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人在滅亡北宋之后,繼續(xù)揮戈南下,剛剛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繼位的宋高宗,無力阻擋金人的凌厲攻勢,便以巡幸之名逃往江南,朝中大臣也攜婦將雛,競相南逃。一些抗金義軍因勢單力薄,無力與金人抗衡,也紛紛向江南撤退。宋朝宗室境況最慘,以至于不少人流落江南州縣,艱難度日。南遷人數(shù)最多的是平民百姓。他們無人組織,多是一家人單獨行動,隨遇而安,哪里適合生存,就在哪里卜居,今日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都有了中原人的足跡,后來都成了那里的永久居民。中原移民為南方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南宋;中原移民;珠璣巷
中圖分類號:K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12-0131-05
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無力阻擋金人攻勢,選擇南遷?!熬熚纯赏?,當巡幸東南為避敵之計”①,“故士大夫率附其議”②。南宋初年,隨著政權南移,大量士族、民眾、包括趙宋宗室移居南方,給當?shù)貛砹巳丝诤拓敻?,影響深遠。本文針對中原士族、抗金義軍、趙宋宗室以及中原百姓的南遷做一分析討論。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南宋政權的南遷
建炎元年(1127)九月,高宗離開應天府,向江南進發(fā),于建炎三年二月十三日至杭州。高宗“以府衙作行宮,以顯寧寺充尚書省,百屬官吏到者曾無十之一,如三省六房公吏本千余人,至者其數(shù)不滿五十,所以行在職務久而不備”③。因為官員太少,許多衙門竟無人辦公。扈從官員已所剩無幾,只有少數(shù)在朝大臣跟隨:“宋南渡時,凡世家之官于朝者多從行,如韓肖冑、侂冑,皆韓琦之曾孫也;王倫,旦之裔孫也;呂本中、祖謙、祖儉、祖泰,皆公著后也;常同,安民之子也;晏敦復,殊之后也;曹友聞、彬之后也。葉石林記南渡后,詔隨駕官員攜眷屬者。聽于寺廟居住。”南渡能夠隨駕扈從的官員多是朝中勛貴之家,如韓琦、王旦、呂公著、常安民、晏殊、曹彬的后裔在朝為官者,其他官員則沒有這種幸運。這些官員的眷屬也只能在破廟中棲身。百姓隨南宋政權南下者也不在少數(shù),“高宗南渡,民之從者如歸市”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于道”⑤。
乍看起來,這是一次有秩序的遷徙,實際情況并不如此,建炎南渡完全是一次毫無目的的流竄。大臣汪藻就指出,高宗南渡時,“方車駕之出也,衣冠惶駭,傾國南奔,小人之有罪者,皆以扈從為名,未聞有請于朝。而貴臣近侍受國厚恩者,率奉頭鼠竄,曾無數(shù)人在君側為國家守者”⑥。奸邪有罪的小人為了逃脫罪責而扈從南下,而受國厚恩的大臣則抱頭鼠竄,無人出來組織遷徙。士大夫不知高宗何日出走,不少人因盲目流徙而斃于道路。“士大夫既不預知南渡之期,又不敢先次亟行,一旦流離東西,斃于道路?!雹吒咦谛兄挂矡o規(guī)則,也不派人探聽金人動靜,“止是道聽途說,便指為實,致車駕蒙塵狼狽”⑧。當金兵的先頭部隊來到瓜州時,百姓未及渡江者還有十余萬人,墮江而死者半之?!爸廴顺藭r射利,停橈水中,每渡一人,必須金一兩,然后登船?!庇分胸垵鲜枵f:“車駕倉皇渡江,士大夫并其家屬、禁衛(wèi)五軍、百司人吏老幼等隨從不及,或遇賊,或溺江,或被虜,慟哭之聲,震于原野,嗟怨之聲,殆不堪聞?!雹崾看蠓虻募覍偕星也荒茏冯S天子南遷,蚩蚩小民就更無法隨之南逃了。高宗自己也承認:“朕倉促南渡,致士大夫棄其家屬,禁衛(wèi)五軍老幼不得渡濟,頗聞逼擾,尚未有達行在者?!雹?/p>
二、抗金義軍遷往南方
