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摘 要: 隨著科技和經(jīng)濟的持續(xù)進步,小學教育已經(jīng)逐漸變成目前我們國家十分重視的對象之一?,F(xiàn)如今教育部提出了課程改革政策,要求小學音樂課程逐步向“審美與快樂”方面進行發(fā)展,以此對學生的個人興趣予以培養(yǎng),從而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本篇文章將闡述“審美與快樂”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原則,并對具體應用的策略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見解。
關鍵詞: 審美;快樂;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從現(xiàn)階段發(fā)展而言,促使學生們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快樂是目前教學的主要目標。也只有達到這一條件,才能讓學生們在真正意義上喜歡音樂,感受其中包含的魅力。然而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因此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改變自身教學思路,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二、 “審美與快樂”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原則
在開展“審美與快樂”的教學活動時,所有操作都需要遵循相關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制定,具體指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學生自身的音樂水平以及情感態(tài)度。因此在實際開展的時候,課程必須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則。
(一) 體驗性原則
在開展音樂課程的時候,其主要目的便是對于學生自己的審美理念進行培養(yǎng)。因此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播放一些學生們喜歡的流行音樂,諸如TFBOYS、李宇春、Rocket girls以及SMAP等,促使學生們感受到音樂包含的魅力。同時教師還要為其創(chuàng)設相關環(huán)境,促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融入課之中,體會音樂本身描繪的意見,這對于學生自身的樂感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 快樂性原則
小學音樂課程開展的主要目的便是對于學生自身的興趣予以培養(yǎng),因此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采用一些游戲的形式,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價值。小學生普遍年幼,感知能力非常強,往往能夠在音樂知識的學習中感受到無盡的快樂,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 個性化原則
正在對于課堂學習的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將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考慮進來,同時還要明白每個學生在性格層面存在的差異,因此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內容設計。如此一來,學生們將會獲得更多的學習空間。
三、 在音樂教學中采用“審美與快樂”式教學方法的主要策略
(一) 促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得到提升
在音樂教學中采用“審美與快樂”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便是促使學生自身的審美體驗得到增強,并以此為基礎讓其感受到音樂包含的魅力,感受到樂趣所在。為此,教師可以嘗試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營造一種獨有的音樂,促使學生們更好地進行把握,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們聽一些與音樂相關的表演類型,諸如音樂劇、舞臺劇以及現(xiàn)場live等,促使學生們通過大量的資源學習提升對于音樂作品的感受,進而促使自身審美體驗得以進一步升華。
例如,教師在課堂中播放一些與風景相關的音樂作品時,諸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在屏幕中展現(xiàn)一些美麗的自然風景圖片,亦或者直接播放一段視頻影像,促使學生們能夠在視覺以及聽覺層面獲得雙重體驗,進而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音樂中保函的審美價值。
(二) 將音樂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由于年齡層面的原因,小學生普遍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如果教師單純依靠口述的形式讓其感受音樂作品中的內涵,其自然很難進行理解。為此,教師便需要將原本看似十分抽象的音樂作品變得更為具象化,將其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聯(lián)系,促使其能夠在生活進行音樂感受。首先,教師需要向學生普及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年代背景,以及作者希望表達的情感內涵,從而使得學生們對于作品本身大致有所了解。其次,教師再利用一些教育工具進行伴奏,促使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節(jié)奏和旋律,慢慢提升自身音樂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將游戲模式應用其中,特別是可以帶學生們來到校園的操場中,一邊欣賞樂曲,一邊做音樂游戲,讓其在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和了解,從而提升自身對于音樂本身的理解。
例如,在進行《春天來了》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同學外出踏青,與大自然直接進行接觸,以此感受作品中包含的魅力和價值,體會其中的樂趣。如果由于條件方面的限制,踏青活動很難開展,則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剛剛發(fā)芽的小植物,讓學生們在課堂中進行觀察。學生們可以一邊觀察一邊聆聽音樂,從而感受春天的意義,進而體會營業(yè)的審美價值,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三) 尊重學生自身的個體性差異
每一個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以及知識獲取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其在個體層面便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從而對其音樂素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此一來,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其自身獲得的情感體驗自然也完全不一樣。正是由于這一情況,教師理應對于學生們之間的差異給予充分的尊重。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觀點表達,暢談自己的想法,完成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使得教師和學生相互之間能夠更好地了解彼此,其次,教師在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評價的時候,理應盡可能采用鼓勵的方式,每當其有任何進步,都需要給予充分的表揚,促使其逐漸對音樂課程產生足夠的信心,并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開展一些具有開放性特點的活動,鼓勵學生們自主進行表達,從而滿足學生們差異化的個人需求。
例如,教師可以以教材中的音樂作品為基礎,引導學生們進行音樂劇表演。學生們通過小組的形式,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作品再加工。如此一來,學生們便能夠全身心融入課堂之中,在快樂之中完成知識學習。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審美與快樂”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感受到音樂課程包含的魅力,并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能夠自主投入到作品欣賞之中,提升自身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程英.“審美與快樂”式的音樂教育——關注兒童生命和諧發(fā)展的幼兒音樂教育探討[J].學前教育研究,2015,3(z1):101-102.
[2]王靖茜.探析“審美與快樂”式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151-151.
[3]米亞.“審美與快樂”式幼兒音樂教育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1):24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