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王曉偉
作為一個小句信息的起點,主位(theme)用來定位和指引語境中的小句(Halliday 2004a: 64)。我們將語義范疇體現(xiàn)為小句成分進而充當主位的過程叫作主位化(thematisation)。以往相關研究將主位化視為一種出于語用目的的小句成分前置和內(nèi)部結構調(diào)整的過程;主位化的認知解釋也歸因于人們對于信息的注意和關切。(Hasan & Fries 1995; Matthiessen 1995; Thompson 1996; Butler 2003; Bloor & Bloor 2004;徐盛桓 1983; 余光武 2005)然而,作為語用手段的主位化方式是有其自身語義基礎的,應為一種意義處理手段。(Jackendoff 2002)因此,從語言整體分析的思路出發(fā),主位化不僅是句法-語用問題,而更是一個語義-句法-語用問題,因此應被界定為“語言使用者通過一定的語義或者句法操作手段,將語言成分處理為主位的過程,也是一個將語言成分置于句首的過程”。①該定義參照徐盛桓(1983: 108)“主位的這種注意價值,往往要經(jīng)過對句子的表層結構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把原來不處于主位地位的某些詞語故意安排在主位上,才會獲得。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非主位成分的主位化,或者簡稱主位化”。本文中主位化不僅包括語言結構的調(diào)整,也包括從經(jīng)驗到語言這樣一個過程,即經(jīng)驗識解后小句所呈現(xiàn)的主位。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中的小句集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元功能于一體。主位通常由小句中的位置明示,是信息的出發(fā)點和小句的關涉對象(Halliday 1994: 37)。主位作為一個語用概念屬于語言的語篇功能范疇。主語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不純粹是一個形式范疇,本質(zhì)上和其他語法功能一樣是語義范疇(Halliday 2004a: 112),是一個命題肯定或者否定的指稱對象(Halliday 2004a: 117)。在及物性系統(tǒng)中,主語的經(jīng)驗意義即是小句的參與者角色。典型無標記主位的語義功能就是不同過程類別中主語的參與者角色。因此,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同樣的項應該同時充當主語和主位(Halliday 2004a: 118),而在英語陳述小句中,在沒有其他語境引入其他形式的情況下,最典型和無標記的形式就是主位、主語和行動者重合為一個成分(Halliday 2004a: 58)。
2.2.1 主位化的標記性分析
主位分為有標記(marked)主位和無標記(unmarked)主位兩類。無標記主位與小句中的主語重合。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語,這種主位就是有標記主位(胡壯麟等 2009: 166-167)。
主位分析必須依賴語言結構,語言的結構是經(jīng)驗識解與語義體現(xiàn)的結果。概念功能就是將小句作為經(jīng)驗的表征,而小句經(jīng)驗語義組合的基本框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過程、參與者和環(huán)境(Halliday 1994: 107)。過程是必選項,參與者的語義功能和數(shù)量根據(jù)過程類別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環(huán)境成分則是任選項。作為分析的起點,不同過程類別主語位置的參與者成為最自然的主位成分。這種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主位化過程。然而,在實際語言表達中,出于交際需要,在基本語序中通常不位于句首的語義范疇也可以通過語義或者句法手段成為小句信息的起點。這就是有標記的主位化過程。需要指出的是,主位的標記性和主位化的標記性并非一個概念。主位標記性的判斷標準是看小句的主位成分是不是小句的主語,如果不是,則該主位是有標記主位。主位化標記性的判斷標準是小句成分置于句首所需操作手段的復雜度。即使有些成分作為主語是無標記主位,如果其語義體現(xiàn)過程復雜,則該主位化過程仍是有標記的。換句話講,主位化標記性的判斷標準是語義和句法操作的復雜度,而主位標記性的判斷標準是小句中主語的位置。