高宗渡江,一些流民武裝集團也紛紛遷往南方。如在河北抗金的八字軍首領王彥,因孤立無援,率萬余人至京師開封,歸入東京留守宗澤麾下。宗澤命他帶親兵赴揚州行在,高宗任命他為御營平寇統(tǒng)領官。B11郭京于建炎元年五月“自京城走,沿路稱撒豆為兵,撒草為馬,假幻惑眾取兵。二月至襄陽,有三千余,下寨于海子頭”B12。一些潰散的士兵也向南方遷徙,“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北)潰散戈兵李忠率眾入和州(今安徽和縣)清水鎮(zhèn)”B13,以張遇為首的北方武裝流民集團,號稱“一窩蜂”,也自淮西渡過長江,水陸兼程,入據(jù)池州(今安徽貴池)。留在北方抗金的宋朝大臣也因抵擋不住金軍的兵鋒而南下。如京城副留守郭仲荀在建炎三年八月“自京師赴行在,都人隨而行者數(shù)萬”B14。京城留守程昌寓“自京師退還蔡州(今河南汝南),未期月,又以蔡州糧食皆盡,王命不通,遂領軍民棄蔡而南歸”B15。又如建炎四年光州(今河南潢川)守將劉紹先因勢力單薄,引所部離去,“至九江(今屬江西),守臣姚舜明留之,奏以為本州兵馬副鈐轄,就統(tǒng)其軍”B16。
鄧州知州譚兗率眾奔入川中,知虢州邵興在盧氏抗金失敗,率眾退人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后來便卜居在那里。一些反金義軍頂不住偽齊與金朝軍隊的進攻,紛紛向南方撤退,如義軍將領董先率軍民7000余人從虢州退往襄陽。太尉、東京留守郭仲荀帶領5700人先往鎮(zhèn)江,高宗“召仲荀赴行在,仲荀因與劉豫之眾五千七百余人南歸”B17。岳飛在河南被迫班師回朝時,百姓“從而南者如市”B18。守衛(wèi)白馬山的李興,“統(tǒng)率軍民幾萬人南歸”B19至鄂州(今湖北武昌)。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第二次紹興和議簽訂,雙方休兵息民,重新劃分疆界,以淮水中流為界,割唐(今唐河)、鄧(今鄧州)兩州屬金,“今后上國(指金朝)逋亡之人無敢容隱,寸土匹夫無敢侵掠,其或叛亡之人入上國之境者,不得進兵襲逐,但移文收捕”B20。從此以后,有十余年光景,兩國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大規(guī)模南遷的現(xiàn)象減少了。
三、中原百姓南遷
建炎南渡時,一般士庶之家與平民百姓也競相南逃,尋找安身立命之地。他們沒人組織,和晉代“永嘉之亂”百姓結伴南遷不同,他們多是單槍匹馬,只一家人行動,哪里合適,就在哪里卜居,只要能夠生存,其他的也就不遑多顧了,因此江南很多省份都有中原人的足跡。朱熹就說:“靖康之亂,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東南?!盉21《三朝北盟會編》也說:“是時西北衣冠與百姓奔赴東南者絡繹道路,至有數(shù)十里或百余里無煙舍者?!盉22北宋末年濟源人傅察出使金國遇害,其子傅自得隨母南奔,娶李邴之女,翁婿同在泉州落籍。北宋名相王旦的后裔,由開封遷居福建莆田縣沖溪。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qū))人趙子乙妻王氏,當金兵占據(jù)兩河時,蓬頭垢面,扶姑攜雛遷往莆田。又如葉氏,“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遷,卜家仙游之古瀨。簡氏,宋時南渡,避亂于江西、寧化,后游福建南劍州”,“乾道二年(1166)遷上杭”。B23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朱敦儒,靖康中被召至京師,將處以學官,他推辭不就。高宗繼位,欲授以官,又辭,“避亂客南雄州(今廣東南雄)”。B24
