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民族文化對一個民族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選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難兼容,而馬克思列寧主義能夠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相通,這是近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層次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屬性,其本質特征、發(fā)展方式、動力尋求、發(fā)展宗旨、根本原則、目標設置等都可以在中華文化中找到源頭和依憑,是民族文化在民族發(fā)展道路上的集中表達,是中華文化對中國發(fā)展道路選擇發(fā)揮重大作用的鮮明體現。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華文化高度契合,中華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強大的民族心理支撐。道路自信的本質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最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12-0007-08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在人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實踐中成功開辟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強國之路、民族復興之路。那么,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者是什么關系?堅定文化自信和堅定道路自信又有著怎樣的邏輯關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進行論述,將文化自信置于“最根本”“更基礎、更廣泛、更深沉”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指出了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實質,為我們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關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近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邏輯
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差異,深刻影響著這些民族和國家發(fā)展道路的選擇。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道路必然深深植根于它的民族文化之中。用什么樣的方式建構現代民族國家,進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是近代中國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推翻封建帝制后,對民族發(fā)展道路的選擇逐漸形成了兩種方案,一種是用資本主義方式重構國家上層建筑,走資本主義道路;一種是用社會主義方式重構國家上層建筑,走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從深層次看,也是文化的選擇。
1.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從深層次看也是文化的選擇
中華文化建構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民族心理特征,同時也建構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穩(wěn)定的關于生產生活方式、人際關系模式、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體系。比如,在人與文化的長期互動進程中,中國人形成了獨特的對天人關系的看法,對人際關系的看法,對“此岸”與“彼岸”關系的理解。這種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念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核,積淀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中,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當幾種發(fā)展道路擺在面前,需要做出選擇和取舍時,從深層次看,我們進行評判、做出選擇的最終遵循就是我們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文化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民族文化對發(fā)展道路的選擇發(fā)揮的是一種隱性的、不易察覺但非常關鍵的作用。民族文化給我們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提供了評判標準和價值標準,提供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愿景。民族文化提供的這種思維和心理層面的因素,會被中國人民用來對各種可能的發(fā)展道路進行甄別、評判和過濾,并最終做出符合其認知方式、價值標準和未來愿景的道路選擇。正因此,我們才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從深層上看,也是文化的選擇。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也證明了中華文化對中國的制度建構、道路選擇的重要作用。中國歷代王朝的制度架構和發(fā)展模式,都是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之中的。無論這個王朝的統(tǒng)治集團來自哪里,要想在中國建立穩(wěn)固的統(tǒng)治秩序,其制度設計和道路選擇必須適應和植根于中華文化。清王朝吸取元朝的經驗教訓,積極融入和適應漢文化,不但建立了穩(wěn)固的統(tǒng)治,而且延續(xù)近270年。歷史反復證明,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制度體系、確立的發(fā)展道路,只有符合中華文化的內在邏輯,才能贏得中國人民的認可,才能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光明的發(fā)展前景。
2.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難兼容
幾千年來,東西方文明在各自的軌道上演進發(fā)展,沒有經歷過深度的融合,總體上是在相互分離狀態(tài)下分別形成了彼此不同但都有著穩(wěn)定內核的文明體系。及至近代,當東西方兩大文明體系開始真正深度交流的時候,就出現了許多文化排異現象,導致兩者很難兼容。
中西方文化間存在的排異現象,是建構方式不同導致的必然結果,集中表現為雙方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認知方法等方面很難兼容。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整體思維,而西方文化更多強調個體思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在天地人的有機統(tǒng)一中認識和實現人的價值,主張在集體中彰顯個人的存在和意義。老子在尊重道、天、地、人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提出了“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著名觀點。漢賦的基本寫作模式就是從宏大的背景逐漸過渡到微觀的個體,將個體行為的意義置于宏大的時空背景中進行理解和闡發(fā)。這種在整體中認識個體、將個體的意義置于整體中來理解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與此不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注重發(fā)現個體的獨特之處,強調分而析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后,西方文化在強調個體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在強調個體權利和價值的基礎上,逐漸建構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倫理道德和制度體系。
