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康峰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實施,高中音樂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在素質教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欣賞既是音樂教學的主要手段,又在課堂教學中占據(jù)著不容忽視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討了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策略,使學生成為音樂教學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進行知識學習。
關鍵詞:高中音樂 教學開展 音樂鑒賞 能力培養(yǎng)
隨著音樂教學標準的提出,需要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作為重點,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創(chuàng)造能力,高中是教學開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以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為主,高中階段音樂教學常常受到忽視,教師需要端正對藝術類學科的態(tài)度,將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音樂教學具有模糊性和自由性,其在聽覺上的傳遞存在著較為抽象的特點,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不斷充實自己,進行作品創(chuàng)新。[1]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隨著教學改革的實施,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全面提升自身的藝術素質,教學內容的制定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教學理念的實施能夠更好的滿足人才教育要求。因此,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開展中,需要將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作為主要任務,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做好教學引導。[2]
例如:《踏雪尋梅》教學設計,聆聽歌曲(播放《踏雪尋梅》音樂),讓學生即興回答問題,問題可以是學生聽后的感受和心情變化,教師即興做出點評,引出教學引導問題,師:同學們都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首歌的歌名叫《踏雪尋梅》,那么這首歌作者究竟是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境呢?首先讓學生進行作品標題的欣賞,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踏雪尋梅的演示,踏:游賞,用腳輕踩,指代作者輕松愜意的心情。雪:象征著純潔美好。指代高潔尋:初意尋找,也指代尋訪,意喻作者對梅花的喜愛向往。梅:臘梅迎著寒風怒放,這種頂風傲雪的精神,讓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感慨不已,常用來表達一種堅強不屈、超拔脫俗的志趣風格。隨后循序漸進進行歌詞分析。
教學的開展要以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為主,因此,教師要在進行教學總結的階段引起學生的思考,《踏雪尋梅》是詩詞,中國的詩詞講究的是含蓄美和意境美,我們聽到的版本速度都偏快,能夠給人們帶來活潑、歡快的情緒,但卻忽略了歌詞本身所想要表達的意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審視,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3]
二、運用多層次化教學實現(xiàn)“因材施教”
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要將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為主,以此來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階段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明確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注重因材施教,將學生氛圍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當學生文學素養(yǎng)都有所提升后,再嘗試讓學生欣賞一些具有難度的大型音樂作品。
例如:民歌欣賞教學開展,通過欣賞學習,來幫助學生掌握以下知識內容:
民歌的內涵與外延;民歌的特點和分類;地域特征與民歌風格的關系;了解中國音樂的多樣性;懂得繼承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教師需要確立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目標,在欣賞中引導同學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訓練同學的形象藝術思維能力,通過方法的介紹,培養(yǎng)同學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示力和發(fā)明力,達到藝術熏陶與塑造人的目的。中國民歌是我國保守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組成局部,也是其它種類民族音樂(民間歌舞、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的基礎。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夠進行教學內容的學習,教師需要為學生選取不同的音樂材料,讓學生來欣賞,對一些樂感不強,理解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選一些耳熟能詳簡單的民族歌,讓學生進行聽后探討,在學習民歌的同時也能夠了解,中國地區(qū)特色和民族風格。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學生情感培養(yǎng)上,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熱愛祖國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間音樂的感情,激發(fā)同學不時接受音樂審美教育的動機,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促進同學個性自由和諧地發(fā)展,為同學終身學習和音樂審美素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高中音樂教學的開展需要以學生為主,音樂不只是簡單的教學生唱歌識譜,還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自主進行音樂知識的探究,高中是重要的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生活閱歷,能夠對音樂提出獨有的看法,形成屬于自己的情感認知,但是卻缺少音樂作品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做好教學引導。[4]
例如:民族樂器鑒賞教學,教師可以選擇多個曲目來讓學生欣賞,掌握不同樂曲能夠為人帶來的感受,羅馬尼亞民間樂曲《云雀》,排簫演奏與楊琴演奏的比較,用東方樂器來進行西方民族情感的表達,讓學生分析這種借鑒的主要特點。東北民間樂曲《江河水》管子獨奏與二胡協(xié)奏曲的比較,這一作品則是用西洋樂隊來表現(xiàn)東方樂器,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首樂曲表現(xiàn)什么情感?管弦樂隊的加入起到什么作用?跨民族的樂器之間能夠相互滲透、合作,并且能夠造就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經典,通過正確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熟悉通俗音樂能夠表達出的意境。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的開展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進行,將其作為高中音樂教學課堂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fā)揮出其所具有的藝術特性,以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為主要目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要求,滿足學生的客觀需求,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音樂鑒賞。教師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音樂魅力,感受音樂對生活的影響,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適當?shù)倪M行音樂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劉紅梅,劉紅玉.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4(30):205.
[2]覃溪.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黃河之聲,2016(22):55.
[3]宗飛霞.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2):121.
[4]薛韋韋.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