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預習、講解、練習、評價這種課堂模式、并對此進行分析與論證,對這種課堂模式的主旨思想、研究內(nèi)容、目標和方法和主要創(chuàng)新點展開闡述。
關鍵詞:導學案;預講練評;行動研究
以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的六段教學法為主要依據(jù)的課堂模式一直是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課堂上主要以教師“教”為主,學生以接受為主,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不夠。學生在課堂上雖學到知識與技能,但在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不足。為了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扭轉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們的課題“預、講、練、評”學案導學的實踐與研究根據(jù)我們學校生源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預”:指在新課教學之前學生通過學案導引,自主預習教學內(nèi)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要明確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找出重點、難點、關鍵點。對教材進行批點圈注,記錄疑難的問題。然后完成學案中本課主要知識點的練習題。
2. “講”:沒有教師講的課堂也不是有效的課堂,課堂的講解應把握好導學的功能,要有主次輕重之分,不能全盤授予。在檢查學生預習完成的情況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學生在預習、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疑難引路;在重難點上重點突破,運用問題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
3. “練”: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練習,對所學內(nèi)容當場鞏固,練習要有梯度,難度要適當,同時又要有拓展,教師要針對學習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然后進行隨堂針對性檢測、及時反饋。
4. “評”:主要是針對學生練習的完成情況,對課堂學習進行評估,完成導學案中測驗,當場反饋。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課后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即“客觀點評,反思總結”。
二、 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達到以下這些目標:
1. 教師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把學習的內(nèi)容、目標、要求和學習方法等要素有機地融入到學案之中,著力探索出具有鮮明特色的“預、講、練、評”學案導學的教學風格。
2. 教師借助學案,通過“學案導引,預習交流;精講點撥、疑難引路;隨堂檢測、及時反饋;客觀點評,反思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興趣,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
3.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發(fā)展學生的思考能力、合作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我們的研究目標和落腳點。
三、 研究內(nèi)容
本課題主要研究的重點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預、講、練、評”學案式教學模式。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根據(jù)學情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學案,按照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動起來,積極參與。研究的問題具體包括:
1.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高中生物課堂導學案設計研究。
2. “預、講、練、評”學案導學與傳統(tǒng)課堂模式的比較研究。
3. “預、講、練、評”學案導學與課堂實際操作的研究。
4. “預、講、練、評”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在不同課運用的研究。
5. “預、講、練、評”學案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 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是共同的實踐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探索課堂學案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2. 調查法:在課題研究過程,對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師生理解情況,教學效果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依據(jù)。
3. 文獻研究法: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可以查閱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上網(wǎng)瀏覽相關資料等。
4. 案例研究法:經(jīng)常選取典型的教學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有一批體現(xiàn)課題研究的有效教學案例。
5. 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個別同學追蹤調查分析,研究其學習行為發(fā)展變化的全過程。
6. 經(jīng)驗總結法:“教”“研”,邊“教”邊“研”,在“研”中總結提煉。
五、 研究過程
1. 階段一:教師完成的有關學習理論的學習,領悟新課程理念,解讀新課程標準。理解導學案教學的特點掌握“預、講、練、評”學案式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和實施方法,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方向。
2. 階段二:集體備課,通過研究課標,教材體系和教學內(nèi)容,學情和學法,進行導學案設計、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撰寫個性化學案。通過示范課展示、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師之間加強溝通、討論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
3. 階段四:教師適應預、講、練、評課堂模式的上課方式,通過學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得到更好地發(fā)揮,使課堂成為能力培養(yǎng)的陣地。
4. 階段五:定期組織研究組成員討論,階段性總結反思,撰寫教學論文,做好個人經(jīng)驗總結。
六、 主要創(chuàng)新點
教師通過研究學習弄清“預講練評”教學的概念、內(nèi)涵、意義及方法步驟等,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提升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及教學技巧,提高教師教學理論水平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導學案”為平臺,探索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習實效,推進“導學案”教學的優(yōu)化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和成果。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養(yǎng)成自學習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提升學生的學力。
參考文獻:
[1]游松.試論高中生物“學案導學”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5,07.
[2]張翔燕.高中生物教學中“學思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6,05.
作者簡介:
陳建興,中學一級生物教師,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