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摘要】馮至與梁宗岱同受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影響,基于所接受的西方詩學差異,其所表現(xiàn)的詩學分歧也是很明顯的,在詩歌應該表現(xiàn)什么上,在詩歌語言探索以及詩歌形式探索中存在詩學分歧。
【關鍵詞】新詩 現(xiàn)代化 馮至 梁宗岱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14C0839)。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42-01
在中國新詩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馮至和梁宗岱的角色有著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式重要作用。梁宗岱在中西詩學比較中,形成了其獨有的“純詩理論”,在姜白石式“燕雁無心”中帶領我們進入詩學世界;馮至的詩學理論多在藝術實踐中呈現(xiàn),重在對生命思考的拓展,對中西自然觀的提升以及對現(xiàn)代性的不懈探索。當然,在理論探究中,他們在一定層面上也存在詩學分歧。
一、在詩歌應該表現(xiàn)什么上有詩學分歧
梁宗岱認為詩歌是自我最高的表現(xiàn),他在自己的文集中,用白朗寧夫人的十四行詩以及魏爾侖的《智慧集》等來闡述這種觀點。他認為中國詩人應該注重藝術修養(yǎng),應該“熱熱烈烈地生活,到民間去,到自然去,到愛人底懷里去,到你自己底靈魂里去”。他認為文字要表現(xiàn)詩人的內(nèi)心生活,表現(xiàn)特殊的感覺,表現(xiàn)特殊的觀察。他新詩中的才氣橫溢,詩論中的真知灼見以及外語文學翻譯,都帶有梁宗岱獨特的個人印記。從馮至《十四行集》和《山水》的基本主題,我們發(fā)現(xiàn)其詩歌表現(xiàn)體位與梁宗岱存在不同,馮至在詩學中對生命、對生存的思考和追問是在文化觀念上探尋中國變動的目標和方向。
二、在詩歌語言探索中有詩學分歧
梁宗岱指出“我們要追尋不常有的字,和不可思議的偶合;我們要在無力里掙扎嘗試著音與義底配合,要在光天化日中創(chuàng)造一個使做夢的人精力俱疲的夢魘?!鄙钍芊▏笳髦髁x影響的梁宗岱追求詞的相互共鳴,追尋聲光色香俱現(xiàn)的詩歌世界。我們可以看出,梁宗岱所信奉的象征主義是通過小我的靈性去完善詩藝。馮至按照歌德“從特殊到一般”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規(guī)律顯然有別于里爾克的“詩是經(jīng)驗”,因為它更深層次的探討了詩的本質(zhì),這種創(chuàng)作規(guī)律著重于觀察自然,著重于思考現(xiàn)實。有著強烈哲理美追求的《十四行集》就是這種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呈現(xiàn),馮至詩歌感悟個體生命的存在,表達人世間和自然界萬物相連、息息相通的哲理;詩歌本身所追求的是力圖挽救中國、改造社會的大眾化效果。
梁宗岱指出“詩人的妙技,便在于運用幾個音義本不相聯(lián)署的字造成一句富于暗示的音義湊泊的詩?!边@和馬拉美對詩歌語言本質(zhì)的揭示、對詩歌暗示性的美學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馮至卻認為:“詩要有真情實感”,突出一個“情”字和一個“真”字,“講真話,保持童心,面向廣闊的時空”,在他看來,詩歌應該反映時代,“詩不是文字游戲。詩應該是一個時代的心靈記錄和歷史見證。”馮至曾經(jīng)引用過法國紀德的一句話回答過記者,他說:“詩人講真話既是美學上的也是倫理上”的。
三、在詩歌形式探索中有詩學分歧
梁宗岱指出:“形式是一切藝術的生命,所以詩,最高的藝術,更不能離掉形式而有偉大的存在。”在詩歌格律上,他偏重于對法語音律的借鑒,他認為格律是為創(chuàng)作設立某種條件,是磨練身手,其結果是使作者創(chuàng)作之后感到更堅強、更自信和更自立。他指出,“我想,鐐銬也是一樁好事(其實行文底規(guī)律與語法又何嘗不是鐐銬,尤其是你自己情愿帶上,只要你能在鐐銬內(nèi)自由活動?!绷鹤卺酚苗備D束縛跳舞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探討了自己對于詩歌格律的認識。
與梁宗岱一樣,馮至也很看重新詩的格律,但他認為“《民間詩律》和那些人為的詩律相反,其中的律例都是從富有生命力的民間詩歌里歸納出來的……它沒有拘忌,反而發(fā)揚真美;它不束縛,反而啟發(fā)思路,它擴大讀者的視野,人們得到的是活的詩律知識?!被谶@樣的觀點,他偏向于向中西民間詩律學習,偏重于對德語音律的營養(yǎng)。馮至考慮的最多的是語調(diào)的自然,他既“不同意詩的過分散文化,也不喜歡過于嚴格的格律詩”,這種全新的審美取向,讓我們讀到了與意大利的十四行迥然不同的充滿清新氣息的《十四行集》。不過,在詩歌的形式和技巧方面,馮至談的多的是推敲的必要和語言的吸收,很少談表現(xiàn)形式和技巧的繼承。
在德國期間,梁宗岱曾經(jīng)評點過馮至的作品,從那時起,私交甚厚,但在新詩格律理論,在詩歌功利性以及象征主義借鑒上,梁宗岱與馮至態(tài)度有所不同,有詩學分歧,但這毫不遮掩他們在新詩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綻放的璀璨光芒,對中國新詩來說,馮至和梁宗岱的出現(xiàn)具有美學革命的意義,在看到他們詩學分歧的同時,如果我們把兩人的詩學理論結合起來,就能全方位領略中國新詩美學的那般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梁宗岱:《論詩》,《梁宗岱文集》第2卷,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2]梁宗岱:《保羅·梵樂希先生》,李振聲:《梁宗岱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