2.2.2 詞匯語法層的小句結構調(diào)整
詞匯語法層是將意義轉(zhuǎn)化為用詞的一個分層(Halliday 2004a: 25),詞匯和語法作為一個連續(xù)統(tǒng),具有豐富的手段來調(diào)整語言成分在小句中的位置,主位的標記性也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概念(杜娟 2014)。那些不充當小句主語的成分,通過詞序的調(diào)整以及特定的主位化結構可以充當小句的主位。其中,語言中最常見的操作手段是小句內(nèi)部的詞序調(diào)整(Birner & Ward 1998),該調(diào)整并不需主位化評述結構等特殊結構(Halliday 1994: 33),如表1所示:
表1主語、動作者和主位的錯配(Halliday 1994: 33)
(a)
myauntwasgiven thisteapot bytheduke主位主語動作者
(b)
thisteapotthedukegave to myaunt主位主語動作者
(c)
bythedukemyauntwasgiven thisteapot主位動作者主語
表1表明,在概念意義不變即及物性過程類別不變的情況下,充當主位的主語可以通過語態(tài)變化而有所不同,也可以通過成分的前置將不是主語的成分處理為小句信息的出發(fā)點。前者的主位依然是小句的主語,因此是無標記主位,如my aunt,而后者的主位不再是小句的主語,因此是有標記主位,如this teapot和the duke。
在小句層面,英語中標記性主位化過程手段除了小句成分前置,還存在大量的其他主位化結構(thematised structures)(Thompson 1996: 125-130),其中包括主位對等結構(thematic equatives)、述謂型主位結構(predicated theme)和主位評述結構(thematic comment structure)。
上述主位化結構是英語中有標記主位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詞匯語法資源,每個結構都有其獨特的人際和語篇功能。主位對等結構允許主位構成小句成分的任何次集,并具備語義成分的排他性(Halliday 1994: 42),述謂型主位結構可以將小句中任何具有表征功能的成分標記為主位(Halliday 1994: 58),主位評述結構中說話者將有關事實價值或者效度的評述主位化(Thompson 1996: 129)。主位化結構是詞匯語法層中更為復雜的主位化手段,也是有標記的。這是因為上述結構不僅改變了小句成分的詞序,也增加了小句結構的層級復雜度,線性表達式內(nèi)部的成分組合和聚合方式更為復雜。主位化在詞匯語法層操作的基礎是小句作為表征的離散性(discreteness)原則:任何結構單位都有清晰的界定邊界(Halliday 1994: 35),而邊界的存在也是語言結構存在和調(diào)整的認知理據(jù)。(劉辰誕 2008)小句的內(nèi)部結構成分出于語用目的而帶來彼此之間組合方式的調(diào)整。隨著小句句法結構的改變,小句的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以及語篇意義也都有所變化。從概念意義上分析,上述主位化結構的及物性過程存在轉(zhuǎn)換為識別類(identifying)關系小句的普遍趨勢;從人際意義上看,小句的語氣部分也有所不同;從語篇意義上看,小句的主位成分及主位化路徑更為復雜。
綜合來看,詞匯語法層小句句法結構的調(diào)整手段豐富了概念主位化的方式。不同于語言成分前置等詞序調(diào)整手段,主位化結構的運用提升了小句的意義和結構復雜度。但是,詞匯語法層的調(diào)整不改變小句的基本命題意義,正如黃國文(1996a)所講,下面例(1)和例(2)的邏輯形式(logical form)是一致的。兩個例句所識解的客觀經(jīng)驗對象是一樣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語用目的即小句語篇功能的差異。例如:
(1)It was Henry that kissed Helen.
(2)Henry kissed Helen.
