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往往教師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一講到底,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本文通過論述在歷史課堂中多設置些疑問、情境,帶著疑問展開歷史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眾多疑問的解答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激活歷史思維靈性,拓寬歷史思維空間。
關鍵詞:歷史教學;疑問;情境;辯論
任何知識的學習,靠的是長期的積累;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不斷提出疑問又不斷得到解答,學習知識的動力會更足,學到的知識會更持久。如何巧妙合理地設置疑問,把自主探究引入歷史課堂教學,本人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 巧設問題,激發(fā)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就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事物的傾向。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闡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動力和源泉,是學生不斷努力,積極嘗試的基礎。
在課堂上,巧設疑問,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也能激起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必修一《辛亥革命》這一課時,我對于辛亥革命的爆發(fā)設置了一連串的問題,有效調動了整堂課的學習氛圍。在引導學生認識辛亥革命爆發(fā)的背景上,通過設問“資產階級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歷史的必然嗎?改革行不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被推翻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緊接著又設問“革命已是必然,還需要哪些準備呢?”引導學生展開學習革命爆發(fā)前,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進行的政治、思想、軍事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最后提出:“如果說必然性決定了歷史的發(fā)展方向,那么偶然性則是起到了加速歷史發(fā)展速度的作用。武昌起義作為革命的第一槍,有什么樣的偶然性?”使學生明確四川保路運動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機遇。
這一連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被提出后,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在歸納總結中體會到“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相互作用的”。課堂上,教師為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處處設置疑問。這樣做會使學生的思維在整堂都能處在一種相對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不斷思考問題,探索嘗試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學習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實踐中去探索、創(chuàng)新。這樣既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也能使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在講授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二單元《東西方先哲》時,書本的知識介紹是很抽象、很空洞的,教師也很難將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講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很吃力。所以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課前我布置3名成績較好且對歷史較感興趣的同學在網上、雜志上收集相關歷史人物的信息,再幫助他們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在正式的新課傳授中,這三位“歷史人物”進行了穿越,面對面展開了一場關于各自哲學理念、教學思想、政治觀點等方面的激烈思想辯論。在他們的辯論中,其他同學就會結合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代表的階級等方面思考、歸納這三位思想家思想上的異同點,從而實現(xiàn)對知識的掌握。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更好地感悟歷史,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探究問題、得出歷史的結論,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力是最長久的。
三、 展開辯論,拓展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思考開創(chuàng)空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還要注重拓展學生的思維。在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新問題時,學生有可能得出的結論會與教師設計的答案有所出入。所以教師保留或傾聽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和學中,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真正拓展學生的思維。這時,教師就可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辯論情境,給學生設置知識擂臺,在一回回知識的辯論中,培養(yǎng)起學生敢于質疑,不受傳統(tǒng)歷史結論的束縛,各抒己見。在學生獨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中,教師將幾個理想的想法組合為一個最佳的想法,學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在這種辯論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yǎng)。
尤其是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中,一方面許多歷史人物本來就具有多面性;另一方面現(xiàn)在學生的知識也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同學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僅局限于歷史教材,而有的同學的知識面則要開闊得多。再加上高一的學生缺乏必要的、正確歷史觀,所以在講授到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時,對于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是一個“反動派”時,教室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認識。本人就布置了作業(yè),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于曾國藩的內容,利用課堂時間,各方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這樣的辯論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唯物史觀去全面認識、評價歷史人物,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課堂上展開爭辯,各抒己見,啟迪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改變了習慣的思維定向,鼓勵了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有利于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開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總之,以疑問、情境、辯論等方式展開教學,把自主探究引入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它會有效克服傳統(tǒng)單一、刻板和封閉的思維方式帶來的弊端,使歷史課堂教學具有多樣性和生動性。在教學中,不拘泥于一個方向、一個結論,可使學生的思維縱橫交錯,構成豐富多彩的、生動的課堂氛圍,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持其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領域,迅速、靈活地達成教學目標。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說過,“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教學方式。”面對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的新要求,作為一名教學一線的歷史教師,唯有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探究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歷史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才是我們的最大出路。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江蘇省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學要求[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曾照國,江蘇省南京市秦淮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