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語文課堂,要用語文的方式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思維能力,要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思維,找到統(tǒng)整語文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契合點,積極探尋閱讀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叭谌胧健遍喿x注重從生本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將話題、背景、思辨、暢想、群文等顯性或隱性策略融入文本解讀,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整體提升。
【關(guān)鍵詞】融入式閱讀;話題;背景;思辨;暢想;群文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26-03
【作者簡介】吳紅娟,江蘇省宜興市陽羨小學(江蘇宜興,214200)副校長,一級教師。
閱讀是重要的語文學習方式。通過閱讀,可以積淀知識,可以凈化心靈,可以放飛思維。閱讀不僅追求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提升,更在于知識與技能背后的語文思維提升。培育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應該是心靈自由的“融入式”閱讀,彰顯著人本主義思想,充滿著生命活力和思維的張力。
一、“話題”融入,讓思維“由點到面”卷入
閱讀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是透過文字的“言上之意”深入“言下之意”的過程。閱讀能激活思維。思維參與少的淺層次閱讀,僅僅滿足于對“言上之意”的理解,而文字的深味往往隱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深度思維來挖掘,才能窺見耐人尋味的“言下之意”。
例如,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第13自然段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自由的方式,文字雖淺顯,但意境卻很美,寓意深長。
祖父一天都在園子里勞動,“我”也跟著他在園子里邊學干活邊玩耍,祖父的園子給“我”的童年帶來無窮的樂趣。那“我”眼中的園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教者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本語言表達的特點:
原文: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修改: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花就開一花,愿意結(jié)一瓜就結(jié)一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愿意長上天就長上天。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這兩段文字,發(fā)現(xiàn)這些描寫自由的句子很特別,連用六個“愿意”,把“倭瓜、黃瓜、玉米”等這些常見的植物賦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祖父的園子到處都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也充滿了自由。語言表達整齊中有變化,讀來有詩的韻味,也更能寫出自由的感覺。而改過的句子,句式過于整齊,讀起來單調(diào)而呆板。
讀著這樣的文字,不由得讓人沉浸到愉快而美好的童年生活中。那么,蕭紅的童年生活果真是這樣嗎?是什么原因使蕭紅幾乎每天都纏著祖父帶她到園子里去?二十多年過去了,蕭紅又為什么還會對當年的園中生活如此眷戀和向往呢?出示作者生平資料加以補充介紹。
蕭紅的一生悲苦,但她從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樂的童年,享受到了愛。無論她面對怎樣的不幸與苦難,祖父的愛就像一束陽光在溫暖著她。祖父的園子,是一座愛園,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園。通過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縱觀蕭紅一生,可以看到她用畢生的力量在捍衛(wèi)著這種自由,在“‘溫暖與‘愛的方面,懷著永遠的憧憬和追求”。在比較中閱讀感悟,引領(lǐng)學生從外部的言說對象走向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與獨特的情緒里,將語言形式和精神水乳交融,實現(xiàn)的是一種超越。
二、“背景”融入,讓思維“由淺入深”展開
適時融入文本片段式背景或全過程場景,圍繞一個中心,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在深刻理解與感悟文本中,“得意”而“習言”。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天鵝的故事》時,關(guān)注老天鵝破冰用的一個動作——撲打?!袄咸禊Z是怎樣撲打的呢?細讀第五自然段,先圈出關(guān)鍵詞,再說說自己的體會?!睂W生通過細節(jié)的感知,抓住“重重地”“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石頭似的”“騰空而起”這些關(guān)鍵詞,圍繞“撲打”這個動作深入體會,感受老天鵝破冰的勇敢與智慧。接著教者緊扣最后一句“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中的省略號,創(chuàng)設老天鵝破冰的情境,多次引讀“撲打”的一連串動作,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更強烈地感受老天鵝頑強的精神?!罢抢咸禊Z這樣的‘撲打震撼了其他天鵝,也為它們指引了生存的道路。接著有幾只天鵝來幫忙了,很快整群天鵝,大約百十來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此時引導學生觀察一群天鵝破冰的插圖:“這群天鵝中有年老的,有年輕的,有個兒大的,有個兒小的。請選擇一只仔細觀察,想想它是怎么破冰的?用兩三句話寫下來?!蓖ㄟ^這樣的設計,給學生打開了一扇窗,任其在思維的天地里自由馳騁。在交流觀察所得時,學生的觀察視線都指向了一只只天鵝不同的破冰動作,有的在“啄”,有的在“撞”,有的在用身體“砸”……以點帶面,再現(xiàn)了眾天鵝齊心破冰的生動場景,與此同時,天鵝群英勇獻身、團結(jié)拼搏的精神也被具體形象化了。
