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玲
摘要:高職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yè)相關的業(yè)務能力。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必不可少,它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而教學模式是關系教育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以跨學科教學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為指導,結合高職英語教學實際,在確定學前教育專業(yè)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移動學習的語言能力教學目標與幼兒教育教學目標相融合等一系列實踐性較強的英語教學模式,旨在提高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增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 學前教育; 崗位任職能力; 教學目標; 教學模式
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強調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高職英語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為目標,側重職場環(huán)境下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yè)相關的業(yè)務能力”。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隨著英語學習低齡化趨勢的出現(xiàn)和學前教育尤其是農村學前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具備幼兒英語教學能力已經成為其未來崗位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念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1]-[4]然而,目前的研究多側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實施基礎英語和職業(yè)英語結合的一些宏觀措施,缺乏對教學模式的具體探討。文章將基于幼兒英語教師的崗位任職能力,并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探討語言能力教學目標與幼兒教育教學目標相融合、語言教學內容和幼兒英語教育教學內容相融合、語言課堂教學活動和幼兒教學活動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促進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基于崗位任職能力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英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選擇等起著導向作用。崗位與能力相互對應,高職教育應遵循能力為本和學以致用的原則,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任職崗位為幼兒教師。袁玲、李壽寧、易小莉[5]利用職業(yè)分析法從基本素質、通用能力、英語語言能力、幼兒英語教學能力、幼兒雙語教學能力、為外教配課能力、組織活動能力、一般幼兒教育教學能力、幼兒保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十個方面對學前英語師資的崗位技能進行詳盡的說明,并把技能按照剛進入本專業(yè)培訓學習的人應首先掌握的能力開始,逐個進行排序,為學前教育專業(yè)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了參考。
教學目標的制定,除了具備充分的理論依據外,還必須考慮目標是否適合學生和可行性。[6] 這意味著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到哪里去”,還要重視“從哪里開始”,即學生自身和學習的環(huán)境。隨著生源危機的出現(xiàn),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下降,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隨之大幅度下滑。同時,作為公共課,由于高職英語課時的有限性,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要像雙語幼師或者學前英語專業(yè)學生一樣達到廣而深的目標是不現(xiàn)實的。為此,將能獨立承擔幼兒教學工作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高職英語的基本教學目標,具體要求如下:
(一)英語語言能力
能使用正確語音語調進行口語表達、兒歌朗誦、講幼兒故事;能用英語寫教案、組織教學;正確處理中西文化差異;讀懂簡單的英文兒童文學。
(二)幼兒英語教學能力
正確運用各種幼兒英語教學法,通過游戲、兒歌、歌曲、表演、故事和簡筆畫等手段進行英語教學;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能創(chuàng)設英語和幼兒園生活相融合的校園學習環(huán)境、指導父母創(chuàng)設家庭英語環(huán)境;能對幼兒進行英語文化滲透。
(三)組織活動能力
能編排童話劇、歌曲等英語節(jié)目。
(四)教研能力
能進行幼兒英語教學研討,撰寫教學心得,搜集、加工整理教學、科研資料,設計心得教學方法,觀察、記錄兒童英語學習行為,撰寫幼兒英語教學論文。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英語新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
為了實現(xiàn)以上課堂教學目標,新構建的教學模式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2)能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足夠的實踐機會;(3)能提供合適的語言輸入;(4)能為學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臺。教育教學領域出現(xiàn)的跨學科教學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啟示。
(一)跨學科教學理論