中西方制度建構的人性基點不同,由此帶來權力觀和治理觀的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流的人性觀是性善論,主張人皆可為圣賢,認為“六億神州盡舜堯”。中國宏觀層面的制度建構總體上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上的,認為應當賦予統(tǒng)治者以必要的權力,而統(tǒng)治者應當在道義的基礎上用權為民辦事。反對不教而誅,注重對百姓的教化,成為世代因循的治理準則。而近代西方的宏觀制度設計總體上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的,認為權力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惡,人掌握了權力,自然會傾向于腐敗和損害公眾利益。所以,美國在制定第一部憲法時,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嚴格限制即將誕生的總統(tǒng)的權力,而整個制度的設計也是處處嚴防性本惡的人們掌權之后踐踏公眾利益。由此衍生的治理模式是重法度、重懲罰,要求人們自我管理,減少政府對群眾的教化。endprint
中華文化強調和合,強調義利兼顧、以義為先,在此基礎上追求群體利益。人群中存在認知和利益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如何對待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差異和紛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和而不同、舍生取義。何為大義?中國人的理解就是維護集體而非個體的利益。這里的集體因不同的境遇,可能是家族、宗族,也可能是民族、國家,但無論如何不是個人。極端維護個體利益的行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不被提倡的。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承認人們在認知和利益上的差異甚至對立,強調個體利益為先,以追求實現個人價值為優(yōu)先考慮,以尊重個體利益和權利為基礎建構社會的秩序。
文化基因的不同和文化傳統(tǒng)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在西方文化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價值體系、制度設計和發(fā)展模式在中國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始終無法落地生根。近代中國最終沒有走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深層次的原因即在于此。
3.馬列主義能夠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通相融
馬列主義一經傳入中國,就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戰(zhàn)斗力,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的面貌開始煥然一新。在斗爭的實踐中,中國人民通過比較,逐漸認可并接受了馬列主義,馬列主義為近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很重要的原因是馬列主義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相通的,因而能夠被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理解和接受,由此獲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觀、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未來愿景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相通之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悠久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易經》《道德經》等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中就充滿著對世界物質性本質的樸素認知,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天地運行具有自己的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辯證思維,認為天地是運動不息的,陰陽、高下、長短、福禍、貴賤等都是相反相成的,在特定的條件下是互相轉化的,這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具有相通之處。中國主流傳統(tǒng)文化在價值取向上強調群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推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這與馬列主義強調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人自己、推崇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是相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大同世界,提出了“天下大同”的愿景目標和一些具體設想,這與馬列主義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建設一個以公有制為基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平等富足、道德高尚、人人實現自由充分發(fā)展的理想社會的奮斗目標是相通的。事實上,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通之處不僅限于上述四個方面,在理論體系的開放性、對實踐的觀點等方面也有許多相通之處。
這些理論上的共通性,使得馬列主義能夠更容易被中國老百姓理解,比較好地實現了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并表現出良好的適配性,出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積極效應。馬列主義很好地實現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通相融相生,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近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文化基礎和民族心理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華文化屬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在中華文化的堅實基礎上走出來的一條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華文化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身特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特征、發(fā)展方式、動力尋求、發(fā)展宗旨、根本原則、目標設置等都可以在中華文化中找到源頭和依憑,是民族文化在民族發(fā)展道路上的集中表達。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特征的文化基因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特征。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要實行這樣一種政治體制?我們通常認為,這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人民選擇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為民族謀復興,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方位、大幅度的提高,這一切,賦予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以極大的合法性。這一答案以及給出答案的邏輯,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但似乎還不全面。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一切的政治結構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必要性還同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政治傳統(tǒng)有深層關系。