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在閱讀背景中通過分析、推理、觀察、聯(lián)想等自主探究的思維活動去把握文本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本質(zhì)內(nèi)涵,可引領(lǐng)學生向著思維的更深處漫溯。
三、“思辨”融入,讓思維“由逆化順”生發(fā)
思辨,是透過對表面現(xiàn)象的思考與分析,探究其發(fā)生發(fā)展原因所在的思維和表達過程。在文本閱讀中,要巧妙利用文本資源,引發(fā)學生更深刻的思考,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
例如,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前后共出現(xiàn)了兩次外貌描寫。第三自然段中,寫老人“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第八自然段又這樣寫“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為什么不把兩段內(nèi)容合并到一個自然段?兩段內(nèi)容又為什么不能交換位置?在自主交流中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辨:
生1:前面的是寫老人的穿著,后面的則寫老人的眼睛、眉毛。endprint
生2:第一次是遠看、粗粗地看,第二次是近看,細細地打量。
生3:第一次外貌描寫,是初次見面,對老人還不了解,只是寫了對老人的第一印象;而第二次是與老人交流后,心底流露出敬佩之情。所以兩次外貌描寫不能合并,更不能交換位置。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討論,對文本的內(nèi)容、形式做出理性判斷和評價,讀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獨特體驗。讓閱讀既憑借文本,又超越文本,學生在逆向的閱讀思辨過程中,思維能力得以再發(fā)展。
四、“暢想”融入,讓思維“由收到放”飛揚
閱讀教學,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因素,開放思維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在多種思想和觀點中暢想,碰撞出火花。
比如,蘇教版二上《狐貍和烏鴉》這篇寓言故事。首先,緊扣文眼“騙”,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讀出“眼珠一轉(zhuǎn)”“饞得直流口水”“親愛的”“賠著笑臉”等詞語背后的畫面,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時的狐貍心里又會怎么想?”引導學生想象狐貍討好烏鴉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等。再順勢情景創(chuàng)設,依次采訪烏鴉:“烏鴉,你怎么不說話呢?烏鴉,你知道狐貍為什么要問候你的孩子嗎?”在文字里揣摩人物的心理,體會著狐貍和烏鴉一次次的心理變化,使人物形象立體起來。接著,回歸整體,從狐貍一步步騙到烏鴉的肉明白了“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這個道理。最后,進行課外延伸:“不知道這只烏鴉有沒有明白這個道理,課后請同學們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來編一個故事,讓這個故事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好嗎?”延伸部分是為了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想,不再只是表象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在對文本深入理解上的再創(chuàng)造。它必定源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
五、“群文”融入,讓思維“由零到整”拓展
以主題整合單元,以群文拓展主題,打破“課文平行,主題并列,知識無序”的局面,從而實現(xiàn)遞進式語文教學的新局面。
蘇教版四下第三單元都是記述的古代人物,安排了《三顧茅廬》《祁黃羊》《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三篇課文,單元練習的訓練也是圍繞《三國演義》展開,有賞析誦讀“關(guān)云長溫酒斬華雄”片段,有與“三國”有關(guān)的故事交流與成語積累。教學時,以《三顧茅廬》一課的教學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品讀文字中,充分感悟到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與此同時,乘勢追擊:“諸葛亮是一位深受人們喜愛的人物,《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他的故事還有很多”,指導學生進行三國故事的交流,并試著賞析“關(guān)云長溫酒斬華雄”的精彩片段,感悟鮮明的人物個性及精妙的語言表達。最后,出示練習中描述諸葛亮特點的成語,結(jié)合三國人物事件來評述諸葛亮的一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資源,在有機整合中相互滲透、相互拓展,將學生帶入《三國演義》整本書的積極閱讀體驗中。同時,也由一個歷史人物的分析,自然引申到另外兩篇歷史人物的教學中。隨后,組織學生對三國人物和三國故事進行閱讀后的分享交流,感悟無論是深刻還是淺顯,都是屬于兒童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堂上教給學生的知識只相當于一個例子、一把鑰匙,更廣闊豐富的世界在課外、在生活中。由零歸整,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學習也就會有一種整體的思維呈現(xiàn)。
斯滕伯格認為,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思維能力是一種燃料,蘊含了大量的熱能,一旦被點燃,就會爆發(fā)出灼人的熱浪。“融入式”閱讀,融入情感與思想,為語文思維而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