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愛春
摘 要:讓學生會提問、會傾聽、會表達,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怎樣讓教學“常規(guī)”落到實處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提問、傾聽、表達的興趣至關重要。如此,方使語文的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傾聽;表達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在不斷實踐新的課改理念過程中發(fā)展著。怎樣進行語文教學會更有效,我一直在思考著、實踐著、探索著。我覺得一線語文老師要營造一些良好的氛圍來感染學生、熏陶學生,讓他們會提問、會傾聽、會表達。如何讓學生在常規(guī)的行為指導下進行有效學習,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從“常規(guī)”要求出發(fā),建立起一條適合小學生學習的途徑,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水平。我試用“會提問—會傾聽—會表達”的三結合實踐來探索實現(xiàn)常規(guī)教學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一、常規(guī)——讓學生會提問
小學語文教學常規(guī)中提到:“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提問富有啟發(fā)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意識和傾聽能力。”語文老師也重視問題教學??鬃雍茉缇吞岢隽恕懊渴聠枴钡闹鲝垼瑥娬{了問題在思維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語文課堂上,我也時常讓學生提問,但卻沒有很好地開發(fā)、利用學生提問這項資源,使學生的提問走向了形式化和表面化。
1.誘發(fā)提問
疑難問題的出現(xiàn)是學生思維最緊張的探疑解難的高潮,亦是課堂教學中的最佳時機。比如《花鐘》這一課,我注意誘發(fā)課本中的一句話,在搶答花兒開放的時間的時候,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就說:“午時花在中午十二點左右開花”。這個時候又一個學生說:這里的“左右”兩個字能夠省略,使文章更簡潔。這個時候很多學生低下頭,若有所思。雖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上來,但經過老師的指點,孩子們還是說:“不能省略。”在這一誘發(fā)提問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更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教師要根據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一些以簡馭繁的難題,突破疑難有利于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揮。
2.連續(xù)提問
情境是答問的重要心理基礎,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課堂問答情境。如,《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連續(xù)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好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xiàn)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更加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梢砸詧D示展現(xiàn)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演示再現(xiàn)情境,以生活顯示情境等。適時以提問激發(fā),以此撥動學生的情弦,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直奔教學目標。
3.更新提問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提問的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學生更新了課本中不足的問題:除了商人所說的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可以找到駱駝,你還有什么方法?通過對多種更新答案的討論,啟發(fā)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觀察思考問題。在課堂上多問幾個“你是怎么想的?”“還可以怎樣想?”讓多種信息互相交流,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尋找答案。更新提問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更新提問方式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和條件,但是對某一篇課文的閱讀理解,一些教師往往總在努力尋求統(tǒng)一的或者唯一的認識,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淡化了思維的多向發(fā)展過程,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不斷更新方式。
可以說,讓學生學會提問的模式,我們常常在語文教學常規(guī)中用到。教師僅僅視提問為手段,沒有將提問作為一個平臺,一個可以讓學生思維舞蹈的平臺。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整理他們的問題,因為整理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重點、難點進行梳理的過程。這對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良好思考習慣進行有效語文教學尤為重要。
二、常規(guī)——讓學生會傾聽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他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習慣作為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關系到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這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養(yǎng)成良好傾聽的習慣,是學生認真上好一堂課的必備條件之一,它體現(xiàn)了對人起碼的尊重。就學習而言,聽應該算是一條捷徑。一位教授曾經說過:聽,是語文學習的精髓。怎樣引導孩子們學會傾聽呢?