許多大姓都記載有本族遷徙的歷史,如陳姓,“金人滅亡北宋,中原百姓紛紛跟隨宋高宗南遷,潁川(今河南許昌一帶)陳寔的后裔陳魁等率族遷入福建寧化、上杭,這是陳姓第三次遷閩。如今,陳姓已是福建著姓,素有‘陳、林、蔡,福建占一半的諺語。”B25如程姓則遷入了江淮地區(qū)。伊洛二程的子孫隨宋室南遷,程顥的長子程端懿落戶吳門(今江蘇吳縣),程頤的長子程端中殉難于六安(今屬安徽),次子程端輔遷金城(今江蘇句容),三子程端彥遷池州(今安徽貴池)。南宋紹興年間,洛陽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后葬于當?shù)?,子孫遂卜居于此。與此同時,應天府寧陵(今屬河南)人程迥則帶領全家遷往紹興余姚(今屬浙江),開浙東程氏一派。B26又如高姓。據(jù)光緒年間編修的《維揚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譜》記載,江蘇揚州的高姓出自北宋初年名將高懷德之后。這一支高姓在北宋末年由汴州遷往高家堰(今江蘇淮陰縣境內(nèi))。南宋末年,蒙古鐵騎南下,高懷德12世孫高秉忠又率族人渡江南下,定居于今南京一帶,其后裔又有部分遷居揚州者。B27
南遷百姓若居住在通都大邑,即使沒有金兵之擾,官府的賦稅差役也讓人不遑寧居。而衢州界于嚴、徽、信州之間,萬山環(huán)繞,沒有驛路,朝廷所派官員幾十年還不來一次,的確是理想的“尋得桃源好避秦”之地,因此流寓的中原人多卜居于此,“衢州開化縣界嚴(今浙江建德東北)、徽(今安徽歙縣)、信(今江西上饒)州之間,萬山所環(huán)路不通驛,部使者率數(shù)十年不到,居人流寓,恃以安處”B28。兩浙之地東南瀕臨大海,西與震澤(江蘇太湖)毗鄰,北邊又是大海,盛產(chǎn)魚鹽,布帛、稻米。人性柔慧,信奉佛教者居多。因收入豐厚,故人們喜歡奢靡,大多數(shù)人有錢便花,沒有積蓄。“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余杭、四明通蕃互市,珠貝則外國之物,頗充于中藏云?!盉29環(huán)境安靜,沒有兵燹之擾,沒有狠如虎狼的官府苛政,是中原人定居于兩浙的一個原因。而物產(chǎn)豐饒,只要肯于勞作,便沒有衣食之憂,是中原逃難人群紛至沓來的又一個原因。
江蘇鎮(zhèn)江是中原逃難官員、百姓的聚散之地,那里遷入了不少從中原南下的士庶,今日猶有案可稽。如高桂為丹徒人,曾任高郵知州,祖籍為開封,建炎南渡時,他隨逃難人群渡江,寓居京口(鎮(zhèn)江);丹陽(今鎮(zhèn)江)先世居河南洛陽,尹焞隨宋室南渡,徙居浙江紹興,是為尹氏南遷始祖。傳四世至尹國寧,由浙東再遷鎮(zhèn)江府丹陽黃連莊,是為丹陽尹氏始祖?!?/p>
除了福建、浙江、江蘇外,嶺南即今日的廣東、廣西一帶,也是中原移民的卜居之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一段記載說:“直徽猷閣知靜江府許中降職一等。時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上數(shù)詔有司給其廩祿。中言:本路諸州賦入微薄,請禁寄居官毋得居沿邊十三郡,見寓止者皆徙之,仍毋給其祿。上惡之,乃有是命?!盉30
這里說的是“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但士大夫只是避難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占比例最大的乃是平民百姓。文中所說的本路,是指廣南東西路,靜江府治在廣西桂林,不僅靜江路有中原移民,就連靜江府周邊的十三郡也布滿了北方移民,許中要求遷出卜居靜江府及周邊十三郡的中原移民,高宗甚為惱怒,因此降官一級。靜江沿邊的十三郡偏僻荒涼,多系少數(shù)民族聚集之區(qū),連那里也卜居著中原移民,可知中原士庶遷居于此者不在少數(shù)。當時南下嶺南的難民,主要是從江西虔州渡大庾嶺,不走荊湖南路入桂林一帶。因為渡嶺的士民為數(shù)眾多,他們從中原一路長途跋涉,餐風宿露,顛沛流離,困頓已極,渡嶺以后,發(fā)覺這里比較安全,便暫時棲止于嶺下的南雄,不再繼續(xù)前進。后來渡嶺來南雄避難的百姓愈來愈多,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其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再次向南遷移,于是如今廣東省的許多地方便有了許多客家人。此外,相當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廣南西路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沿邊13個州也有了北方移民。
