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千
(浦江縣檀溪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 浦江)
“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永遠的追求,“課堂”是體現(xiàn)是否高效的關鍵場所。下面就以“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為例,談談我校是如何利用課例開展校本教研的。
在我們學校每周都會安排老師聚在一起聊一聊自己在教學中碰到的難題。我們發(fā)現(xiàn)低段的“解決問題”都以情景的方式出現(xiàn),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雖然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但我們也要看到,學生對于“解決問題”的學習也產生了一些新困惑:(1)在低段的解決問題教材中,問題情境大部分以圖畫形式呈現(xiàn)。學生必須先看懂圖,正確收集圖中的信息。由于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不能有效組合數學信息與問題,學習困惑比較大。(2)低年級學生往往抓住題目中個別詞語來解題。如見到“一共”就用加法,“還?!本陀脺p法。用個別關鍵詞代替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削弱了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于是我們希望借助“低段圖意描述、信息解讀、提出問題”的四個研修主題通過借助校本教研這個平臺,以“課例”為載體,走進“課堂”做研究。
在活研究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采用集體合作為主的“學習思辨—集體備課—實踐觀摩—研討更進”的螺旋上升的新模式。
第一階段:學習思辨階段
主題的確立后我們做了以下準備:(1)在“輕負高質”總的研修背景之下,教研組長結合低段的教學實際,初步確定本學期研修主題。(2)各組員搜集相關的資料。(3)安排一個時間集中學習討論交流。
第二階段:實踐探索階段
集體備課是實踐探索階段重要內容。
下面談談我們進行的集體備課:提前一周負責人通知各位老師集體備課的內容,根據要求各成員分散寫創(chuàng)新教案,集體備課。確定集體備課的具體步驟:(1)熟悉課程標準;(2)深入鉆研教材;(3)充分了解學生;(4)科學制定目標;(5)合理選擇教法;(6)精心設計作業(yè)。為了讓每個備課組都有深入的交流,負責人提前給各個備課組布置了備課側重點。
第三階段:再思辨階段
指定老師根據集體備課的教案上課,其他成員聽課。
1.上課老師在教研組內上課之前都會試教。開展多輪“試教”,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每一次試教后都會提出相關的建議,再次修改試教。下面摘錄一些“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相關內容:根據第二階段討論內容,上課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修改教學導學案形成第一稿。
第一次試教備課組內成員的意見:
數量關系的處理意見:在學習展開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題圖時,當學生列出算式,教師提問“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用除法計算?”教師指名講理由時,發(fā)現(xiàn)幾個孩子就是把情境中的信息讀一遍:有22個人,限乘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所以用除法計算。教師把理由說了一遍,這里能否讓孩子們也來說一說。接著教師就提問“為什么5后面的單位是組,而2后面的單位是人”,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又感覺有點突兀,能不能在前面再設置一個問題:算式中的22、4、5、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2.在評課時要求教師緊扣本學期的研修主題,善于把公開課教學與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性研究,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提高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水平,讓每個教師都有機會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做第一,鼓勵每個教師都能抓住機會獲得成功。
3.負責人將活動記錄表上傳至學校研修網,各教師撰寫評課稿(要求500字左右)跟帖,上課老師撰寫教學反思跟帖。
第四階段:再探索階段
上課教師根據各位教師的評課意見再次反思自己的課堂,再次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出相應的改動。
下面摘錄“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的課后反思:
上課教師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在學習導入環(huán)節(jié)復習了口算、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jié)課解決問題的基礎。在這里既是有效的復習舊知,為探究新知做準備,同時也有效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行口算復習后,就呈現(xiàn)情景圖,在這里先讓學生猜一猜,限乘4人,可能會剩下哪些人?為什么不可以等于4或者是比4人多?有沒有可能是0人?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理解余數的含義,為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做準備,同時也可以很好地分散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學生看圖提問的基礎上,出示如下文字表述題:有30元錢,每條船每小時租金9元,租一條船最多可以幾小時?獨立練習后,老師抄錄學生的作業(yè)在黑板上,等集體反饋評議時,要求交流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在這里交流的過程中,對于除法的含義的滲透不夠加強。
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這樣緊扣一個研修主題,以課例為載體,分四個階段,進行有研究、實踐、反思、調整、改進等一系列行為的跟進的研修模式使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又進了一步,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我們相信有學校的支持和指導,有老師們的共同努力,我們低段數學組的“課堂”研究會越來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