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這篇雜記作于宋元豐二年,有著蘇軾散文的鮮明烙印——信筆揮灑、姿態(tài)橫生。這篇文章文筆似閑散,意脈卻流暢而完整,也正因為散,學生在理解本文時很困難,預習兩遍之后仍摸不著頭腦。如何結合單元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了解蘇文的行文風格,最關鍵的在于找一個好的切入點,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能夠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觸摸文字,把握文字背后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為此,在備課時,我反復思索,尋找突破口,在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言的基礎上設計了三重比較閱讀,以言帶文,意欲借助比較,讓他們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比較,有鑒別有理解有提高,像竹筍一樣去層層剝籜,最后直擊精髓。
記這種體裁出現(xiàn)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從此入手,溫故知新,學生回顧此前學過的記文,《岳陽樓記》《小石譚記》《游褒禪山記》《醉翁亭記》這些學生熟讀成誦的記文均是山水游記,與此《偃竹記》一對比,學生立即感受到本文非山水游記類。再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借助注釋,明白這篇文章的題目緣于一幅文與可在洋州時送給蘇軾的畫,是一篇繪畫題記。
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jīng)歷,總之,不外以鑒賞、考訂為主要內容。而蘇軾這篇文章,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對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guī)寫法,擺脫傳統(tǒng)繪畫題記在內容上的束縛,信筆揮灑,更便于抒發(fā)觸動他心扉的追懷、悼念之情。
此記非比尋常記,第一重比較,學生走近蘇文,觸摸文字之形,初步感知蘇文的信筆揮灑。
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意脈是作者對文與可的追懷、悼念之情,以及二人之間的親厚無間之情,再提要鉤玄,梳理出文章的內容,情感意脈是如何有機地串起畫論、心得、詩文、典故、拒畫、戲笑這些內容的,還得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反復品讀,方才能體會本文的說理和敘事是如何為抒情服務的。
基于此,我設計了三組比較閱讀,讓學生反復閱讀,體會“胸”“得”“失”三字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及其背后傳達的意蘊: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fā)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設計這一重比較意在讓學生深入文本,因聲求氣,比較閱讀,體會同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同義或不同義,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橫向比較,學會思考,認真體會情境,蘇軾為何會睹物思人,廢卷而哭失聲?在這三組對比閱讀中,學生感知到二人之間不僅是親戚,文與可同時還是蘇軾的老師、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蘇軾在文中說胸有成竹的畫論“與可教予如此”,子由只是領會了文與可畫畫的意蘊,明白文與可借畫竹所寄托的深意,而自己不僅領會其意,更學會了他的畫畫方法,即畫畫時當成竹于胸,并且快速地抓住靈感。這樣一來學生在品讀中就感受到了文與可與蘇軾之間的亦師亦友亦兄的親厚情感。
“失”字在兩處情境中均是忍不住的意思,一失笑噴飯滿案,一廢卷痛哭失聲,一現(xiàn)實之景與信中之言驚人巧合,失笑噴飯,彰顯二人情趣相投,親厚無間,開得起玩笑,故寫得詼諧幽默;一情真意切,在文與可去世半年之后的七月七日,曝曬書畫之時,這幅畫使得作者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再也無法控制隱藏在內心的情感,使那一直試圖壓抑的痛一下子噴薄而發(fā),放聲痛哭。一諧一莊,一樂一悲,這些戲笑之言不僅沒有沖淡后文的悲傷,反而增添了痛的分量,樂得醉人,悲得痛心。
因聲求氣,求異或同,使得學生的閱讀慢慢走入深處,沉浸到文字中去,體會了文與可與蘇軾之間亦師亦友亦兄的情感,感受到蘇文的姿態(tài)橫生之魅力,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作者以繪畫題記為名,卻打破了常規(guī),擺脫了傳統(tǒng)繪畫題記的束縛,信筆揮灑抒寫了對表兄文與可的追懷、悼念之情,親密無間之情,而文中所提及的有車過腹痛之語的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又是怎樣的寫法呢?我在導學案上印發(fā)了《祀故太尉橋玄文》的原文與譯文,與本文進行寫法上的比較。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在疏通文言、理解主旨的基礎上再進行比較閱讀,同中求異,同是表示追懷之情、親密無間之情,卻寫法殊異。
這一重比較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地思考,小組合作討論,同中求異,比較之后發(fā)現(xiàn)了如下幾處不同:
曹公的祀文中飽含溢美之詞,對橋玄的的人品給予了高度贊揚,更多地是對橋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士為知己者死的真誠,記下車過腹痛的戲笑之言,在橋公死后,致送祭品,以寄哀情。
而蘇文是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揮筆洋洋灑灑記下了與文與可之間的過往,不按時間順序,也不細加斟酌,以二人共同的愛好畫竹為線,串起了二人之間過往的珍貴記憶,寫畫竹的理論,寫文與可拒畫,寫二人之間的戲笑之間,重要突出二人之間亦師亦友亦兄的情感,更意在突顯文與可在畫畫上的突出貢獻和杰出成就,胸有成竹,神似重于形似,在為官上的清貧廉潔,為人上的狂放隨意。為兄的情感放在其次,重在讓讀者知道文與可在為畫為文為人上的非同一般。文章看似信筆揮灑,其實全都緊緊扣住了畫竹二字,全都體現(xiàn)了二人之間志同道合的友情,前面的說理,中間的敘事為后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使后面的情感的勃發(fā)顯得水到渠成,而這種情至筆隨也似蘇軾在畫竹時抓住了靈感,振筆直遂,如行云流水,疏然幾筆,躍于紙上,看似隨意,其實章法嚴密——散而不亂、氣脈中貫。
三重比較,層層深入,由表及里,從文體到文字到寫法,學生對文章的認知慢慢走向深處。在其中他們也體會了思維的樂趣,收獲了有效閱讀之法。閱讀教學,如果能有效運用比較法,教師堅持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閱讀,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收獲,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能向多層次、多側面縱深發(fā)展,他們思考問題角度就會變寬,也能提出富有個性色彩的新穎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靈活而具創(chuàng)造性,開闊而具深刻性,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會得以全面提高,而這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教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