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恒鳳
摘 要: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chǎn)物,人類文化素質(zhì)的載體,無一不體現(xiàn)了它在人類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chǔ)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是衡量人才知識與素質(zhì)的標準之一,更是知識傳承的橋梁。
關(guān)鍵詞:語文;閱讀;素養(yǎng);文化遺產(chǎn)
語文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作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從教三年的時間里,我陪伴著大部分學生從高一走到了高三,他們的成長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由于缺乏經(jīng)驗,很大程度上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很快地我發(fā)現(xiàn)語文這個學科在學生眼里似乎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有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很低,認為語文學不學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種種消極心理。從我這三年的語文教學中的親身感受以及和學生的交流溝通下,我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
一、高中語文學習的現(xiàn)狀
(一)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缺少熱情
高中學習是中學最后的階段,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普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學生在立足課本的基礎(chǔ)上,面向課外,而且在考試中也體現(xiàn)了課外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因為不夠重視,沒有立足課本,何談面向課外?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一篇離我們很遙遠而且在他看來根本沒有任何用處的文章,特別是文言文還要字句推敲,更沒有學生愿意花時間精力去從課外閱讀中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談不上學有所用。
教高一時候,當時學到幾篇文言文都是篇幅比較長的,但都是記敘性質(zhì)的文章,也不是很難讀懂,比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記得(5)班有一位學生問我:“老師,我們學這些文言文有什么用啊,講的事情離我們那么遙遠,也讀不懂……”我忘了當時回答的原話,但大概意思告訴他要讓我國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代代相傳。
在這樣繁重的學習壓力下,許多學生認為與其學習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還不如花幾分鐘做一個數(shù)學題效果來的快,與其聽語文課上那些無用的理論,還不如背三兩個單詞……我想,如果不是應試的需要,學生早就把語文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二)部分學生急功近利,試圖立竿見影
有很多學生不明白語文學習靠長期的積累,靠自己的感悟體會。
平時也會有一些學生來問我怎么寫作文,怎么寫好作文,尤其是現(xiàn)在,隨著高考越來越臨近,也有部分學生看著自己的分數(shù)總是不高,很是著急,怎么做好閱讀題,怎么做文言文的翻譯,怎么斷句,怎么做古詩鑒賞等等很多問題隨之出現(xiàn),希望老師可以告訴他一個行之有效的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提高語文成績的方法。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語文學習不是短期內(nèi)就能見成效的,而是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一點一滴的積累。雖然從高一開始,我就要求學生每天摘抄一句經(jīng)典句子,記兩個成語,但有的學生不放在心上,忽略了長期的積累效果,高考近在眼前的時候卻希望在短期內(nèi)有良好的效果,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三)忽視閱讀,忽視從課內(nèi)外作品中積累作文素材
剛參加工作那年教高一,因為周末不補課,所以每個周五上完課我都會給學生推薦一些和本周所上課文相關(guān)的作品讓他們周末閱讀。比如講到李商隱的《錦瑟》和《馬嵬》時,我要求學生去讀李商隱的《賈生》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從與《賈生》的對比閱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長恨歌》中我們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并深究其根源,加深對《馬嵬》的認識;講到蘇軾的《赤壁賦》,說到他的豪放和灑脫,我給學生介紹了余秋雨的散文《東坡突圍》,希望學生可以從中了解蘇東坡的人生經(jīng)歷,去理解他的豪放和灑脫……
我相信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我認為這些閱讀不僅能加深對課文的印象,也可以積累一些作文素材。因為學習時間緊,學習任務(wù)重,無法再課堂上讓學生對閱讀結(jié)果進行反饋,我只是在課后找了幾個學生了解了一下,幾次了解下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閱讀只是走馬觀花的過一遍,并無太多印象,更談不上理解,更有部分學生直接沒有讀,究其原因,曰:“忘了;找不到作品;讀不懂;作業(yè)太多沒有時間……”各種借口層出不窮,卻沒有一個讓他去閱讀的理由……
這三年里,我漸漸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和學習思維讓人擔憂,但辦法不是沒有,只要通過總結(jié),了解學生的喜好,改變一些方法,吸引他們的興趣,我相信能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