從祥符(今開封)遷往南雄的中原移民越來越多,其中的一部分人迫于生計,不得不再次結伙南下,從南雄的珠璣巷遷入珠江流域一帶,在那里繁衍生息?!澳戏綗熣蔚兀斎盏闹榻侵蓿渲幸徊糠秩松宰魍A?,又繼續(xù)南下至珠江流域是可信的?!薄澳戏綗熣蔚?,當日的珠江三角洲,山少平原多,田少未墾地多,而布滿河流水網(wǎng)。他們?nèi)硕鄤荼?,?jīng)過多少艱難困苦,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和當?shù)赝林用窠Y合起來,共同耕墾開發(fā)那廣闊而又有良好自然條件的荒地,經(jīng)過相當時日之后,是可以逐步變瘴地為適宜豐產(chǎn)的農(nóng)業(yè)地區(qū)的。”B31
南宋以降的史乘、筆記小說、方志都有中原移民南方的記載,莊綽《雞肋編》稱:“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盉32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云:“紹興和議既堅,淮民咸知生聚之樂,桑麥大稔。福建號為樂區(qū),負戴而之者謂之‘反淮南。”B33據(jù)福建研究客家的學者謝重光對閩西客家族譜進行統(tǒng)計,閩西客家78個種姓中遷徙了156次,“其中除12種姓不是宋代遷入外,其余的六七十種姓氏,都有在宋代時入遷閩西的支派”B34。平江府(今江蘇常州)、建康府(今江蘇南京)、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也涌入了大量中原移民。如淳熙十一年平江府有“土著居民8.3萬戶,外來移民及其后裔約有9萬戶,確實多于當?shù)厝恕盉35。
四、趙宋宗室南遷
高宗南渡時自顧不暇,自然無法照顧趙氏宗室,他們只能輾轉溝壑,四海飄零,到處為家。星散到江南各地。如丹徒(今屬江蘇)趙氏,系趙宋皇室趙德昭后裔,金兵滅亡北宋,居住在京城開封的趙子褫移居鎮(zhèn)江,再徙丹徒大港鎮(zhèn),傳至7世,已繁衍為18個分支,逐漸成為當?shù)氐谝淮笮?。子褫的?5世孫趙聲,是近代蜚聲遐邇的民主革命家。又如福建福州的趙氏家族,“趙彥候字簡叔,魏王廷美八世孫,曾祖叔近建炎初知秀州(今浙江嘉興),撫定杭州叛卒,為副總管張俊所殺,紹興中雪其冤,贈集英殿修撰”,“祖交之,贈朝請大夫,避亂入閩,遂居福州”。B36閩南漳州府漳浦縣、一帶的趙姓族譜稱:“趙氏,造父之后,始祖趙匡胤。嗣北宋金人之役,南遷入浙?!焙髞矶ň佑谡钠挚h。B37坐落于九龍江北溪下游的華安縣豐山鎮(zhèn)的銀塘村(包括附近同姓村),居住著北宋末年皇族南遷繁衍于此的960多戶6000余人的趙氏嫡系子孫,族內(nèi)保存有7部完整的《趙氏族譜》。這支趙姓始遷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八世孫、時任將仕郎的趙伯述。他在北宋末年護駕南遷,居住臨安(今浙江杭州)。趙伯述之孫希庠中慶元己未(1199)曾從龍榜進士,其子與仿中淳祐甲辰(1244)留夢炎榜進士;趙伯述的另一孫子希商中嘉泰壬戌(1202)傅行簡榜進士,其子與契中紹定壬辰(1232)徐元杰榜進士。伯述之子師誥(希庠、希商父親)在宋寧宗時奉朝命入閩遷漳,后來希庠于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遷往北溪九龍里的銀塘村。B38
