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課余訓練體系是校園足球的一個重點項目,在實施課余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做好三大保障,并建構科學的訓練體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目標,切實踐行訓練體系,鎖定技術要求,以比賽促訓練,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校園足球;課余訓練體系;訓練目標
從當下的校園足球實際訓練狀況來看,廣度與深度都與所要求的目標存在一定的距離。要想真正實現校園足球在校園的落地生根,就應該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進行卓有成效的訓練。例如課余時間,看似零散,實則是學生在校的第二大時間體,是學習縱深和延展的途徑,所以,建立一個有效而規(guī)范的體系,實施科學的管理,是校園足球課余訓練的當務之急。
一、 做好三大保障,實施課余訓練
開展足球課余訓練之前,我們必須要明確一些保障條件的達到程度。第一,時間上能不能給予充分的保障。這個工作是由學校的教務部門來安排和決定的,正規(guī)的時間安排應該是具有周期性的,每個月或是每周利用固定的時間進行訓練,保證課余時間不被其他的事情所占用。第二,訓練制度的建設是否能有力落實。能夠進入到課余訓練隊的足球運動員,必須在意識和行為上都認識到足球訓練的重要性,能夠保證按時參加訓練,按質完成訓練,以高度的熱情和注意力投入到訓練中,掌握足球的核心技術。對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對于思想上波動較大的學生應該怎么疏導,這些都要做成明確細化的制度,實施保障。第三,訓練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每一次的訓練都要從熱身開始,并輔助以反思完成訓練,那些盲目隨意的訓練絕不能出現在足球場上。另外,針對各個訓練重點和比賽要點設計的訓練方案里要有應急預案的說明,確保學生訓練中的人身安全。只有在這三個層面做到保障到位,學校的足球課余訓練才能開展,缺一不可。
二、 建構訓練體系,因才設定目標
校園足球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所以學校在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多少可供借鑒的經驗,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依托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摸索、實踐、修正、總結、再實踐。從這個角度來講,恰恰就是一個訓練體系完整的建構過程。
首先,在訓練目標的設定上要建立一個讓學生能夠接納的目標。不能因為是課余訓練,就目標模糊地往前進行。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要讓校園足球成為學校一個嶄新的特色項目。從微觀的角度出發(fā),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不要設置人為的障礙,也不能以高矮胖瘦論短長,抱著讓學生在原有的身體機能的基礎上獲得鍛煉與提高的目標,既在學生中普及了足球運動,也為國家儲備與選拔了優(yōu)秀的足球人才。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校園足球的訓練也有助于校與校之間、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切磋球藝、增進友誼,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都講求合作發(fā)展,以校園足球開啟其他領域的深度合作和優(yōu)化改革,不失為一個好的起點。實事求是的訓練目標,有利于學生從意識和情感上接受,而有技巧的訓練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足球訓練中形成使命感,使足球成為學生德育培養(yǎng)的新途徑。其次,訓練體系的構建必須注重學生精神意識的構建,形成一個積極嚴謹的訓練作風。如果沒有訓練作風,再嚴謹的訓練計劃也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而一個團隊如果有了凝心聚力的風氣,則可以主動克服訓練中的困難,主動探索足球訓練的技能,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校園足球要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既能釋放壓力又能收獲成長,把它作為一個駐點,獲得協作能力,并真正的學以致用在社會生活中,這是書本上不會教到的內容。
三、 踐行訓練體系,鎖定技術要求
足球訓練既是技術的訓練,也是戰(zhàn)術的訓練。首先需要訓練的是隊員的傳球、接球的速度與技術。傳球與控球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球性”,講究的是身體和球的接觸是怎樣發(fā)生作用的,因為是在運動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這一系列的接觸,所以非常講究技巧。結合身體的訓練,像S跑、L跑等等是比較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在課余時間的訓練,更講究人與球之間的感覺,絕不能用機械的訓練掩蓋住學生的興趣。我們要時刻謹記的是,技術的訓練必須在訓練中完成,而訓練是有技巧的,是需要通過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主動思考、體驗、反思和感悟,才能達到目的。其次,需要訓練隊員之間的進攻、防守的意識與能力。進攻指的是在隊友配合之下帶球突破與射門,防守則是在隊友配合之下截球、守門等。這就在技巧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一個隊員之間的配合度的問題。很多學生都是通過在配合的過程中發(fā)現了自己的技術缺陷,然后通過一系列的追趕性訓練,使技術得以突飛猛進的增長。因此,教練可以在課余訓練時讓學生三兩成群進行配合訓練,例如一人或兩人傳球,另一個人截球來幫助學生尋找進攻與防守的感覺,使這種感覺不斷地強化成為學生下意識的“球性”,每一個學生就會自然地融入到隊伍中,提高隊員之間的配合技巧,進而提高整個隊伍的技術水平。
四、 以比賽促訓練,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足球這種體育項目本身就有很強的競爭性,正是因為競爭、比賽的存在,足球才充滿了魅力。因此,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小型的比賽,以提高足球的觀賞性與競技性。比賽得多了,學生的水平就會不斷得到提高,因為在比賽中學生很容易發(fā)現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欠缺的部分,在課后也會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一般來說,小學的課余比賽應該維持在10場左右,而中學則需要有20場,這就為訓練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都能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情感與價值觀也能有一個質的飛躍,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這是他們進行其他項目學習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課余訓練是足球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施離不開學校從環(huán)境到物質的關注與支持,也離不開制度與規(guī)矩的修正和監(jiān)督。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這一點,并將校園足球的重點突出,用科學的訓練方案、完整的訓練計劃、客觀的訓練目標指導一切,承認它的重要性與獨立性,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去喧賓奪主。讓學生在真實的訓練中獲得技術和戰(zhàn)術的成長,獲得凝聚與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其成為學校文化建設和德育建設新的土壤,從而生機勃勃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裴剛.以改革促發(fā)展開創(chuàng)校園足球工作新局面.《校園足球》,2015,01.
[2]毛振明,席連正,劉天彪,李海燕.對校園足球的“八路突破”的理解與深入——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之三.《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11.
作者簡介:
姚漢江,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太平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