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較為落后,導致音樂教學水平也相應的較為落后。為了促進農(nóng)村小學音樂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文對樂器教學在農(nóng)村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進行了粗淺的分析。本文就一些常見的小樂器,如葫蘆絲、豎笛和尤克里里,以及身體樂器在農(nóng)村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作出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樂器;音樂教學;小學
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較為落后,導致音樂教學形式也相應的較為落后。為了促進農(nóng)村小學音樂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文對樂器教學在農(nóng)村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進行了粗淺的分析。
一、 葫蘆絲的演奏技巧
葫蘆絲為我國獨特的民族樂器,起源于云南民族音樂,經(jīng)過多年的藝術沉淀,登上了音樂藝術的殿堂,深得國內外音樂愛好者喜愛。葫蘆絲的優(yōu)點包括:價格低廉、攜帶方便、演奏技巧相對簡單,適合作為農(nóng)村地區(qū)音樂課的演奏樂器。它既適合獨奏,也適合與其他樂器合奏。
下面簡單闡述葫蘆絲的演奏技巧。首先,葫蘆絲的演奏姿勢一般分為站姿和坐姿兩種。我們一般要求學生用坐姿演奏,要求演奏者挺胸抬頭,眼睛直看前方,兩肩自然放松,腳自然落地。其次是演奏時氣息的運用。在吹奏類樂器中,氣息的正確運用相當重要。特別是初學者對氣息的控制以及吹奏力度的掌握,在學習葫蘆絲的過程中至關重要。葫蘆絲的氣息控制有一定的技巧性:吹奏高音部分的時候,氣息要相對弱一些,而低音部分要強一些。
葫蘆絲特有的演奏技巧包含單吐、顫音、打音、滑音、疊音等,以及難度較高的雙吐和三吐等。在學習過程中,堅持從易到難的原則,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進行練習,以達到扎實掌握演奏技巧的目的。
二、 豎笛的演奏特點和教學內容
豎笛亦可稱為牧童笛和直吹笛,吹奏起來比較容易,大多數(shù)人可以較快學會。豎笛教學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已經(jīng)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了,學生們對于豎笛的學習也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教師們在教學時也更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豎笛較其他樂器而言,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其一,它所能及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圍比較寬,音高又是豎著排列下來的,更換音調時比較便捷,并且可以同時使得學生鍛煉了手指的靈活度和小腦的反應速度。其二,豎笛是樂器中比較容易上手的,小學生在學習時很少會因為過難而失去興趣,這可以促使小學生培養(yǎng)音樂興趣。
在教學內容上,選擇的樂曲要符合小學生喜愛的風格,同時要有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比如《賣報歌》《閃爍的小星》等等,這些樂曲的旋律都比較簡單易學,學生也都非常耳熟,低年級學生或者是初學者學習此類樂曲較為合適。在教學時要能夠逐漸增加歌曲的難度,循序漸進,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帶來的樂趣。
三、 尤克里里與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尤克里里因為其高度便攜和相對低廉的價格,非常適合進入農(nóng)村小學音樂課堂。民間有一說法,這是一個適合大人及兒童,并且好聽可愛,又能激發(fā)節(jié)奏潛能的樂器。只要它在手中,沒有你不會彈的歌。
尤克里里可培養(yǎng)多種音樂素養(yǎng)。首先,學習尤克里里可以提高讀譜能力,同時它也適合包括和聲在內的多種的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聲學的學習在課程標準中沒有涉及,學習和聲對于小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學好和聲能更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其次,學習尤克里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覺。不同的和弦具有其獨特的色彩,產(chǎn)生的音響效果也豐富多樣,我們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對比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判斷音樂色彩,學會辨別不同的和聲辨別,從而提高聽力與和聲聽覺的敏銳度。最后,學習尤克里里對于學生的樂感培養(yǎng)尤為重要。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樂感包括音準感、節(jié)奏感、力度感、速度感和調性感等。學習尤克里里時學生會通過學習不同節(jié)奏的伴奏,加上歌唱的旋律聲部節(jié)奏特點,學生在歌唱過程中自然地聆聽自己的歌聲是否與樂器伴奏融合,懂得聆聽音準感就會逐漸加強。
四、 身體樂器的使用
眾所周知,身體樂器自遠古時代開始就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與其他樂器相比,身體樂器的演奏可以有效地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音樂演奏的魅力。身體樂器的運用可為學生學習音樂節(jié)約一筆不小的費用,并且可以避免運輸攜帶的麻煩,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直觀的音樂教學。
手是最常用的身體樂器,比如聽到歡快的旋律人們會跟隨節(jié)湊打起節(jié)拍。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手”作為樂器的能力。例如,在進行《我們的田野》的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旋律進行拍手和一些簡單的手臂舞動動作,使同學們感受到歌曲清新自然的音樂節(jié)奏和特點,發(fā)揮以手作為身體樂器的優(yōu)勢。
腳也是常用的身體樂器,通過“手”與“腳”的配合演奏,教師與學生可共同營造熱烈歡快的課堂氣氛。例如,在進行《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彈奏幾次伴奏,使學生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自由進行手腳動作的發(fā)揮,之后與學生易引起編排特定的手腳動作,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增加音樂課的快樂感受。
實施音樂課樂器進課堂是校園文化的需要,也是音樂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需要,通過我們多年的音樂課教學實踐證明,樂器進課堂對學生學習音樂有很高的價值和作用,其對學生未來的個人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宗宇輝.淺談小器樂對中學音樂課堂歌唱教學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5年第5期.
[2]楊琴.淺談小學音樂豎笛教學[J].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2017年4月.
[3]孫艷偉.探析樂器教學在農(nóng)村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7月.
[4]程斯.小學音樂課上樂器進課堂[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11月.
作者簡介:
唐曉燕,河北省張家口市,河北省懷來縣桑園鎮(zhèn)桑園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