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流水》琴譜版本梳理及其藝術特征

      2018-03-26 03:43:24崔灝晨
      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琴學琴曲琴譜

      崔灝晨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見于《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盵1]伯牙鼓琴,子期總能聽出伯牙心中想表達的內容,兩人視彼此為知己,相互珍視。子期死后,伯牙終生不再彈琴?!秴问洗呵铩贰俄n詩外傳》等都記載了這個故事。此后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提道:“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2]琴曲《高山流水》是否為伯牙所作,目前尚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就現(xiàn)有的資料而言,在南北朝時的詩句中,已透露出文人演奏《流水》的信息,如后魏溫子升《春日臨池》:“莫知《流水》曲,誰辨游魚心”,陳江總《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罕有知音者,空勞《流水》聲”,等等,據此可推斷,至少《流水》在漢魏六朝已是一部流行于世的作品。

      明朝藩王與士大夫喜好聽琴藏琴、追隨古韻,再加上印刷技術的進步,出版印刷事業(yè)空前活躍,古琴藝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明憲宗能琴名冠一時,御制“洛象式”古琴,形制新穎,頗有特色;明藩王對古琴曲進行輯錄,貢獻十分突出,如朱權整理的《神奇秘譜》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琴曲,帶動了琴學的發(fā)展。從嘉靖末年開始,平均每三四年就有一部新的琴譜專集問世?,F(xiàn)存明代刊傳的譜集有四十多種,絕大多數是在這一時期編印的。清代,文人雅士專心于琴學研究和琴曲的編輯整理,在明代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眾多琴派和琴譜集。明清以來各琴派所編輯的曲譜中,多家收錄了《流水》一曲,出于不同的審美旨趣,《流水》在指法、段落、句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本文試對其中可歸類于系統(tǒng)的三十四種《流水》曲譜的版本進行比對,從中梳理出琴曲《流水》的傳承脈絡。

      一、《流水》的版本系統(tǒng)

      由于琴人審美好尚的不同、認知的差異、琴派傳習的區(qū)別等,對琴譜的編選角度也是多元豐富的,如明藩王朱權的《神奇秘譜》、汪芝的《西麓堂琴統(tǒng)》便以搜集古譜為主;謝琳的《太古遺音》、楊表正的《重修真?zhèn)髑僮V》以琴歌為樂;張孔山的《天聞閣琴譜》以高雅為趣。所以不同的譜本對琴曲有著不同的收錄意向,這也使得琴曲的版本紛繁復雜。筆者對《存見古琴曲譜輯覽》以及《琴曲集成》進行系統(tǒng)整理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琴譜中有40個譜本收錄了《流水》,共41個版本。通過對明清以來刊行的琴譜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經過歷代琴人的不斷藝術加工,現(xiàn)存《流水》版本或多或少存在差別,如果將其進一步整理,可歸納出五個傳譜系統(tǒng),清晰地反映出《流水》一曲發(fā)展的脈絡和不同時期琴曲的特點,有助于加深我們對琴譜和琴曲的理解。

      (一)以《神奇秘譜》為底本發(fā)展的琴譜系統(tǒng)

      《神奇秘譜》中,《流水》收錄于上卷《太古神品》,是現(xiàn)存可見最早的《流水》曲譜。此曲的琴曲內涵和段落演變參看《高山》的解題:

      臞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志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卑辞偈妨凶釉疲骸安郎乒那伲娮悠谏坡?。伯牙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乎若江?!2浪钭悠谛拿?。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盵3]120

      由此可見,《流水》本不是一首單獨的曲目,而是《高山流水》中的后半部分,唐代時分為兩曲,宋代時分為《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神奇秘譜》收錄的《流水》,不標句讀,也不分段落,如自序中所說:“上卷太古神品一十六曲,乃太古之操,昔人不傳之秘,故無句點?!盵3]107朱權解釋說“恐有訛謬,寧可不妄加標點”[3]107,僅將左手指法“注”特別標出,而“綽”極少,這意味著在較早的琴曲中,左手的按音更多是直接按在徽位上的,而較少加綽注的修飾。相較而言右手的指法較為豐富,常用“打”“摘”“蠲”等表現(xiàn)水聲,散音指法在琴曲中占有相當一部分比重,這種注重右手指法而形成的“聲多韻少”正是早期琴曲的本色,體現(xiàn)著古曲的樸實無華。當然《神奇秘譜》還處于減字譜的早期階段,保留了不少文字譜的痕跡,許多常用符號也沒有后世那樣規(guī)范。

      以《神奇秘譜》為底本發(fā)展的第一個系統(tǒng),包括《風宣玄品》《太音傳習》《玉桐琴譜》《藏春塢琴譜》。前兩種譜本,直接收錄了《神奇秘譜》本中的《流水》,后兩種譜本則在《流水》的指法與段落上,有所增改變化(見表1)。

      表1 以《神奇秘譜》為底本發(fā)展的譜本系統(tǒng)梳理

      序號琴譜名稱年份編撰者分段1《神奇秘譜》1425年朱權不分段2《風宣玄品》1539年朱厚爝不分段增加了句讀3《太音傳習》1552年李仁不分段增加了句讀4《玉桐琴譜》1589年張進朝八段5《藏春塢琴譜》1602年郝寧八段