二、改進的策略
(一)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一份期待
語文課難上,高三語文復習課尤其難上,這可能是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一不小心,就會導致毫無生氣,每節(jié)課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首先講解一個高考考點,分析近幾年該考點高考相關(guān)情況及命題趨勢,然后圍繞該考點用幾道例題來具體闡述所謂的解題技巧,最后學生做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高三復習課,教師始終處于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則始終處于附屬地位;教師臺上講得唾沫星四濺,學生臺下聽得頭昏腦脹而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我就得責任在教師,教師沒有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只是一味把學生當作聽眾,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授課模式單一呆板,缺乏生氣。
但是在高三的課堂上,由于知識系統(tǒng)龐大,也沒有過多的時間留給他們發(fā)揮主體地位,我會把它留到下一輪的教學中,不斷總結(jié)不斷反思,在課堂上真正做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在現(xiàn)在高考壓力下我只能是有的題型講過的知識點就讓學生來講,這樣可以讓他們集中一定注意力順便對所講知識點加深印象,或者在每節(jié)課下課前五分鐘給他們放一個簡短的小視頻,要么是有意義的新聞,要么是一些激發(fā)正能量的演講或者微電影,一來可以適當放松,二來也能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或者積累知識。這樣的效果雖然不如上新課那樣讓學生表演活躍,但至少不像之前那樣昏昏欲睡,因為他們心里總有一個信念,就是那個等待著他們的精彩時刻。
(二)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endprint
在閱讀上,必須要加大訓練力度,作為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閱讀的方法和規(guī)律。在曾經(jīng)加強課外閱讀失敗的基礎(chǔ)上,我改變了方法和思路。高二的這一年,我仍然會給學生推薦和課文相關(guān)的課外讀物,比如講到《項羽之死》,我給學生推薦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絕句》,讓學生對比閱讀,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來反饋他從這幾首詩中讀出了詩人對項羽的評價是什么,再說自己的評價,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項羽這一人物的理解。
這一年無論多忙,我都會在每個星期開學的第一天星期一的用十五至二十分鐘讓幾位學生交流一下對我所推薦的作品的閱讀的感受,或者和我們課內(nèi)的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如果沒有閱讀回答不上來的我們會有相應的懲罰,開始時候是隨機叫幾位同學發(fā)言,后來在我的鼓勵下部分同學積極踴躍的發(fā)言,一個學期下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為水平總體上有所上升。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上升,在高二下學期,我還利用每個星期一節(jié)晚自習組織學生閱讀報刊雜志,前半段自習閱讀,后半段自習分享讀到的有時效性的新聞信息,當作作文素材積累。
當然,只有課上的這些片段閱讀時間的遠遠不夠的,要真正的提高閱讀能力,從閱讀中汲取知識,提升自身素養(yǎng),還需要大量閱讀,不斷閱讀。閱讀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也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俄國文藝理論家提出:“藝術(sh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shù)家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礎(chǔ)上,對生活進行觀察、思考和體驗,作品內(nèi)容才會有靈性、有生命力,才能吸引讀者,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也是在學習中不斷培養(yǎng)起來的,作為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熱愛文學,理解大家的作品,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作為老師,學生時教學的對象,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決定了一個教師的成敗,體現(xiàn)了一個學校的優(yōu)劣。但是學生的學習觀念更決定了本身成績的好壞,作為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tài)度。
在我看來,學生并無好壞之分,但有個體差異,我們不應該以學習成績把學生分為好生和差生,但是要根據(jù)個體差異給予每個人不同的教育。
比如現(xiàn)在高三舉行周考,有的學生想特別訓練一下作文,征得我的同意后就把其他題目放一下,用一晚上的時間認真的寫一篇作文,讓我給他批改,有問題的再修改,一改再改,最后把修改后的一篇完整的作文謄寫在作文本上,我覺得對于提升作文還是有幫助的,我認為寫三篇作文還不如認真的修改一篇作文直至完整;再比如有的學生每個星期需要兩篇作文材料進行寫作訓練,我會非常樂意給他提供……
雖然語文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但是我相信通過我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
我不優(yōu)秀,但我一直都在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