然而,特定概念在語言系統(tǒng)內(nèi)的主位化手段除詞匯語法層面小句的結構調(diào)整外,還有另外一類語義操作手段,即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
2.2.3 語言層級觀與語法隱喻
語言是一個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擁有不同的層級(strata),包括內(nèi)容層和表達層,語言發(fā)展就是一個層級不斷細化和精密度(delicacy)不斷提升的過程。內(nèi)容層最終分化為語義和詞匯語法層,表達層分化為音韻和音系層。層級之間自上而下從語義層開始,自詞匯、語法層到音韻層,再到音系層是一個體現(xiàn)(realization)過程。所謂體現(xiàn)就是通過一定的陳述(statement)手段使得意義在層級間或?qū)蛹墐?nèi)得以實現(xiàn)的方式。(Matthiessenetal. 2010)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看來,語法隱喻是表達式的隱喻模式*《功能語法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書不同版本在談及語法隱喻時都將其標題命名為“Beyond the clause: metaphorical modes of expression”。從中可以看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將語法隱喻視為另外一種意義表征模式的。,也是層級間語義層到語法層體現(xiàn)方式的變化。就語言隱喻的分類來講,Halliday(1985: 319-345)認為語法隱喻有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兩類,Martin(1992: 416-417)也提出語法隱喻的概念。就概念的主位化分析而言,語法隱喻與概念隱喻關系最為密切。
概念隱喻提出之初強調(diào)意義在體現(xiàn)為詞匯語法層的過程中未發(fā)生變化,而只是形式的變化。(Halliday 1985)其依據(jù)在于詞匯語法層和語義層單位之間的映射(mapping)關系,通常語義單位α體現(xiàn)為詞匯語法單位m,但是語言中也存在跨語法語義域現(xiàn)象,即一個語義單位可以體現(xiàn)為多個詞匯語法單位(Halliday 2004a: 502)。但是,意義不變的觀點并非完全成立。(Taverniers 2002; 何偉 2008)Taverniers認為語法隱喻是建立于雙重符號過程(doubling of semiosis)之上的資源。“雙重”指隱喻作為語言范疇所兼有的內(nèi)容和表達面,內(nèi)容即語義,表達即結構。在語義層面,語法隱喻放大了各類元功能內(nèi)在的基本意義,經(jīng)驗隱喻所涉及的是雙重構型(doubling of configuration);在結構層面,元功能內(nèi)典型圖形(patterning)類型的重建可以體現(xiàn)語法隱喻。因此概念隱喻依賴于經(jīng)驗的重新識解,是語義和詞匯語法的重新映射(re-mapping),借助詞匯語法層的級轉(zhuǎn)移(rank-shift)和范疇轉(zhuǎn)化(transcategorization)手段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重新表征和語法化。(Halliday 2004b)從語言學習和語類角度來講,概念隱喻也只有當語言學習者接觸專業(yè)知識,如教育、科學、官文或者法律文本時才會觸及(Halliday 2004a: 636)。所以說,語法隱喻通過具體手段將意義重新識解并置于小句句首不僅可以實現(xiàn)概念的主位化,而且是主位化手段中最為復雜的一類。
據(jù)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主位化路徑存在一個基本的趨勢,該趨勢從低到高由三個階段組成:一致式表征、詞匯語法層的詞序調(diào)整以及語法隱喻。三種方式中語言層級之間實現(xiàn)方式的復雜度是由簡及繁、由形式調(diào)整到意義加工的遞進和疊加的關系,如下頁圖1所示:
圖1 經(jīng)驗現(xiàn)象主位化的句法-語義驅(qū)動機制假想
圖1表明任何經(jīng)驗現(xiàn)象在主位化過程中首先經(jīng)過概念化表征為語義范疇。之后,語篇使語義概念呈現(xiàn)(enacting)為措辭。經(jīng)驗概念化后體現(xiàn)為及物性系統(tǒng)中的小句語義功能。作為最基礎的主位化過程,及物性過程中一致式小句的主語是最為典型和自然的主位成分,體現(xiàn)了語義層與詞匯語法層之間的自然體現(xiàn)關系。作為第二層次的主位化手段,詞匯語法層中出現(xiàn)詞序調(diào)整和主位化結構,在圖1第二個圖式中,該層標注為陰影部分,以說明主位化過程所發(fā)生的區(qū)域。在該過程中,語義層的基本邏輯形式即概念功能不變,所改變的只是小句語義層面的人際和語篇功能。作為最具標記性的主位化手段,語法隱喻則是語義層所驅(qū)使的詞匯語法層的語言成分重置。因此,圖1中第三個圖式的語義層陰影深度高于詞匯語法層,以表示語義的基礎地位。
