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新芳
我在《珍珠塔》中飾演姑母有感
■錢新芳
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戲劇種之一,是一種發(fā)源于蘇錫常一帶、起源于江南農村的民間藝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錫劇現(xiàn)廣泛流傳于江、浙、滬地區(qū),是我國江南戲曲文化藝術的瑰寶,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被譽為“太湖一枝梅”,并有“中國有江南,江南聽錫劇”的說法。
我從戲校走進劇團,轉眼在錫劇表演舞臺已有二十多個春秋,扮演過很多的大小角色,其中讓我感觸最深也最有收獲的還是錫劇經(jīng)典劇目《珍珠塔》中的姑母一角。這本戲的影響力很大,錫劇《珍珠塔》是錫劇界久演不衰的經(jīng)典劇目之一,在廣大蘇南地區(qū)更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皆可傳唱,而其中的姑母一角更是歷經(jīng)多少代的名家演繹,精彩紛呈。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汪韻芝在《珍珠塔》里飾演方朵花贏得了“活姑母”的美譽。戲曲界公認汪韻芝老師是錫劇界女演方朵花的第一人!她在姑母表演藝術上,創(chuàng)造性地集老旦的厚重、花旦的俏麗、彩旦的夸張于一身,對人物性格刻劃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使姑母卓有成效地在舞臺上“活”了起來,活得有人情味,從而深化了劇本“反對人情勢利”的主題,也使姑母成為全劇的重要人物之一。因此有文章評論說:“汪韻芝不僅在外型上把這個角色刻劃得十分之生動傳神,而且唱功與演技的結合也使人叫絕,可說是戲曲人物中的一個新的塑造?!?/p>
我作為一名基層劇團的錫劇演員擔任姑母一角,感到壓力山大之余又覺得自己也是幸運的,因為前輩老師對于姑母這一人物方方面面的舞臺詮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為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借鑒經(jīng)驗和學習元素,可以說機會難得,因此我必須把握機遇,反復琢磨,掌握要領,準確塑造人物。一要做到形似。在化妝上,我認真模仿學習老前輩們的經(jīng)典,畫成倒眉梢,既勢利,又不失雍容華貴;裝束上,以老旦略帶花旦成分,穩(wěn)重中有俏麗,富貴中見清秀;外形上,做到頭、眼、身、手、步、耳環(huán)飾物相互配合。二是做到神似。在表演上,從眼神、形體、唱腔、念白各個細節(jié)都仔細揣摩,一切均以姑母人物個性出發(fā),盡力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首先,我把重點放在眼神的表現(xiàn)上,一個勢利、尖酸、刻薄的舞臺人物,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氣勢,在面對窮酸落魄的侄兒方卿時,她上上下下打量他,表現(xiàn)的是鄙視的神情,是高人幾等、高處看望低處的眼神,是正眼不看斜眼瞟的不屑,是自欺欺人、為老不尊的丑態(tài)。其次注重臺詞念白的語氣語調,面對千里迢迢前來投親的侄兒方卿,她表現(xiàn)的是裝腔作勢、陰陽怪氣、嚴詞意冷的待客之道,全然不顧人情世故,卻又惺惺作態(tài)的勢利嘴臉。抓住了“姑母”這一人物的特點,也就抓住了人物塑造要領,形似加神似,一個“勢利姑母”的形象在舞臺上基本樹了起來。但是,舞臺表現(xiàn)最重要的還是講究演人物要從內心出發(fā),用心、用情,用程式動作,用我們戲曲特有的“四功五法”來體現(xiàn)。我是這樣來理解所謂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是屬于戲曲表演的一種“公式”范疇,關鍵還在于掌握后的舞臺實踐,也是戲曲舞臺上塑造人物必須完成的“規(guī)定動作”。演員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人物個性,它來源于生活,是藝術家們把生活當中典型的、散亂的舉動加以規(guī)范,經(jīng)過藝術的加工整理,這是塑造舞臺形象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要想演好每一個角色,不僅需要苦練基本功、拓展舞臺實踐,提升自身藝術修養(yǎng),關鍵在于靈活掌握運用表演技巧,準確刻畫劇中人物形象與性格,才能成功塑造人物。經(jīng)過自己的反復琢磨、悉心模仿,我扮演的姑母一角得到了老師和觀眾的認可,但我知道,我還有一定的距離,我還需要繼續(xù)努力。
總之,長期的藝術實踐告訴我,戲曲演員必須遵循傳統(tǒng)的程式表演,這是一個演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這種表演技巧,再加上生活的積累與體驗,賦予人物真切的情感,才能塑造出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舞臺人物形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