潭州(今湖南長沙)、廣州、四川、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宜春(今屬江西)也有趙氏宗室遷入。如金兵攻潭州時,宗室趙聿之負責守御,“城遂陷,聿之拔刃自殺”B39。廣州因移入宗室人數(shù)太多,且多是官員,廣東轉運使無力支付薪俸,“乞宗室自遙郡刺史以上俸給,人從并減半,從之”B40。高宗批準了支付宗室官員一半俸祿的建議。刺史尚且如此,沒有官銜的宗室人數(shù)必然更多。四川僻處西南邊陲,離京師甚遠,且交通不便,“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B41,宗室官員更不愿在那里任職。北宋覆亡,金兵大舉南下,四川因路途遙遠,且又崇山峻嶺,不易到達,反而成了相對安全的避難之地?!爸潦亲谑叶啾茈y入蜀,乃聽于四路注擬。”B42所謂注擬,即凡打算做官的宗室人員,先在有關部門登錄報名,再經(jīng)考詢,然后按照其才能分配官職。四路指的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這4路中除利州路所轄之地有一部分在今陜西外,其余均在今四川境內(nèi)。從開封逃來的趙氏宗室可在成都府等4路做官,可知人數(shù)不少。
五、中原移民促進了南方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
中原士民南遷對南方的經(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如江蘇鎮(zhèn)江,“中原及兩淮流民的大量涌入,使鎮(zhèn)江話中的北音特征又一次增強”,“同時北方的飲食習慣也再次影響南方”。B43福建僻在東南一隅,文化教育落后,建炎南渡,卜居于此的中原士大夫大力發(fā)展教育,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使福建文風為之一振,官辦學校與私人所辦書院相繼興起,八閩之三地到處都有書院,如泉州“從紹興十年(1140)至咸淳三年(1267)間,竟先后建起巖峰書院、清源書院、泉山書院、小山叢竹書院等十二所書院”B44,被人稱為“海濱鄒魯”,意即可與孔孟之鄉(xiāng)的教育媲美。教育發(fā)達,科舉考試中中進士者便多,據(jù)清代編纂的《泉州志》統(tǒng)計,北宋時泉州共出進士310名,而南宋則多達535名。泉州如此,福建其他地方也不例外。不管是富有之家,還是貧窶之家,攻讀詩文蔚然成風,以至于八閩之地“家貧子讀書為圭臬,非獨士為然,農(nóng)、工、商各教子讀書,雖牧兒馌歸,亦能口誦古人語言”B45。讀書使得福建民風大變,福州人黃榦說:“中原衣冠多南徙,吾鄉(xiāng)之學彬彬矣。”B46邵武軍百姓“喜以儒術相高,是為儒雅之俗;里人獲薦,登第則厚贐慶賀,是為樂善之俗”;興化軍(今福建莆田)“秀民特多,比屋業(yè)儒,號衣冠勝處,至今公卿相望”;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家有詩書,戶藏法律”,“家有伊洛之書”。B47再如浙江、河南府人郭維于建炎年間徙居明州昌國縣(今浙江舟山),“以北學教授諸生,從者如云”B48。濟源人李迎在明州(今浙江寧波),當?shù)厝酥W,愿意師事之,“其門如市”B49。有人對《宋元學案》中北方籍傳主的遷移與分布作了統(tǒng)計,北方籍學者遷入江南的共115人,其中除14人籍貫為湖北、山東外,剩下的101人皆為河南人,如邵伯溫、朱弁、呂好問、王應麟等。B50還有一些學者則是中原移民的后裔。
六、結語
高宗建炎南渡時有多少中原人遷入江南,史乘沒有記載,因此不可能有精確數(shù)字,有學者統(tǒng)計說,江南各路“紹興三十二年(1162)已有移民后裔145.3萬戶,約726萬人(以每戶5口計)。由于此時距離紹興和議簽訂不過21年,一般不可能繁衍第三代,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因年齡關系不可能繁衍第二代,估計其中的二分之一即360萬人為始遷者。如果加上遷入四川、湖南、福建、嶺南的移民以及26.4萬軍人,在紹興和議簽訂前估計大約有500萬左右的北方移民遷入并定居在南方”B51。這一估計把南遷入數(shù)夸大了。實際人數(shù)不大可能有500萬。這是因為,第一,北宋有兩次大移民,一是徽、欽二帝被俘北上,《靖康稗史》一說北遷者約20萬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有10萬人,高宗建炎南渡與徽、欽二帝北上同時,南遷人數(shù)不可能比北上者多25倍或50倍;第二,北宋末“崇寧元年(1102),戶二千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四”B52,崇寧元年距建炎南渡才20余年,全國人口為4588萬,而南遷的只是如今陜西、山西、河南、山東4省之地的百姓,也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而這4省中又以今日河南地區(qū)為主,怎能設想全國9人中便有1人遷往南方,因此我認為建炎南渡的中原移民應在150萬人左右。當然這也是蠡測,相信這一推測離事實不遠。