總體來講,經(jīng)驗意義的主位化復雜度沿著一致式表征、詞匯語法層中小句結構調(diào)整和語法隱喻三個階段逐步提升。這并不是說所有概念的主位化都必須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此處只是從理論上說明概念的主位化過程是以語義為基礎并受到語用因素驅(qū)動的。經(jīng)驗被識解、表征后就會固化于語言系統(tǒng)之中,構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經(jīng)驗被識解和概念化后,語言表達式常出于人際和語篇功能的需要對小句進行結構性的調(diào)整。語法隱喻作為語言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則是對經(jīng)驗的一種重新識解,其識解復雜程度和認知努力程度更高。因此,語法隱喻也是最具標記性的主位化手段。
時間通常不易被視為經(jīng)驗性的存在,它被感知和體驗的途徑多依附于客觀經(jīng)驗世界中的實體或事件。哲學和理論物理學通常認為,時間是線性的,與空間一起構成三維立體容器??臻g是靜止的,時間是流動的,人類存在于時間和空間所構造的世界之中。(Dainton 2010)時間通常與動作所發(fā)生的具體時段和其內(nèi)部狀態(tài)緊密相關,不同語言類型的時研究(Comrie 1985; 戴耀晶 1997; 何偉 2003; 陳振宇 2007)關注時間的概念語義和語言形式特征,動作內(nèi)部結構與時間的關系則通過體研究將動作分析為延續(xù)或者短暫等語義類別。(Vendler 1967; Comrie 1976; 陳前瑞 2008)認知語法將語法范疇區(qū)分為事物和關系兩類,而關系又進一步區(qū)分為時間性和非時間性兩類(Langacker 1987: 183-274)。時間是動詞體貌研究及其事件語義結構的核心基礎,因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通常與其他概念相關,如動作和事件(Lakoff & Johnson 1999: 137)。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時間作為一個語義單位在詞匯語法層中可以體現(xiàn)為小句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小句間的連接成分:作為語義提升(enhancement)手段引入從屬小句或者嵌入成分,在小句內(nèi)充當環(huán)境成分,亦可與動詞詞組重合作為小句的過程成分體現(xiàn)語言的時、相(phase)和意態(tài)(modulation)等復雜語義概念。(Halliday 1994: 234-239、245、152-154、200、203、279-280、286、281-282)
3.2.1 無標記時間主位
按照圖1的假想機制,時間的主位化有三個層次。首先,語義與詞匯語法的一致表征可以將時間體現(xiàn)為連接附加語,如meanwhile等(Halliday 1994: 49),這些連接附加語充當語篇主位(textual theme)。此外,關系小句中時間充當載體或者被識別者成為主位,如tomorrow is the tenth中,時間成分tomorrow的經(jīng)驗語義是“被識別者”,人際意義是語氣成分中的主語,語篇意義是小句的經(jīng)驗主位。
上述作為連接附加語以及被識別者和載體的時間主位是無標記的,因為兩者是對于外在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次序、物理時制或者時間屬性的一致性描述,而其句法結構也并非特殊的表達形式。作為連接附加語,時間將多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通過顯性語言表達式明示;而作為關系小句內(nèi)的被識別者,時間表達式作為標記(token)在人類已經(jīng)建立的物理時制“年、四季、月、日、時、分、秒”內(nèi)尋找自己的價值(value);作為關系小句的載體則需要屬性來評述自身的性質(zhì)。
3.2.2 詞序調(diào)整與時間主位
時間成為主位的第二個手段則依賴成分前置和主位化結構。能夠?qū)r間主位化的結構包括前置結構、述謂型結構和主位對等結構。下面以小句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為例來說明這些結構的實現(xiàn)方式和語義功能。
首先,作為小句環(huán)境成分的時間附加語可以通過前置成為前置主位。前置本身就是一種句法結構層面的操作。英語中前置結構通常指將動詞的論元置于其通常出現(xiàn)位置的左側,典型位置是句首,而其原來的常規(guī)位置為空(Birner & Ward 1998: 2-3)。時間附加語雖然不屬于動詞論元,但是時間附加語的前置也符合這一規(guī)律,是一種有標記主位。其主位結構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前置結構時間主位小句分析
