成一種內省意味更加充分的學習方式。職教語文教師可以試著讓語文課堂走向學生自主的境界,于具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度,使之以可觀可感的文本材料為基礎,以情感匹配度更高的情境氛圍為輔助,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研究中來。在這種親身參與、親身了解、親身感受的情形下,學生更容易體悟到文本研究所產生的無窮趣味,在此過程中自然帶動自身審美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說,以審美能力指導為重點的職教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地位是極為重要的,教師則需要處在引導位置,用來幫助學生認識發(fā)揮主體作用。比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作,教師應當以學生自主自發(fā)性為前提,避免給學生講解過多的知識,而只是讓學生就作品論作品,讓學生主動置身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雄渾豪邁境界里去,和作者共同感受歷史的蒼茫,人生的況味。由此,學生也就更能自然地感受到為什么作者要“一樽還酹江月”了。而這樣的審美體會,始終是教師無法用語言來講述清楚的。
總之,審美能力的突破,是職教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目標之一,職教語文教師需要充分關注教育資源優(yōu)勢,借助教學方法的積極調整,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學生體驗的認同等手段,帶動學生主動進入到審美感知的全新境界,由此保證其學習質量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杜平.智慧語文課堂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探索[J].語文教學之友,2016,(1).
[3]王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拎主線而清脈絡[J].語文教學之友,2017,(6).
【院本課題:《教育新常態(tài)背景下的中職語文啟發(fā)式教學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WXJS201743】
作者簡介:唐星頁(1981—),男,江蘇省無錫技師學院(立信中專)講師,主研方向為教育新常態(tài)背景下的中職語文啟發(fā)式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