西方獨特的文化和政治傳統(tǒng)孕育形成了分權制衡的制度結構。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和政治傳統(tǒng)不同。中華文明強調整體思維。先秦諸子百家的爭鳴,奠定了中華思想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先秦各大思想流派,無論在具體觀點上有什么不同,但大都遵循整體性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模式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類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人類社會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依托于這種思維特點,中華民族首先建構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理念和思想理論,進而在實踐中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和政治體制。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中華民族在運用中央集權模式治理國家的漫長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深厚的中央集權文化。它們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國的中央集權傳統(tǒng)。這種文化和傳統(tǒng)決定了,在中國中央集權式的國家架構中,在發(fā)揮各種功能的政治系統(tǒng)比如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系統(tǒng)之外,必須有一個政治中心,來對整個國家和社會大系統(tǒng)進行整合。同時,中國在歷史上沒有形成西方式的宗教傳統(tǒng),這就決定了,這個權力中心不僅是世俗權力的中心,同時也是正義和道義的高地,是異常復雜的國家治理邏輯體系的源點。
中華文化對這種政治社會建構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合理性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千百年來,這種傳統(tǒng)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基因。中華文化中的“大一統(tǒng)”思想理念就是代表之一?!按笠唤y(tǒng)”語出《公羊傳·隱公元年》,后演變?yōu)橐环N重要的政治理念?!按蟆保菑V闊的意思?!耙唤y(tǒng)”,最初是指天下諸侯都系于周天子,后逐漸演變?yōu)閲以谡紊系募薪y(tǒng)一。兩詞合用,就是推崇國家在政治上的統(tǒng)一,反對國家分裂。秦漢以降,“大一統(tǒng)”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對后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追求國家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成為中國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大眾的思想共識。這種思想代代延續(xù),逐漸沉淀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民族心理,升華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和政治傳統(tǒng)。endprint
眾所周知,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都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超大規(guī)模國家。維護這樣一個大國的統(tǒng)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由誰來帶領和代表人民實現和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按笠唤y(tǒng)”理念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先進的、擁有道義制高點的政治力量來擔當這種政治責任。①這種認識包括三層含義:第一,這個政治力量必須是強大的。軟弱無力的政治力量是無法維護如此大規(guī)模的國家的統(tǒng)一的,也是無法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天下大治的。第二,這一政治力量必須是先進的。落后的和野蠻的政治力量是無法推動民族發(fā)展、社會進步的。第三,這一政治力量必須是擁有道義制高點的。失去道義、失去民心的政治力量,無論看起來有多么強大,都不會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和擁戴,因而是注定要垮臺的?!按笠唤y(tǒng)”政治責任的承擔者,在秦朝以前是天子和王室,以后是皇帝和朝廷。近代以來,歷史拋棄了封建帝制式的國家統(tǒng)一模式。但無論是使中國獨立富強的現實需要,還是中華文化追求國家統(tǒng)一強盛的傳統(tǒng),都呼喚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用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方式重新實現國家統(tǒng)一。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成為這一歷史責任的承擔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就成為唯一有能力用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凝聚國家意志和民族力量的政治組織。擁有這樣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來領導國家和民族繼續(xù)前進,既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現實需要,也深度契合了中華文化的“大一統(tǒng)”理念。正因此,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地位才能夠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的擁戴。這種擁戴,是對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的肯定,是一種來源于民族心理層面的強大認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政治領導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礎。
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對領導力量的擁戴和認同,前提條件就是看其領導理念是否先進,能否維護正義、主持公道,是否擁有道義的制高點。在中國共產黨被選擇為領導力量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其硬實力在多數時間內是弱于競爭對手的,但這并不能阻擋其不斷發(fā)展壯大。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政治領導力量,主要源于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道義上的正義性。正是出于對這一點的深刻而清醒的認知,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高度重視永葆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而使自己始終能夠擔負起領導中華民族不斷前進和走向復興的歷史重任。
通過上述論述可以表明,保證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核心地位,既是中國近代歷史和現實政治發(fā)展的必然邏輯,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整體性思維、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和文化傳統(tǒng)的內在邏輯要求。中華文化和政治傳統(tǒng)強調在一個領導核心的主導下建構社會秩序、整合社會資源、維護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帶領民族復興。這種文化邏輯在當代中國的落腳點就是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對維護當代中國的團結、穩(wěn)定和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方式的文化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內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對外堅持和平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方式,是從實際出發(fā)做出的正確選擇,也是中華文化在發(fā)展理念上的集中表達。
