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習作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讀與寫緊密聯(lián)系,沒有閱讀就沒有表達。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生“讀”“寫”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啟迪思維,發(fā)展智力,促進小學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關鍵詞:積累;評價;模仿;讀寫結合
“語文”顧名思義就是一門讀寫結合的課程。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是學生進行思維與交際的過程。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活用教材教語文,依托文本,找出“讀”“寫”結合的訓練點,把讀寫訓練切實有效地融入閱讀教學中,巧妙地引導學生表情達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重積累—挖掘習作的源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毙W生寫作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究其原因是“無米可炊”。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多種渠道搜集寫作素材,寫作的內(nèi)容才會源源不斷。每每審視學生的習作,總感覺學生作文平鋪直敘,語言枯燥無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缺乏積累意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各方面進行積累,豐富文章的內(nèi)涵。
(1)閱讀積累,汲取寫作養(yǎng)料。葉圣陶把閱讀比作“吸收”,把寫作比作“傾吐”,也就是說沒有吸取豐富的寫作養(yǎng)料,就無法寫出好文章。每學期八篇習作中,那些不善讀書者,在表達上人云亦云,語感甚差。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讀”,重讀精思自己讀過的文章,并加以融會貫通,積累寫作的“源頭活水”。同時,教師要善于用教材教習作,挖掘作文教學的因素,引導學生在書籍的海洋中遨游,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把課文中優(yōu)美詞句、精彩片段等摘抄下來,通過誦讀,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學生腦子里才會有不斷的積累,寫作內(nèi)容才會不斷更新。教師還可推薦一些名家名篇給學生,要求他們利用課外時間閱讀,養(yǎng)成“好讀書、讀好書”“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豐富知識,培養(yǎng)閱讀興趣,并從中汲取寫作養(yǎng)料。
(2)生活積累,豐富寫作源泉。寫作源于生活,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來自生活。社會是人群的結合體,人們只有有意識地參與生活,才能感受時代的脈搏。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積極有益的活動,積累典型的生活素材,深化習作主題,以此達到積累寫作材料的目的。比如,利用節(jié)日舉辦聯(lián)歡會、游園活動,組織運動會、拔河比賽等;設計各種習作主題活動,全方位、多層次地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周邊社區(qū),關注大自然的人文景觀,關注社區(qū)的變化,尋找生活的美,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擷取有溫度、深度和廣度的生活寫作素材。一年四季中教師都可以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郊游活動,如春季組織學生郊外春游,觀看油菜花;夏季組織學生到“幸福家園”或“美麗鄉(xiāng)村”進行野炊,到木蘭溪學劃船;秋季讓學生到附近風景區(qū)欣賞秋色,或參觀當?shù)孛麆俟袍E、大小規(guī)模的工廠;冬季鼓勵學生在父母的陪伴下走向田間小道或附近的樹林去感受南方的冬天,去領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神奇;等等。通過不同季節(jié)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無形中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為學生寫作奠定了基礎。
二、善評價—激發(fā)習作的動因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處熗ㄟ^評價學生習作,讓學生在習作中捕捉亮點,查找存在的不足之處,以便揚長避短,從而提升寫作水平。因此,評價學生習作要及時作出充分肯定,捕捉閃光點,讓學生體驗寫作成功的快樂,并且要采用多方評價,貼近學生,展示其個性。
(1)臺上說文,生生互評。教師先每周安排固定時間,組織學生朗讀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后由全班學生共同評議,教師也可隨機點評,學生再自我反思、修改、補充、完善。點評時,不要求全責備,是是非非都可以說,教師應予以正確的引導,積極鼓勵,好讓學生敢于評、敢于改,養(yǎng)成自改的良好習慣。
(2)交流談心,師生共勉。由于學生的習作有時會出現(xiàn)不喜歡公開交流的話題。這時候,教師應小心呵護他們的隱私權,不要公開其習作,不公開指責,教師可通過與學生私下談心,進而了解學生、幫助學生、鼓勵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成為學生可信賴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才會敞開心扉,實事求是地反映自己的心靈,才會寫出個性化的習作,才會快樂寫作。
三、巧模仿—煥發(fā)習作的生機
陶行知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教材是學生練習寫話的一塊肥沃土壤,教材中的語言敘述方式很巧妙。小學生的模仿性最強,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還不如學生輕而易舉的仿寫。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捕捉有價值的語言,引導學生在仿寫或改寫中提高寫作能力,以便讓他們早日“借梯上樓”“借橋過河”。
(1)詞語處,仿一仿。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比較、不斷揣摩,抓住范文的語言文字進行體會。教學中,教師應把目標從“理解課文內(nèi)容”轉(zhuǎn)向“學習語言”,引導學生感知、品味、鑒賞課文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并對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進行遣詞造句,領悟其精妙傳神之處,從而學到仿寫的“竅門”。例如,《火燒云》一文中有“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黃”“茄子紫” 等,前兩個詞是兩種色彩的融合,后三個詞是以擬物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學習這些詞時,教師要求學生仿照這種詞語的構詞方式,“鵝黃、草綠、鐵銹紅、橄欖綠、檸檬黃”等這些富有生命力的詞語就從學生口中流瀉了出來,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瑰麗,激發(fā)了情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2)寫法上,練一練。讀寫遷移、嘗試活用是語文課堂中常用并非常有效的一種表達訓練。例如,六年級下冊第10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文章的開頭:“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六年了?!苯Y尾處:“媽,昨天是4月28日?!边@樣的寫法,讓讀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事情的龍去脈,更加深刻地感受事情的發(fā)展經(jīng)過,對事情的結局印象也更加深刻,突出了“這一天”家人是永遠忘不了的,這樣使文章前后連貫、首尾呼應,以便學生仿寫。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這種寫法訓練開頭和結尾。又如,《桂林山水》一文,采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等手法,以及先總后分的寫作方法。文章條理清楚、語言優(yōu)美,在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品味和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仿照這種寫法寫一段話贊美某一樣事物,學生很有模仿才能,仿寫的文章生動優(yōu)美,有很強的文學色彩。
誰都希望學生們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筆,可以描繪出大千世界中的千變?nèi)f化、心靈空間中的奇思妙想。寫作能力的提高,靠的是能在平時閱讀教學中“雙劍合璧”。閱讀教學必須回歸“文章”本質(zhì),以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們“胸中有丘壑,下筆涌千言” 。
參考文獻:
[1]張清其.挖掘文本 以讀促寫——談三年級讀寫訓練[J].小學教學研究,2011(25).
[2]陳小群.小學語文隨文練筆教學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3(15).
[3]呂加正.淺談簡簡單單教語文[J].教師,2013(27).
[4]陳清勇.淺析低年級讀寫結合訓練方式[J]. 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2014(1).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