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內容摘要】進入高中以后,學生明顯發(fā)覺信息技術學習的難度增加,無論是在內容還是難度上,相比于初中都大幅提升。為了幫助學生適應這一情況,就先要在觀念上轉變,充分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采取因材施教,借助分層法引導學生,提供其探究、訓練的平臺,以此加深理解、體會。下面,我就結合教學經驗具體闡述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的運用。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分層教學 運用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普遍對信息技術學科不重視,在教法上鮮有創(chuàng)新,習慣采取“一刀切”的模式,長此以往就出現(xiàn)了“吃不飽,吃不了”的問題。對此,就要結合學情因材施教,精心設計教學,在提供學生恰當?shù)牟牧系耐瑫r讓其有充分的時間探索、訓練,以此完成預期目標,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生分層,奠定教學基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對其的了解十分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教學的設計,更能優(yōu)化課堂預設,為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意識到這一點,在開學第一節(jié)課我都會進行問卷調查,以此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知道其對學科的興趣。
對于開學第一節(jié)課,我會這樣設計:首先,布置一個操作任務,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熟悉的軟件制作自我介紹,提供其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完成后,我會讓學生自我介紹,在這一過程中展示他們的操作水平,并對不同學生的性格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我會借助問卷進一步調查,更加系統(tǒng)地了解學生性格、興趣、愛好。為了提高有效性,在問卷中我會十分關注這幾個問題:(1)你覺得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怎樣的課程?(2)你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嗎?(3)你覺得你這門課學得怎么樣?(4)如果讓你設計課程表,你會如何安排信息技術課?這幾個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實則與學生思維、能力、興趣聯(lián)系密切。之后,我會結合操作進一步了解學生,根據(jù)情況給其安排位置。對于學習興趣弱、基礎薄弱、性格外向的學生,我會讓他們坐得離我近一些,以便我時刻關注,及時了解情況。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強、喜歡信息技術課的學生,我會提供其更多的自主空間,讓其在興趣與任務的驅動下自主探索,高效完成任務。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及時了解學生情況,還能增進與學生的關系,讓其在操作與問卷中對我們的教學方式有所了解,進而改觀,逐漸對學科產生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我們要密切關注,靈活調控,以此提高有效性。
二、內容分層,促進知識掌握
在教學中,面對一個班的學生,要理性看待學生能力上的差異,以包容的態(tài)度接納,并且積極引導,借助“分層”及時彌補,以此促進學生知識掌握,完成預期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靈活調節(jié),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內容。
在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出現(xiàn)“吃不飽”、“吃不了”的問題。顯然,這就是能力差異與“一刀切”教學之間的矛盾。為了有效化解,要結針對教材,結合學情靈活設計,不僅要精心備課,還要適當預設,在教材基礎上適當拓展,以便學生探究之需。通常,我會按照中等生水平授課,將難度控制在一般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我會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考慮“是否要拓展”,有意識地提及難度較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讓其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探索,搜集相關材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我會花費更多心血,考慮到按照中等生水平授課,可能會讓其產生理解問題,這時我就會將重難點錄制下來,分享到班級群,讓有需要的學生自行下載、觀看。由此,學生便能利用課余時間及時梳理,扎實掌握基礎,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時及時回顧,以此完善知識體系,避免“短板”出現(xiàn)。這樣一來,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靈活分層,提高不同學生相應的學習空間,讓其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由此,就能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兩極分化問題,讓學生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教學中,并堅信只要自己努力便能有所收獲。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引導、鼓勵的工作,讓學生充滿信心地學習。
三、活動分層,提高課堂效率
有效的教學離不開學生活動,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更是學科的主人,只有他們高度參與、配合,才能落實目標,否則講得再好,也是“獨角戲”。意識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時,我就會充分挖掘教材,設計學生活動,有效突出其主體性,落實目標。
考慮到學生差異,我會靈活分層,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活動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另一方面讓其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高效掌握知識,以此提高課堂效率。在之前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競賽,每次活動都熱情高漲,效果很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參與度,更要考量活動背后的教學意義,是否能促進知識理解,提高學生操作能力?這才是關鍵,否則就是本末倒置,表面上熱鬧,實際都是無用功。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在設計活動時我會將任務分為三種類型:基礎型、提高型以及拓展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獨立完成或者合作探究,由易到難,逐層推進,以此獲得成就感。
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逐層遞進,在任務引導下,借助合作完成任務,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為之后難度更大的任務奠定基礎。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逐步形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分層模式的運用正是印證了這一點,在傳統(tǒng)基礎上創(chuàng)新引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讓其在良好氛圍中思考、探索,以此突出主體性,促進自身能力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為更深遠的信息技術學習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盤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