在表2中,小句環(huán)境成分on the fifth day被置于句首,從而成為該小句的主位。這樣的有標記主位是出于特定功能的表達需要,前置時間附加語充當主位可以實現(xiàn)時間場景設置、語篇銜接和信息焦點凸顯以及信息對比功能。(王曉偉 2015b)
時間附加語成為主位的第二個手段是采納強勢主位結構。雖然關于該結構的主述位分析還存在爭論(黃國文 1996a, 1996b, 1996c; 張克定 1998, 2007; 苗興偉 2007),但是時間附加語作為主位是可以接受的。通過該結構,時間附加語成為小句主位,并且是信息焦點。在日常交際中,強勢主位結構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When did they arrive at the summit?其主位結構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強勢主位結構時間主位小句分析
時間成為主位的另外一個途徑是主位對等結構。在該結構中,時間通過關系過程小句充當被識別者,與一個嵌入小句(embedded clause)構成識別關系。通常來講,主位對等結構的主位以wh-嵌入小句為主,但是偶爾也允許將其處理為述位,而主位由代詞承擔,與前文相連(Thompson 1996: 127)。所以說,時間通過對等結構充當主位是一種特征突出的主位形式。其語用功能是為了說明時間主位的屬性,在日常交際中,對等結構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What exactly is the fifth day?其主位結構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主位對等結構時間主位小句分析
注: 該句在實際語言表達中可能存在疑問,但是從理論上講,該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Halliday(1994: 248)曾分析過The time to leave is when people yawn。這說明時間作為主位是可以出現(xiàn)在主位對等結構中的。
上述是本文認為的將來時間處理為主位的另一種方式,即時間通過小句結構的調(diào)整成為小句主位。這種操作手段不改變小句的邏輯語義形式,即無論采取何種主位化結構,以本文所舉的小句為例,其命題內(nèi)容都為ARRIVE(They)。因此,主位化結構沒有帶來小句概念意義上的變化,不同結構之間的差別主要是語用層面的。
3.2.3 語法隱喻與時間主位
在系統(tǒng)語言學框架下,及物性系統(tǒng)內(nèi)部六個過程的特定參與者與人際功能中的主語重合。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及物性過程中充當主語的參與者角色就是小句的信息起點與關涉對象,即主位。小句作為一個語義復合體,從元功能視角出發(fā),其特定意義范疇在語言系統(tǒng)的各個語義束中有著自然的對應重合關系。外在物理世界的經(jīng)驗經(jīng)過人類識解后表征為不同的及物性過程類別;這些類別是出于并且用于人際關系的協(xié)商和傳達信息的需要。這種意義和功能之間自然的聯(lián)結與融合是語言分析的起點,也符合語言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Halliday 1994: 106-107);語言本身的建構也是一種基于實際使用、語義功能逐漸完善的過程。(Tomasello 2003)所以說,經(jīng)識解而來的語義范疇充當主位的首要選擇就是在體現(xiàn)為詞匯語法的過程中在人際功能層面充當主語。
然而,在體現(xiàn)為詞匯語法表達式的過程中,經(jīng)驗經(jīng)識解表征之后的各種語義概念充當小句主語的趨勢是不同的。主語所能體現(xiàn)的語義存在等級關系,即語義功能等級(semantic function hierarchy)(Dik 1978: 76):
依據(jù)該等級序列,主語分配(assignment),即主語的語義選擇,遵循自左向右的優(yōu)選次序。從語言類型學出發(fā),如果主語功能能夠賦予特定語義功能Sj,那么主語就可以賦予任何語義功能Si,在主語語義功能等級中Si在Sj左側。對于任何語言來講,主語在語義功能等級分配中越靠后,其標記性越強。這也就意味著:1)沿著語義功能等級前行,我們得到越來越不同尋常的結構;2)主語分配會受到額外條件越來越多的限制;3)最終的結構在語篇中的出現(xiàn)頻率越來越低(Dik 1978: 77)。因此,主位與主語的自然對應關系以及主語的語義選擇等級決定了不同語義概念充當主位所需的操作手段是不同的,存在語義和句法操作復雜度的不同。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這種復雜度是指在整個語言系統(tǒng)中牽涉的層級更多,層級內(nèi)部所牽涉的具體因素和操作過程更復雜。時間作為最右端的一個語義范疇,充當主語的過程應該是最為復雜的。時間范疇的語義復雜性在語言習得研究中也得到證實。有關兒童多語言疑問詞習得的研究證實,時間疑問詞when也是最后才被掌握的疑問詞。(Clancy 1989)