中華文化認為,天地萬物與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例如,老子認為,天、地、人三者都統(tǒng)一于“道”。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雹谠谶@種統(tǒng)一的關系中,是天生養(yǎng)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有生命的萬物。《周易·系辭下》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雹劭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④基于這種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應以片面地否定自然為條件,而應在兩者的統(tǒng)一和諧中實現良性的發(fā)展。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形成了天人和諧思想,強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一種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應是在人與自然、人類社會內部和諧的狀態(tài)下實現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這一進程中,能動的、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方是人類而非自然。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該主動遵循自然規(guī)律,主動建構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
天人和諧思想為我們探尋發(fā)展方式、選擇發(fā)展道路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五位一體”全面協調發(fā)展,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生態(tài)文明建設,這既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遵循和運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和諧思想在當代中國發(fā)展模式上的表達。
和平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標志性特征之一。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崛起的發(fā)展模式,立足本國人民的辛勤勞動,以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指導理念,用和平合作的方式,在實現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實現與他國的共贏。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是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中國人民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發(fā)展道路提供的中國方案。
中國和平發(fā)展模式的形成,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對侵略、維護和平的本質屬性,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華文化倡導“和而不同”的人際關系模式。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明確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為人處事原則。“不同”是基礎,體現了對客觀世界多樣性的承認和尊重?!昂汀笔顷P鍵,體現了人為努力的價值取向,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處事原則?!昂投煌斌w現了多元一體、相反相成的辯證思維方法,以及包容和諧、有容乃大的精神氣質??鬃犹岢龅倪@一理念,得到了后世中國主流思想界的繼承和闡發(fā),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中庸》融合了“和”與“中庸”的思想,提出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雹薜挠^點。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⑦的觀點,高度重視以“和”為價值導向進行社會政治秩序建構。范仲淹、張載、朱熹、王夫之等思想家都對這一問題做了進一步闡發(fā)?!昂投煌钡乃枷?,對我國歷史上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模式的建構、多元一體經濟政治制度的確立、兼容并蓄文化特征的形成以及獨特的對外關系模式的延續(xù)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濃厚的和平基因。和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國際原則。⑧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推崇和平、維護和平的先進制度設計。20世紀,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和平基因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實現了很好的融合,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和合思想,和合思想逐漸成為中國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民族關系及對外關系的指導理念和基本原則,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內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外堅持和平發(fā)展,就是和合思想在中國發(fā)展道路上的體現。endprint
和平發(fā)展是對西方國家發(fā)展模式的超越。近代以來,一些西方大國的崛起歷程充滿了戰(zhàn)爭與掠奪,以致“國家崛起必然要通過爭霸戰(zhàn)爭”的認知在西方思想界根深蒂固,被看成國際關系和國家崛起的規(guī)律。然而,從更廣闊的歷史視野和文明視角來看,這種認知明顯具有西方文化的狹隘性,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中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強調增進共同利益,主張開展共贏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修昔底德陷阱”式思維的超越,為我們理解國際關系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和思維模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文化和民族心理基礎。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既是經驗總結和現實考量的結果,也是一種文化訴求的表達,是中華文化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在特征規(guī)定性作用的重要體現。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動力尋求的文化依托
如何獲得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從改革和創(chuàng)新中尋找發(fā)展動力。改革就是打破既有的平衡,進而激發(fā)推動發(fā)展的動力。創(chuàng)新就是用新的方式重新建立平衡,推動發(fā)展。改革和創(chuàng)新互相交織,螺旋上升,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以這種方式尋求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與中華文化推崇與時俱進、主張改革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日新觀念就是這種文化和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日新觀念出自《尚書》中的“德日新,萬邦惟懷”一語,指人在德行方面的完善與進取。后在《周易》中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⑨的表述,《大學》中也多次提到日新:“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做新民?!雹?/p>