注釋
①②B13B16B17B20B30B39B40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387、396、233、1366、4159、4492、2105、1205、1237頁。
③⑥⑦⑧⑨⑩B11B12B14B15B19B22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85、322、892、893、890、890、865、752、958、996、1484、977頁。
④⑤B18B24B29B41B42B52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第4340、11958、11391、13141、2177、3724、3724、2095頁。
B21朱維幹:《福建史稿》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1頁。
B23B34B36B37B38林國平、邱季端主編:《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40—41、43、41、41、41頁。
B25任崇岳:《陳姓》,王大良主編:《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程陳胡韓》,氣象出版社,1999年,第72頁。
B26程有為:《程姓》,王大良主編:《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程陳胡韓》,氣象出版社,1999年,第18頁。
B27陳國燦等:《中華姓氏譜·高》,現(xiàn)代出版社、華藝出版社,2000年,第56頁。
B28莊綽:《雞肋編》卷中,中華書局,1983年,第64頁。
B31陳樂素:《珠璣巷史事》,載《求是集》第二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2頁。
B32莊綽:《雞肋編》卷上,中華書局,1983年,第36頁。
B33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戊集《淮民漿棗》,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73頁。
B35葛劍雄等:《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3頁。
B48B49B50B51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0、491、485—486、414頁。
B43嚴其民:《鎮(zhèn)江與兩宋移民》,《尋根》2006年第4期。
B44湯漳平:《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綜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5頁。
B45方大琮:《鐵庵文集》卷三三《永福辛卯辦勸農(nóng)文》,北京圖書館珍本叢刊本。
B46B47張顯運:《山河破碎風飄絮:靖康之亂中原人民南遷閩南述論》,《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48頁。
責任編輯:王 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