依據(jù)圖1的基本假設,時間成為主位的第三種途徑是語法隱喻。在概念語法隱喻的作用下,通過及物性過程轉(zhuǎn)換、擬人化、語義濃縮(condensation)、小句成分語義功能轉(zhuǎn)換和小句成分形式變化機制,時間充當小句主語,成為時間主語小句。根據(jù)句法結構特征,時間主語小句包括主-謂-賓-賓補(SPOCo)、名物化和非名物化主-謂-賓(SPO)以及主-謂-雙賓(SP IO O)三類句法結構;根據(jù)及物性過程分類標準,時間主語小句包括心理過程小句和物質(zhì)過程小句。(王曉偉 2015a)
不同類型的時間主語小句的具體形成過程會有所差異,但它們都遵循語法隱喻的基本規(guī)則,如級轉(zhuǎn)移、名物化等;同樣,在所有時間主語小句中,時間都充當了小句的主位。因此,語法隱喻類時間主語小句也有建構語篇的銜接鏈,可以提升語篇連貫性;或者調(diào)整小句的信息結構,突出信息焦點;或者投射或引起經(jīng)驗事件和實體的語篇功能。(王曉偉 2015a)時間主語小句中的時間感知主體也有助于語篇的陌生化語篇語義建構。(王曉偉 2016)
時間主語小句的經(jīng)典小句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作為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是由一致式(congruent form)小句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轉(zhuǎn)化而來的(Halliday 1994: 344),其結構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語法隱喻時間主位小句分析
如表5所示,經(jīng)過語法隱喻操作,小句的及物性過程由“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心理”。及物性過程改變,使小句表征的概念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也使語義發(fā)生了變化。正是通過該機制,時間成分the fifth day不僅成為小句的主位,而且也成為小句的主語。詞序調(diào)整中時間范疇on the fifth day一直是環(huán)境成分,而此處時間范疇已經(jīng)改變了語義功能,即從“環(huán)境”到“感知者”。所以說,經(jīng)過語法隱喻手段的主位化方式改變的不僅僅是小句的結構,小句的意義也發(fā)生了改變。也就是說,隱喻表達式不僅是一個形式變體,也是一個意義變體。
由上述分析可見,時間的主位化方式經(jīng)歷了“一致式表征→詞匯語法層小句結構調(diào)整→語法隱喻”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時間首先具備自身的本體概念意義,建構時制體系或者描寫時間的屬性,可以充當主位;之后,可以通過語言結構的自身調(diào)整將時間主位化從而參與語篇的建構和信息的傳遞;最后,通過語法隱喻改變小句的及物性過程類別,時間充當小句參與者,改變整個小句乃至語篇的經(jīng)驗意義。
本文分析了概念主位化的普遍操作機制并著重分析了時間主位化所可能采取的手段,包括經(jīng)驗的一致式表征、小句結構調(diào)整以及語法隱喻三個路徑。理論上講,這些主位化手段不僅適用于時間的主位化,也適用于其他概念范疇。通過語法隱喻實現(xiàn)的時間主位有特別的經(jīng)驗語義和語篇功能,其內(nèi)部語義結構最為復雜。這樣三個層次也反映了人類語法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即從原初語言(proto-language),到語言分層后的成人語言,再到高度抽象化的科學語言三個階段。(Halliday 2004c)時間概念的主位化遵循和揭示了人類語言的特定規(guī)律。時間主語小句作為最為復雜的主位化方式,其自身的形成機制和語篇功能分析在英語寫作和英漢互譯方面也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Birner, B. J. & G. Ward. 1998.InformationStatusandNoncanonicalWordOrderinEnglish[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loor, T. & M. Bloor. 2004.TheFunctionalAnalysisofEnglish:AHallidayanApproach[M]. London: Arnold.
