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波
摘 要:傳統(tǒng)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講解灌輸的教學模式,學生學得被動,處于機械訓練的狀態(tài),對信息技術學習失去了興趣。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信息技術素養(yǎng)。本文對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能給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以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1B-0116-02
傳統(tǒng)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教師通常采取“教師講解演示、學生被動訓練”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枯燥的信息技術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學習效果也受到很大影響。因此,教師要加深對信息技術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革創(chuàng)新小學信息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綜合素養(yǎng),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高對信息技術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目前部分學校與教師缺乏對信息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忽視信息技術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信息技術教學只是照本宣科,信息技術學科處于“副科”的地位,忽視了信息技術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促進學生終生發(fā)展的作用,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與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大投資力度,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正常開展創(chuàng)造硬件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重視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杜絕非專任教師的兼課情況,要通過培訓、教科研等各項途徑,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業(yè)務水平,優(yōu)化師資建設,這是保障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開展的關鍵。
二、營造趣味教學情境
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他們的學習動力大多依靠興趣來支撐。學生只有對所學對象產生興趣,才會注意力集中地進行學習。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應該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來設計教學程序。但是,信息技術知識又是比較抽象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探究學習,有效完成知識的建構。如學習《指法》一節(jié)內容時,如果按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學生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引入了游戲,向學生展示了“貓抓老鼠”的指法訓練游戲,學生通過游戲進行指法練習,在愉快的氛圍中學會指法操作,也認識到了指法在學習信息技術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fā)了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
三、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應該徹底改變,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實現從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做好學生學習的服務角色。在教學中,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把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知識建構。例如,在學習《網上導游》相關內容時,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教師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網站,并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地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充分激發(fā)出來,主動地在資源網上查詢相關資料,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這樣課堂的主要時間都是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學生體驗到自主接受知識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建構。
四、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
(一)運用微課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解演示、學生機械模仿訓練的模式,要注重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chuàng)建個性化學習空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如在教學《讓網頁動起來》這節(jié)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教師制作了本課的微課短視頻,學生邊看視頻邊進行相關操作,通過操作了解相關知識,并且達到了讓網頁動起來的效果。學生們顯得非常興奮,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運用微課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通過快速瀏覽的方式,掌握知識,并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學習,有些學習水平比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微課、反復操作以后,最終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運用翻轉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科教學的重要工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顛覆與沖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先教、學生后學”的被動學習局面,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了廣闊的空間,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學《創(chuàng)建演示文稿》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講解與灌輸的教學模式,而是將本課相關內容及操作程序用微課視頻上傳于學校網站或者學生的個人網絡空間,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點擊學習并且操作,完成微視頻后面的訓練題目。而在課堂上學習本節(jié)內容時,學生已經對相關內容基本掌握,教師讓學生將課外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在小組內進行探究性討論與交流,最后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課外預習與課內探究結合起來,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任務目標之一。這就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并通過主動探究與實踐,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教師要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困難,通過不斷地克服,就會形成勇氣與意志力,從而形成探究精神與科學思維。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操作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信息技術能力。例如,在教學《制作課程表》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并觀看教學短視頻進行自主探究,最終學生通過操作與思考,掌握了本節(jié)內容。再如,在學習動畫相關知識時,讓學生嘗試導入圖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了本節(jié)教學目標。
六、對學生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
評價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生處于不斷發(fā)展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實施科學、全面的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興趣、意志力、學習方法等進行評價。評價的標準要杜絕“一刀切”,要看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如教師發(fā)現一位學生在制作網頁時布局不合理,但是與他的其他作品相比,還是有所進步的,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啟發(fā)其找出自己作品的缺點,讓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此外,教師還要實現評價的多元化,改變教師單一評價的形式,鼓勵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等,促進學生的探究與反思,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結束語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致力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就必須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為學生的實踐與操作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學習。同時要實施全面、科學的評價,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品嘗學習成功的快樂,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增強操作技能,提高其綜合信息技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俊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2]蘇春景,高亞男.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煙臺芝罘區(qū)部分小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3).
[3]陳銳.生活化設計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
[4]孫海峰.小學信息技術課中網絡微課應用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