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祥
在平時的數(shù)學教學中,經(jīng)常有學生會問:“老師,這道題用不用驗算?”在小學生看來,驗算不是檢驗解題正確與否的必要方法,而是布置的任務。小學生缺少應有的驗算態(tài)度,要么流于形式,要么隨便應付。鑒于此,筆者從四個方面著手,改善了驗算教學,提升了學生的驗算能力。
一、轉“忽視”為重視,突出驗算教學的必要性
有些學生不喜歡驗算,認為驗算是無用的,是教師額外增加的任務。事實上,數(shù)學解題中的驗算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轉變態(tài)度,認識到驗算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從自身行為上率先示范,在平時的課堂講演中,分析數(shù)學解題方法,并在黑板演練上附上驗算。如果學生問:“驗算有必要嗎?”教師可以追問學生:“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通過教師的示范來影響學生,增強學生對解題驗算的積極性。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驗算時間,不能因為時間有限,而忽視驗算習慣的培養(yǎng)。筆者建議學生對平時的例題、習題解題后進行驗算,養(yǎng)成驗算習慣。
二、轉“被動”驗算為主動驗算,強調興趣激發(fā)
在平時的解題中,很多學生感覺驗算是多余的,缺失驗算的熱情,教師要轉變學生的態(tài)度,強調有意義的驗算,增強學生的驗算意識。如教師可引入“誰的數(shù)學解題正確率最高”的活動,借助小學生的好勝心,通過設置積分活動,讓學生在平常學習中你追我趕,營造自覺驗算的氛圍。對于每周評比時解題正確率最高的學生給予表揚,有進步的學生也要表揚。另外,教師可組織學生針對解題正確率與驗算教學的關系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白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夠認真對待驗算,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解題中的粗心大意,將有助于提升解題的正確率。激發(fā)學生的驗算興趣,離不開教師給予良好的激勵性評價。每個小學生都樂于被贊揚,當看到其他小學生受到表揚時,也希望自己能夠被表揚。
三、轉變單一驗算為多種驗算,突出驗算方法
對于數(shù)學驗算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結合不同題型,選擇合適的驗算方法。在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中,常用的驗算方法有三類:一類是原式驗算,二類是互逆驗算,三類是交換驗算。比如在加法題的驗算中,常用原題重新計算,也可以調換加數(shù)位置進行驗算,還有用和與加數(shù)的差進行驗算。如果在驗算得到的結果與題意不同,學生要查找問題的原因,并及時修正解題結果。另外,在對豎式進行驗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草紙上進行規(guī)范化的驗算,避免因驗算的隨意性而帶來驗算錯誤。在數(shù)學概念及數(shù)學應用題的驗算教學中,學生要靈活選擇不同題型的驗算方法。
對于題設數(shù)量關系,學生要根據(jù)題意來確定驗算思路,不能單憑個別字詞來驗算。如有道題目:“某油廠用3噸花生榨出1.2噸花生油,平均每噸花生能夠榨出多少噸花生油?”有的學生根據(jù)題意中的“平均”一詞,直接計算3÷1.2=2.5(噸)。從花生與花生油的關系來看,1噸花生不可能榨出2.5噸花生油,顯然是作者的求解方法不符合生產(chǎn)實際。另外,在一些應用題的驗算中,可以采用逆運算方法進行驗算,利用“結果”求“已知”的逆向思維,來對比解題方法是否正確。
四、轉“低效”為高效驗算,提升驗算效率
在進行驗算教學時,教師要選擇驗算方法,還要關注每一個題設是否滿足驗算條件。如37÷4=8……5該題是典型的“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余數(shù)”題,在驗算方法上,教師可以利用“商×除數(shù)+余數(shù)=被除數(shù)”的思路,讓學生通過驗算,發(fā)現(xiàn)結果是對的。不過,從對題設條件來看,該題計算有錯誤,原因是“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我們從“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余數(shù)”的定義中發(fā)現(xiàn)“余數(shù)應該比除數(shù)小”,該題不符合解題規(guī)律。因此,在對該題進行驗算前,學生首先要判定該題的計算方法是否滿足驗算資格。同樣,在選擇驗算方法時,教師也要講究技巧。如在小數(shù)除法中,教師可以通過除數(shù)大于或小于1對商的大小影響,來幫助學生掌握合理的驗算方法。在豎式計算中,教師可以利用逆運算或者交換律避免錯誤率。
總之,在數(shù)學驗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驗算能力的提升,靈活選擇驗算方法。
(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古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