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艷 馬良
摘 要: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為基礎,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新課程改革進行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陶行知思想對體育教學的一些改變: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改變了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二是陶行知教育理論改變了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三是陶行知教育理論也改變了體育教學評價,四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改變了體育課堂中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體育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2-075-1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思想,我們應把陶行知思想與當前教育改革結合起來,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規(guī)律,以便更好地為教育發(fā)展服務。“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華,生活是兒童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的來源和土壤,抓住了生活這一個切入點,我們的日常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論十分明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我們的體育培養(yǎng)首先要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改變了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
陶行知先生所強調(diào)的“課程要有系統(tǒng),但也要有彈性,要在課程上爭取時間的解放。不謀而合。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認為:“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需思考,因此,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普遍缺乏課程意識,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而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
二、陶行知教育理論改變了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認知和情感變化的規(guī)律,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因此要精心設計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情境,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改變了過去體育課堂上老師講解示范,學生跟著模仿練習的教學方式。
1.新穎的教學情境
體育活動內(nèi)容通過教師生動有趣的講解和氣氛渲染,很容易將學生帶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創(chuàng)設新穎的教學氛圍,使整堂課充滿新意,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不同的教學分組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與學生共創(chuàng)造,教師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教師,學生教師合作,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師生雙方共同向創(chuàng)造生活邁進”。在體育《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積極提倡合作學習。在教學中從改變教學的分組形式入手,通過學習小組形式的重新組合,讓學生通過合作共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興趣。結合因材施教和從實際出發(fā)的教學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實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3.多樣的教學方法
針對教學的需要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集體教學、分段教學、循環(huán)教學、提示教學等,在教學中還可以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值得推出的探究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己想出解決辦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運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使他們獲得探索成功的喜悅感和滿足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和獨立性。
三、陶行知教育理論也改變了體育教學評價
陶行知體育思想中所蘊含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觀告訴我們,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學體育教學目標要由傳授運動技能向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方向轉換,以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陶行知倡導運動健身,強調(diào)教學做合一??茖W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應該把評價貫穿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單一評價、終身評價,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師生的共同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從結果和過程兩個方面予以確定。
1.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體育評價體系
作為當代小學體育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觀念,實現(xiàn)角色轉變,做學生的學習伙伴,共同探討交流,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民主化,學會合作,學會共處。
2.科學、合理、全面地作出評價
分數(shù)是學生評價體系的敏感核心,也是當前我們體育教學評價體制的“軟肋”。以分數(shù)作為量化的評價標準未必不好,但問題關鍵在于:以體能和運動技能為內(nèi)容的測試和打分反映了哪些素質(zhì)?眾所周知,先天素質(zhì)和遺傳因素對運動能力影響很大。有的學生稍下功夫或者不用練就能得到高分,而有的學生即使再努力也達不到及格。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體質(zhì)與技能提高的幅度,而且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等。
四、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改變了師生關系
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于于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币虼耍覀兊拿恳晃唤處煻紤撟哌M學生的心靈,讓體育課堂都能夠追求一份詩意;讓我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體育的快樂。讓我們高舉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精神旗幟,秉持“熱愛,奉獻,實踐”精神,與新課改同行,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佩華,王家林.試論體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1,14(2).
[2] 李國華.談體育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赤峰學院學報, 2004(05).
[3]朱強.體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研論壇,2004(09).
[4]劉建華.大眾體育的理性回歸——體育生活化[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4(10).
[5]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