1.語言渲染,讓學生學會傾聽
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教師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讀”或“說”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聽”的學生。為此,教師可以走到“聽眾”中間和孩子們一起聽。如,我在教學一開始或者間歇,經常根據教學內容引用名人名言或簡單的成語,隨內容說出來。然后問學生,誰聽清了我說的是什么,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獎勵:“你聽得真仔細!”“你的記憶力真好!”并且讓全班同學一起表揚:“棒,棒,你真棒!你是我們的好榜樣!”低年級的孩子聽了都眉飛色舞,這樣久而久之,學生都養(yǎng)成了認真聽課的好習慣。時刻關注學生聽的情況,并對聽得認真的孩子及時表揚,聽得不認真的及時提醒。小學生的仿效意識強,往往受表揚的是一個,受益的是一大片。
2.聽寫訓練,讓學生學會傾聽
開展簡單有趣的聽記活動,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語文的常規(guī)習慣,如,在教學拼音聲母“m、f”時,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然后讓學生模仿圖上的小孩蒙上眼睛,說出摸到的物體是什么形狀,有的學生還編成故事,這樣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它們讀和寫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教學內容設計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和富于童心童趣的故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煥發(fā)敏銳的思維,激發(fā)起“看、聽、學”的欲望。又如,我讓學生聽寫詞語,前幾次每次讀1個詞語,后幾次連續(xù)讀2個、3個詞語,先易后難。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能使學生養(yǎng)成專注的傾聽習慣。
3.活動開展,讓學生學會傾聽
教師在開展每次學習活動前,首先要告訴學生本次活動的目的和要求。這樣學生帶著任務去聽,目標明確,就容易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聽,效果就好。如,我在上《自選商場》一課中,當一個小朋友上臺展示自己收集商標的成果時,有個別學生沒有注意傾聽。我把這個小朋友的成果板書了一部分后,就問學生:“這個小朋友收集了哪些商標?”沒有注意聽講的孩子和一部分不會整理同伴發(fā)言的孩子就說:“有6個商標?!蔽覜]有評判,而是把眼睛望向了同學們。這時,有一些小手高高舉起,他們告訴大家:“還有其他的,老師沒寫?!钡拇_有我沒寫的。我給這些同學各加了一顆五角星,并告訴大家:“這就是會傾聽?!倍噙M行用耳聽、用嘴說的復述練習,選擇一些有趣的活動給學生看與聽,有了專注的聽,才會有準確的說。活動后請他們來復述,達到有效教學。
三、常規(guī)——讓學生會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學常規(guī)中,讓學生學會表達是學語文的終極目標,表達自己所思所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表達也是語文課應該注意的。由于小學生知識面較窄,又不能廣泛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在口語表達訓練時,他們往往無話可說。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口語表達的內容材料,挖掘口語表達的源泉。
1.借助課文內容學會表達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教材的題目、內在結構、課后問答等都是對小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的好材料。例如,在教學《幸福是什么》一文后,讓學生圍繞“你在家感受到幸福是什么”“你在學校感受到幸福是什么”等為題展開想象,進行口語表達訓練。
2.運用電教手段入境表達
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時,用錄像或投影將相關的世界名城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經過認真細致的觀察入境動情,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是提高兒童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最佳手段。如,教學《趙州橋》第三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這段主要寫趙州橋的美觀,提問:趙州橋美在哪里呢?我依次打出“兩條飛龍,前爪互相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雙龍戲珠”“兩條相互纏繞的龍”三張投影片,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讓幾位學生來到投影前指著圖解釋。全班同學對照畫面很快理解了這幾個詞語。然后,我橫向勻速抽動這三張投影片,讓學生感受到了“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使他們將抽象的語言內化為形象的內心圖像。至此全體同學不但深切感受到趙州橋美觀的特點,而且還會體會到作者的用詞是多么準確。學生對文中語言的理解已不再是表層的理解,這時再讓他們對照畫面復述課文。復述中,他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美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取得了極佳的效果。由此可見,巧妙運用電教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兒童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3.根據互動補白發(fā)揮表達
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時,用課文中的補白將相關的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經過認真細致的觀察入境動情,巧妙地運用補白手段是提高兒童對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最佳手段。例如,在語文教學中補白在學生的演示中,這樣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可變簡單的“獨角戲”為多角色全員參與,重組運用文本語言。
師:假如你是“船夫”的身份,你應該做什么呢?
生:“哎!南來北往的游客呀!請上我這正宗的‘歡樂號威尼斯小艇吧!看!彎彎的船體像新月,軟軟的皮墊像沙發(fā),窗明幾凈把景賞,靈活舒適歡樂送!”
生:“我的駕技特別好,操縱自如水蛇游,窄窄胡同穩(wěn)穿過,多多轉彎急馳行,手不忙來腳不亂,安全運行情趣濃耶!快上我的小艇呀!客滿為患要提防哪!”
師:假如你是“乘客”,你會說什么呢?
生:“威尼斯的小艇特別美(巧、舒服)!”
生:“威尼斯的小艇功用特別多!……”
如此活化表達的角色,化單向講解于指導學生演說實踐的互動補白活動之中?;顒又校瑢W生走進文本,自覺不自覺地成了船夫和乘客,且個個熱情高漲,思維活躍,不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樣不僅可內化課文內容為學生的個性化語言,突出了文本主旨,達成了有效的教學目標,還在模擬情境中富有情趣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獲得了閱讀、口語雙贏的效果。這樣日積月累,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平時的課就注重語文教學常規(guī)的灌輸與執(zhí)行,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會提問、會傾聽、會表達,這樣就能踏踏實實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會提問能讓學生深入思考,會傾聽能讓學生取長補短,會表達會讓學生融入群體,享受快樂。做到這幾點,相信我們的學生會更有智慧,更有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家驥.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吳新武.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導論[M].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3]陳向明.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