1989年,美國學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學科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跨學科教學理論:教學將跨越學科界限,把課程的各個方面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義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在廣闊的領域中學習。這種教學方法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的分課式或者簡單的“加法式綜合”或“拼盤式綜合”,強調知識體系的輻射和遷移,是一種高級的教學形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從多學科角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幼兒英語教育是跨學科的,涉及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藝術等多個學科。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英語基礎薄弱,課時安排少,將職業(yè)英語的教學推遲到學生達到《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后是不現(xiàn)實的,也忽略了學生復雜的學習需求。同時,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多表現(xiàn)為工具性動機,將語言學習和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為此,采取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將英語語言學習和他們未來的職業(yè)教育教學技能相融合是一種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和促進其職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辦法。
(二)語言學習理論
Kashen 認為語言習得實現(xiàn)的最佳條件是廣泛接觸可理解的第二語言。[7]? 廣泛接觸語言材料可以增加學生接受和積累的信息量,促使學生不斷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消化,從而進行新知識的建構。這樣,學生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在反復循環(huán)過程中得到提高與延伸。Elley 還指出,廣泛接觸語言材料的學生除了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外,他們還會擁有更多的學科內容和學習動機。[8]
傳統(tǒng)通用英語培養(yǎng)的語言技能不足以滿足學生的職業(yè)能力需求,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則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然,它要通過語言去學習某個特定的專業(yè)課程,對高職院校崗位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一個合格的幼兒英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教育教學能力。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英語課程中,利用幼兒英語教學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英語知識,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三、教學模式的設計
張后塵[9]認為,跨學科不是多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融合。目前,多數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高職英語仍然采用傳統(tǒng)通用英語的教學模式,忽略幼兒英語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或者在通用英語結束后,加入學前英語教學法課程。前者不可能實現(xiàn)職業(yè)英語的要求,后者也只是抓住了“英語”和“教學技能”的兩張皮,缺乏兩者的相互結合和融會貫通。基于以上理論,以語言學習為載體,構建以移動學習為基礎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幼兒英語教育教學能力培養(yǎng)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語言能力目標和教育教學技能目標相融合;語言學習內容和教育教學內容相融合;語言課堂教學活動和幼兒教學活動相融合。
(一)語言能力教學目標與幼兒教育教學目標相融合
《教學要求》鑒于不同專業(yè)未來就業(yè)方向對英語需求的不同,將教學要求分為“較高”“一般”和“基礎”三個層次,同時提出,“各??筛鶕I(yè)特點,以學生的職業(yè)需求和發(fā)展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選擇,充分體現(xiàn)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由于幼兒英語教育的特殊性,語言技能教學目標不能簡單選用這三個層次的任何一種,而是需要結合未來的教學崗位需求,提出可行性的要求。通過融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的一級、二級教學要求和《基本要求》,總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語音方面,掌握音標、重音、音調、連讀、節(jié)奏、停頓和簡單的讀音規(guī)則;詞匯方面,累計掌握常用的共核詞匯2000個和與幼兒生活相關的詞匯;語法方面掌握簡單句的基本形式和句子類型、詞類、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動詞等簡單語法;句子方面,掌握簡單的日常用語、教師課堂用語和幼兒園生活用語;文化方面,了解英語國家簡單的問候、稱謂、告別、贊揚、祝福、重要的節(jié)假日、重要標志物、首都、國旗、娛樂、體育活動等基本常識。
能力目標:能熟練地運用日常用語進行交流,能用英語課堂用語組織英語教學,能用英語寫教案、組織教學,能演唱一定數量的英文歌曲和歌謠,能對幼兒進行英語文化滲透。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素質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幼兒英語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增進學生對中外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從事教育事業(yè)奠定基礎。
(二)語言教學內容和幼兒英語教育教學內容相融合
語言教學內容和幼兒英語教育教學內容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化及教學主題方面均具有共核性,在廣度和深度上具有差異性,這些為語言教學內容和幼兒教育教學內容的融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新教學模式的語言教學主題(topic)依然采用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學的主題,但具體內容的選擇要與幼兒英語相結合。
首先要加強語音教學的學習。一方面,語音語調是衡量合格英語教師的標準之一。幼兒正處于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和關鍵期,模仿力強,教師純正的語音語調能為幼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則會誤導學生以后的學習。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多數來自于農村或小城鎮(zhèn),他們的教師本身缺乏良好的語音素質,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音在中學教學中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糾正非常困難。因此,語音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課程中。
