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 曲阜 273100)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與外語教學
張紅霞
(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曲阜273100)
通過對日常交際活動中使用的話語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使用的語言都是間接的。在交流中交際者并非使用了直截了當?shù)恼Z言,而是間接的向?qū)Ψ奖磉_自己的交際意圖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有著自己的獨特行,并影響著人們的日常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應(yīng)掌握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及其特點,了解它在英語交際中的重要性,也要教給學生正確的使用間接言語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應(yīng)用能力。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英語教學;應(yīng)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出于禮貌或避免尷尬常常拐彎腳的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想法,這種使用方式體現(xiàn)的語言的間接性。這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通過語言學家的綜合的分析論述命名出它為間接言語行為。然而在英語學習中間接言語行為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障礙。由于間接言語行為不理解,對它的特點不熟悉,英語初學者往往會在應(yīng)用時出錯誤,導(dǎo)致語用的失誤。
然而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正確的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提高交際能力。在當今社會,填鴨式、滿堂灌的舊教學模式盛行,教學目的達不到,交際失誤也屢屢發(fā)生。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才是語言教學的真正目的,讓學生學會怎么在不同場合表達自己,怎么理解不同交際對象的言外之意,從而得體的使用語言。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正確的理解和使用語言,有必要在英語教學中教會學生言語行為的有關(guān)知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約翰·奧斯汀提出指出說話者在說話的同時不僅提供著某種信息也在實施著某種行為。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指出,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實施著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nèi)行為是指通過說出詞、短語和句子來表達字面意思的行為。言外行為是指發(fā)話者通過說出詞、短語或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和目的。言后行為是指說話者在發(fā)話后所產(chǎn)生的后果和變化。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對以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在交流時往往不會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圖,而是間接婉轉(zhuǎn)的表達、出于禮貌,發(fā)話者在想讓聽話者做某事時,往往會避免直接使用命令句,而是用比較婉轉(zhuǎn)的用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以達到真正的目的。如:You’ve left the door open.這句話的本意是說話者告知聽話者“你進來時讓門在開著的狀態(tài)”這個現(xiàn)狀事實,而言外之意是說話者通過告知聽話者這一事實來間接的請求聽話者把門關(guān)上。此話隱含有“Please close the door.”的意思。
趙留美(2002)還指出間接言語行為的間接性還可以體現(xiàn)在形式與功能的不對等關(guān)系上。在任何一種語言中,語句的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語句可分為四大類:陳述、祈使、疑問和感嘆。它們各自有各自的交際功能,也會是何兆熊先生所說的典型用法。例如,陳述句就可以實施“報告”、“斷言”、“陳述”等言語行為;祈使句就可以實施“請求”、“命令”等言語行為;疑問句就實施“詢問”這類言語行為。
然而在現(xiàn)實的交際中,實際上很少存在這種絕對的形式與功能的對等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同一言語行為可以由不同的句式來實施和表達,同一句式可以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或語言功能。如疑問句可以間接的表達“請求”、“建議”、“命令”、“邀請”。例如:甲和乙在街上逛街,甲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但是甲又想買更多的東西。這時甲對乙說:“你身上還有錢嗎?”這句話從表面上看只是詢問乙身上還有沒有錢,但甲的用意卻是請求乙借錢給他。再如陳述句也可以表達請求。英美人對別人生氣想讓其離開自己的房間時,他們常常會說:“The door is over there.”這句話表面上看是陳述門的位置,但在此語境中,它間接表達的言語行為顯然是個“請求”。說話者就是通過告訴聽話者“門在那兒”而間接的請求其離開房間的。這句話實際上就隱含著:I request you to leave the room. You must leave this room.
此外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還體現(xiàn)在意義的雙重性上。例如一位男士對一位女士說:“你今天真漂亮。”在不同的語境中這句話有不同的意義。(1)如果這位男士和女士在舞會上相遇,女士穿著打扮很得體,確實迷倒了這位男士,那么這位男士的這句話就是表達了贊賞。(2)如果男士和女士是很好的朋友,男士約女士出來,女士穿著很隨便的衣服,也沒化妝,蓬頭垢面的就出來了。那么這位男士說這句話的意義顯然是諷刺。由此可看出(1)表達了就是字面的意義,而(2)則表達了相反的意義。所以,在判斷一句話的意義時要看它所處的語境。
根據(jù)塞爾的觀點,間接言語行為可分為兩大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指已被約定俗成的表達的間接言語行為。換句話說,就是話語中的字面意思與說話人的真正意圖一致。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言應(yīng)用能力。但是由于語言文化的不同,對使用外語的人來說,具備正確的使用間接言語行為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雷祥(2013)指出教師運用言語行為理論進行教學,把如何理解和恰當表達說話者話語中的真實含義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可使學生準確理解不同語境下說話人的言內(nèi)及言外之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所以為了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爭強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正確的使用外語,筆者認為應(yīng)做到以下幾點:
5.1 教師應(yīng)提高自己的雙重文化能力。作為外語教師,不僅要正確的使用本國的語言,還要了解掌握外國的文化,正確的使用外語。在教授學生時不僅要教會學生語言形式的字面意思,還要解釋它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這就要求外語教師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使用外語的能力。
5.2 讓學生熟悉間接言語行為。為了能使外語學習者在交流中減少語用失誤,作為教師應(yīng)該潛移默化的讓學生了解一些間接言語行為的知識。讓他們了解到間接言語行為中語句的形式與功能,語句的字面意義與說話人的意圖之間的不對應(yīng)現(xiàn)象。引導(dǎo)學生理解為語句的四大類型與相應(yīng)的語言功能之間的不絕對對應(yīng)關(guān)系。向?qū)W生解釋用一種言語行為可以表達另一種言語行為,一種語句可以表達另一種語句的意思。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些間接言語行為的知識,他們就能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正確的使用外語,交流自如。
5.3 教會學生依靠語境進行交流。人們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語境下進行的。語境在交際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不同語境中,同一句話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作為教師,將間接言語行為引入到課堂中是必要的。那么,教學過程中怎么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引入到課堂中呢?筆者認為在學習單詞和短語時,首先要創(chuàng)設(shè)語境,讓學生了解使用單詞或詞組的語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講解單詞和詞組,然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對話讓學生們進行口語練習?;蜃寣W生們自己分組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對話,教師對其錯誤之處進行糾正。在學習對話的課文時,教師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這樣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在語境下切身體會到不同文化下的間接言語行為。
5.4 注重中外文化差異的對比。中西方文化不同,其語言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學生在使用外語時交際的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深受著本國文化及交流方式的影響。在外語教學中,除了讓扎實掌握語言知識外,還應(yīng)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必要時還應(yīng)進行文化對比。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文化差異,正確的使用外語進行交流。
總之,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日常的交際中發(fā)揮著總要的作用,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對其重視,教授學生理解掌握這種言語行為了解它的特點,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體驗相同話語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并有在教學中時學生潛移默化的學會使用間接言語行為,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達到外語教學的目標。
[1] 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馮志偉. 言語行為理論和回話智能代理[J]. 外國語, 2014(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