日新觀念的認識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其認為天地自然運行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斷出現新的事物,在看似循環(huán)的運動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變化。例如,荀子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B11。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有許多流派,但在天道日新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都認為天道對人道具有規(guī)定性作用。既然天道是日新的,那么人道自然也應是日新的。
日新觀有著豐富的內涵。傳統(tǒng)的日新觀更多強調的是人格的完善、個人修養(yǎng)能力的提升。近代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其關于物質世界運動不息和發(fā)展變化等基本哲學觀點與中國傳統(tǒng)的日新觀念實現了很好的融合。日新觀念在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注重道德層面追求完善人格的同時,更加強調制度層面和器物層面的創(chuàng)新。這與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相通的。
中華文化中包含的日新觀念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精神動力之一。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文化中的日新觀念,高度注重改革創(chuàng)新,強調要根據實踐的發(fā)展,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具體制度機制的改革,推動各項工作的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生機和活力。中國道路的這些特質,是日新觀念的具體體現,也是中華文化深刻影響當下中國道路選擇的鮮明例證。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宗旨的文化根脈
發(fā)展的依靠力量是誰?發(fā)展的目的是什么?發(fā)展的最終落腳點在哪里?在這些問題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強調一切發(fā)展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增進人的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這些特征,是中華文化在國家發(fā)展道路上的鮮明體現,反映了中華文化對中國發(fā)展道路模式的巨大作用。
以人為本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政治思想之一。西周初年,中國主流政治思想實現了由重視鬼神向重視人的轉變,為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礎。周人從自己的政治實踐中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提出了“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伴隨著列國間競爭的加劇,“重人輕神”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獲得了當時各主要學派的普遍重視??鬃犹岢隽艘浴暗轮巍睘楹诵牡拿癖舅枷耄幻献犹岢隽艘浴懊裰鼐p”“保民而王”“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主要內容的“仁政”思想;荀子對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進行了總結,把儒家的民本思想進一步系統(tǒng)化。此外,墨道法等各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民本思想。春秋以后,歷代思想家對民本思想多有論述,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融墨道法等各家思想于一體的民本思想體系。明清之際,民本思想有了新的發(fā)展,對君主王朝與天下百姓做了區(qū)分,主張通過改變不合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實現保障人民權利、改善民生。這與此后傳入我國的民主思想相融合,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一次大變革,形成了只有建立現代民主共和制度才能真正保障人民權利的思想主張,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
中華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則的文化淵源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原則,也是其鮮明特征和獨特優(yōu)勢。將共同富裕作為根本原則,既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屬性決定的,也是中華文化整體性思維方式和對于美好社會愿景在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這一問題上的具體體現。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必然會得出的邏輯結果。中華文化是整體性思維,認為人與人、人與自然處在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中。個人的價值和命運與他人具有密切關系,只有將個人放到集體中,才能認識和實現其價值與利益。在維護集體的權利和價值的基礎上,個人的權利和價值才能得到尊重和保護。這種思維和理念的外在表達就是集體主義。整體性思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表達,盡管有些以今天的價值觀來衡量是不恰當的,但從思維方式上來看,則是典型的中國式整體性思維的體現。比如,“等貴賤,均貧富”“茍富貴,無相忘”的思想意識。這種整體性思維具體到認識方式上就是只有把握整體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局部和部分;具體到人與集體的關系上就是主張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具體到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占有上就是推崇集體創(chuàng)造和集體占有。endprint
這種主張共同創(chuàng)造和占有財富的思想理念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中是很難獲得認可的。西方二元對立式的思維模式和強調個人權利至上的理念,主動把人類劃分為你我對立關系。在這種關系模式中,我追求財富的權利無可非議,對財富的占有方式是非此即彼。鑒于財富的稀缺性,很自然地就會形成我的富足必然要建立在你的貧困的基礎上的思維定式,富人在身份和認知上必然也必須與窮人形成對立。即使近幾十年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解決貧富過度分化帶來的弊端,但這本質上是從富人自身利益出發(fā)被迫采取的行為,為的是把貧富分化控制在不引起社會動蕩的程度。至于共同富裕,是不可能予以考慮的,因為以私有制為根基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實現共同富裕上缺乏最基本的心理和思維支撐。
中華文化注重整體的思維方式,還促成了獨特的關于人類理想社會的中國式認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關于美好社會的愿景集中體現在“天下大同”思想中。在《禮記·禮運》中,有對大同社會的經典描述。大同社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社會財富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占有,是謂“天下為公”。生活在大同社會中的人們具有很高的道德情操,都在為公益而勞動。社會制度安排合理,實現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權謀、欺詐、盜賊不復存在,能夠選出優(yōu)秀的人來治理社會,根據各自特長擔任一定的社會職務。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社會成員共同實現物質富足是大同世界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會與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具有相通之處。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出了人類社會最高階段是共產主義的理論設想。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物質財富的富足和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社會財富是其基本的社會狀態(tài)。