其次是幼兒園生活用語和課堂教學用語。幼兒教學或者活動中所需要的語言雖然簡單,但學生并不熟悉。因此,聽說訓練部分可以采用幼兒園情景下的對話訓練或歌謠,閱讀部分采用幼兒故事或者有關幼兒語言教學的內容。這些內容在為學生未來的職業(yè)奠定基礎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在上課中有意地讓學生注意自己的課堂教學組織語言,并加以總結,讓學生學習,并作為語言測試的一部分內容。
最后是語法教學內容的選擇。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習語法的目的主要服務于簡單句型的英語教學、教案的編寫和課堂用語的正確使用。因此,語法教學的內容不宜過度深入、細化,把重點放在簡單句的基本形式、詞類、時態(tài)、語態(tài)等簡單語法方面,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語法意識、促使學生能利用這些語法說出、寫出合乎語法的句子。在實踐中,可以加強課堂用語和教案編寫的常用語的漢英翻譯練習,為學生用英語組織教學和編寫教案奠定語言基礎。
(三)語言課堂教學活動和幼兒教學活動相融合
幼兒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理論知識,更需要大量的教學體驗和實踐。高職英語課堂本身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就可以成為學生的示范和實踐場所。高職學生具有活潑愛動的特點,幼兒教學法中的游戲、歌曲、表演、簡筆畫等教學方法同樣適用于高職英語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借助猜謎、模仿動作、猜圖等游戲形式安排學生搶答或者小組競賽進行詞匯教學,可以借助簡筆畫、表演等形式學習故事類文章,利用歌曲進行簡單句型的學習。此外,在教師示范后,教師可以在某些單元中找出類似幼兒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演示,或者利用課下制作視頻上傳,這些活動的實施在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學習環(huán)境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幼兒教學技能。
(四)以移動學習為基礎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由愛爾蘭學者德蒙德·基更提出來的,“能夠借助移動設備的幫助,實現(xiàn)跨越任何時間和空間的學習,它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能夠有效地呈現(xiàn)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10]。與傳統(tǒng)學習模式相比,移動學習可以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便于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個性化學習。隨著移動設備尤其是手機在大學校園的普及和移動終端設備的發(fā)展,移動學習已經成為傳統(tǒng)教育教學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方式。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yè)尚缺乏語言教學與教育教學技能培養(yǎng)相融合的教材,新模式的實施需要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的重新設定。在移動學習支持下,教師可以通過移動平臺給學生發(fā)布課程信息,如教學計劃、教案、教學要求等,提供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進行信息加工和知識構建;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平臺分享相關資源,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優(yōu)勢和興趣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還可以把移動學習平臺作為學習成果展示的舞臺,并通過平臺對學生給予指導。移動學習為新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可行性。
提升學生在職場背景下的英語應用能力符合職業(yè)教育順應社會發(fā)展、面向社會需要這一需求。基于崗位任職能力構建的高職英語新課堂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學生英語學習和幼兒教育教學技能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實現(xiàn)和未來崗位的有效對接,不僅符合語言習得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也拓展了畢業(yè)生未來的就業(yè)途徑,同時也可以進一步促進該專業(yè)教師素質的提高、課程體系的完善和教材建設,推動高職英語教學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值得在教學中進行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魏文錚.基于學前教育崗位的幼專英語課程改革[J]. 教育探索,2013,(4):139-141.
[2] 岑靜.學前教育專業(yè)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職業(yè)導向初探[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3):11-13.
[3] 湯丹.學前英語師資培養(yǎng)的特殊性[J].學前教育研究,2008,(7):20-21.
[4] 劉存剛,孫占美.高職學前英語教育專業(yè)課程模式研究與實踐[J].職業(yè)時空,2007,(14):40-41.
[5] 袁玲,李壽寧,易小莉.學前英語師資必備的基本技能 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8,(21):27-28.
[6] Furey, P.Consider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guage syllabuses in Read, J.(ed.) Trends in Syllabuses Design.(ed.)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Anthology Series 13, 1984.
[7] KRASHF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mon Press,1982: 21.
[8] ELLEY W. Acquiring literacy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effect of book-based programs [J].Language Learning,1991,41:375-411.
[9] 張后塵.語言學研究與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J].中國外語,2008,(1):23-26.
[10]李玉斌,張爽.移動學習的內涵、方式及其對遠程教育的意義研究[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1):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