Butler, C. S. 2003.StructureandFunction:AGuidetoThreeMajorStructural-FunctionalTheories,PartI:ApproachestoSimplexClaus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Clancy, P. 1989.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Korean wh-questions [J].JournalofChildLanguage(16): 323-347.
Comrie, B. 1976.Tense[M]. Cambridge: CUP.
Comrie, B. 1985.Time[M]. Cambridge: CUP.
Dainton, B. 2010.TimeandSpace(2ndEd.) [M]. Durham: Acumen.
Dik, S. C. 1978.FunctionalGrammar[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Halliday, M. A. K. 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2004a.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3rdEd.) (Revised by C. Matthiessen)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K. 2004b.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C] // J. J. Webber (ed.).TheLanguageofScience. London: Continuum. 49-101.
Halliday, M. A. K. 2004c.TheLanguageofEarlyChildhood[M]. London: Continuum.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1999.ConstruingExperienceApproachtoCognition:ALanguage-basedApproachtoMeaning[M]. London: Continuum.
Hasan, R. & P. H. Fries. 1995.OnSubjectandTheme:ADiscourseFunctionalPerspectiv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Jackendoff, R. 2002.FoundationsofLanguage:Brain,Meaning,Grammar,Evolu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ngacker, R. W. 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atthiessen, C. M. I. M. 1995. THEME as a resource in ideat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C] // M. Ghadessy (ed.).ThematicDevelopmentsinEnglishTexts. London: Pinter. 20-54.
Matthiessen, C. M. I. M.etal. 2010.KeyTermsi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M]. London: Continuum.
Taverniers,M. 2002.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ndtheNotionofGrammaticalMetaphor:ATheoreticalStudyandaProposalforaSemiotic-functionalIntegrativeModel[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hent.
Thompson, G. 1996.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Tomasello, M. 2003.ConstructingaLanguage:AUsage-BasedTheoryofLanguageAcquis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endler, Z. 1967. Verbs and times [C] // Z. Vendler (ed.).Linguisticsin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97-121.
陳前瑞. 2008. 漢語體貌研究的類型學視野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陳振宇. 2007. 時間系統(tǒng)的認知模型與運算 [M]. 上海: 學林出版社.
戴耀晶. 1997. 現(xiàn)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杜 娟. 2014. 英語陳述小句主位標記性的連續(xù)統(tǒng)思想再探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5): 91-98.
何 偉. 2003. 系統(tǒng)功能語法時態(tài)系統(tǒng)概觀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6): 417-424.
何 偉. 2008. 語法隱喻: 形式變體與意義變體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5): 1-6.
胡壯麟等. 2009.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國文. 1996a. 英語強勢主位結構的句法-語義分析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3): 44-48.
黃國文. 1996b. 英語的對比型強勢主位結構 [J]. 外國語 (4): 23-27.
黃國文. 1996c. 英語的非對比型強勢主位的特點 [J].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 1-7.
劉辰誕. 2008. 結構和邊界——句法表達認知機制探索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苗興偉. 2007. 英語的評價型強勢主位結構 [J]. 山東外語教學 (2): 54-57.
王曉偉. 2015a. 英語時間主語小句形成機制與語篇功能研究 [D]. 博士學位論文. 河南大學.
王曉偉. 2015b. 英語句首時間附加語的語義限制因素與語篇功能 [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5): 26-33.
王曉偉. 2016. 時間感知主體與語篇陌生化建構 [J]. 外文研究 (3): 8-16.
徐盛桓. 1983. 漢語主位化初探 [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4): 102-109.
余光武. 2005. 主位化及相關的認知解釋 [J]. 外語學刊 (5): 68-74.
張克定. 1998. 英語存在句強勢主位的語義語用分析 [J].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2): 39-45, 55.
張克定. 2007. 主位化評述結構及其評價功能 [J]. 外語教學 (5):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