無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世界思想,還是共產主義理想,都寄托著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擺脫貧困、共同擺脫物質對人性的壓抑和束縛、將人類從物質中解放出來的美好愿望。實現這一理想社會的前提和條件,就是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在這里,實現共同富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外在表達了,而是演化為一種價值追求,進而落實為具體的政治追求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不僅是由其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從深層次看,更是中華文化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關于未來社會的愿景所必然得出的結論。因此,追求共同發(fā)展、實現共同富裕,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堅實的思想根基。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目標設置的文化根據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能夠確立并深入人心,是因為它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沃土中,是中華文化中自強不息等思想和精神的時代表達。
自強不息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質。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指人應效法自然、天地的剛勁、強健的品質,奮發(fā)圖強,追求進步,不屈不撓,永不停息。這種理念經過長期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影響巨大的理論體系,成為滋養(yǎng)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近代以來,隨著民族危機的逐步加深,謀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逐漸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和社會思潮的主旋律,自強不息的理念由此被賦予了國家層面的含義。從洋務運動開始,中華民族逐漸將國家和個人的自強不息統(tǒng)一起來,開啟了民族自強的偉大歷程??涤袨榭偨Y了古代的自強經驗,考察西方的“自強之由”,為中國謀“自強之策”。梁啟超寫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國說》,賦予了自強不息以新的內涵和時代氣息。孫中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激勵了無數人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奮斗。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賦予了自強不息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自強不息的理論體系,推動了實現中華民族自強主體的歷史性飛躍。以廣大工人、農民為代表的全體勞動群眾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民族自強的主體。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被選擇為民族自強的領導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理念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融會貫通,找到了民族自強的正確路徑和科學方法,即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尊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強調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強調艱苦奮斗、實干興邦,實現了民族、國家和個人自強不息的有機統(tǒng)一,開啟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新的歷史篇章。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歷程中,我們時時都能體會到擁有新的時代內涵的自強不息精神所迸發(fā)的強大力量。中國道路這種強調不斷追求進步、發(fā)展、完善的特質,繼承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自強不息傳統(tǒng),既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氣質的集中表達,也是自強不息理念在民族發(fā)展道路層面的必然反映,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對道路選擇的巨大作用。
三、結論: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堅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基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既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積極實踐勇于探索的結果,也是中華文化作用于政治上層建筑的具體體現,反映的是一種文化選擇的結果。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堅實基礎。歷史和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華文化是高度契合的,中華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強大的民族心理支撐。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是道路自信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和最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例如,“大一統(tǒng)”最初的含義就是指天下所有的政治力量(諸侯)都一統(tǒng)于周天子和周王室??鬃右仓鲝?zhí)煜聭唤y(tǒng)于周天子,提出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理想。
②《莊子》,孫通海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39頁。
③⑨《周易》,郭彧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381、363頁。
④《論語》,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272頁。
⑤徐崇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70—97頁。
⑥⑩《大學·中庸》,王國軒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129、9頁。
⑦董仲舒:《春秋繁露》下,凌曙注,中華書局,1975年,第565頁。
⑧1870年7月23日,馬克思在代表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所寫的關于普法戰(zhàn)爭的第一篇宣言中指出,工人階級致力于建立的新的社會的國際原則是和平。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8頁。
B11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第322頁。
責任編輯:浩 淼 思 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