      《風宣玄品》由明徽藩朱厚爝輯刊,是當時流傳琴曲的一個校訂本。此本沿用《神奇秘譜》的《流水》版本,增加了句讀,不分段落,減字譜更精簡規(guī)范,琴譜內容相同。

      《太音傳習》則也是增加了句讀,不分段落,與《神奇秘譜》《風宣玄品》版本相同,譜中省略了“尤”指法。可以看出早期的減字譜還在向著更為簡化的方向演變。此三個譜本,皆收錄了最古老的《流水》版本。誠如其序言中所言:“友山考譜曰:義見前曲(指《高山》)。然此二曲屢考無吟,以誤后之君子。”[3]107出于謹慎的態(tài)度,怕耽誤之后彈琴的人,均不妄加吟猱,讓我們能夠窺探到《流水》最古樸的模樣。

      《玉桐琴譜》是明太監(jiān)張進朝所輯的琴譜專集,在《神奇秘譜》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內容的擴充,但僅僅是在按音段落增加了幾個同主題的指法,并未做很大改變。琴曲開始劃分為八個段落,此版本的劃分方式很規(guī)整,凡碰到泛音都另起一段,譜中第二段、第四段均為泛音段落,第七段也是由泛音開頭;右手指法變得更精簡,“打”在此時的琴譜中還有所保留,但僅僅體現(xiàn)在一弦上。可見,雖然距離《神奇秘譜》的編撰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其影響仍很深遠。該譜解題與《神奇秘譜》相同。

      《藏春塢琴譜》,由明郝寧、王定安、嚴徴共同參訂(其中郝、王是太監(jiān)),三人都尊重當時在北京教琴的琴師沈音,譜內采錄了幾個沈音的新創(chuàng)作品和傳譜,說明明代宮廷不斷從民間吸收琴曲,琴派經常交流變化。收錄的多是張進朝《玉桐琴譜》中的琴曲,包括《流水》。

      此系統(tǒng)的《流水》正是《高山流水》劃分為兩曲后的開端,所以從音樂表現(xiàn)而言,還并未開始具體地模仿水聲,而保留著“山”“水”交融之感,對“高山”的描繪仍有很多。乍聽之,除開頭兩段泛音段與今人多彈奏的版本相似外,其余部分均很難鮮明地分辨出“水”的形象,雖然在譜中有散亂的滾拂指法,但并未成體系,只是散落于各個段落之中。樂曲中散音按音交織的樂句占主要部分,營造出“山”和“水”交相呼應的情景,說明此版本與《高山》的連接還是很緊密的。整體曲調運用七聲音階,從譜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大量“六徽”“六徽七分”“七徽半”“七徽八分”“ 八徽” “八徽九分”這樣非五聲音階的徽位標記,琴曲后半部分還出現(xiàn)了更豐富的變化音,增強對主題的營造,體現(xiàn)出受到西域音樂影響的特征。整曲曲風十分高古,下指成音,吟猱極少,這樣突出寫意的表現(xiàn)意象,較多地保留了唐宋琴曲特色的原貌。

      (二)以《古音正宗》為底本發(fā)展的琴譜系統(tǒng)

      《古音正宗》為明潞王朱常淓纂集,從它收集的琴曲看,除《宗雅操》外,多從流行的譜本雜湊而成,無法推測出師承淵源。其收錄《流水》琴曲,每段有標題:

      一、長江萬里;二、一派千尋;三、汪洋注海;四、縹緲澄江;五、就下朝宗;六、古今書夜;七、汩汩東流;八、樂在知人。

      從標題部分可見,《古音正宗》譜本直接借鑒了《重修真?zhèn)髑僮V》[注]《重修真?zhèn)髑僮V》為明代楊表正(約1520—約1590年)編撰,是明刊琴譜中流行較多的一種, 也是最早開始使用標題的琴譜,其收錄的《流水》不歸屬于五大系統(tǒng)。。從段落上看,琴曲前四段內容與《神奇秘譜》大同小異,變化主要在五段之后,《神奇秘譜》中有大量散音打三弦和按音交織的部分,自《古音正宗》起,此部分更改為以按音為主,并增加了“撮”的指法加強共鳴效果。后半部分的變化音也作了刪減,使曲調趨向于五聲音階,體現(xiàn)了受元代琴家提倡五律、追求純粹之音列的影響,也可見“水”的形象在進一步豐盈。

      以《古音正宗》為底本發(fā)展的第二個系統(tǒng),包括《琴苑心傳全編》《臣卉堂琴譜》《夢懷堂琴譜》《松弦館琴譜》《青箱齊琴譜》《雙琴書屋琴譜集成》。其中除《臣卉堂琴譜》外均直接收錄《古音正宗》的《流水》版本,《夢懷堂琴譜》和《雙琴書屋琴譜集成》更是收錄了其標題內容(詳見表2)。

      表2 以《古音正宗》為底本發(fā)展的譜本系統(tǒng)梳理

      序號琴譜名稱年份編撰者分段標題1《古音正宗》1634年朱常淓八段一、長江萬里 二、一派千尋 三、汪洋注海 四、縹緲澄江 五、就下朝宗 六、古今書夜 七、汩汩東流 八、樂在知人2《琴苑心傳全編》1678年孔興爕八段3《臣卉堂琴譜》1665年鄭方八段4《夢懷堂琴譜》1702年云志高八段同《古音正宗》5《松弦館琴譜》1614年嚴徴八段6《青箱齊琴譜》1866年王鵬高八段7《雙琴書屋琴譜集成》1884年倪和宣八段+尾聲同《古音正宗》

      《琴苑心傳全編》的解題和總結十分詳盡,流水序:“此曲亦伯牙作也。蓋高山以得于仁者樂山之意。流水以有得于知者樂水之意也。曲中極書煙波浩渺、活潑瀠洄之致?!盵4]325譜后附有歌詞:“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降暴雨,止于山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靡雨之操,滅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子之聽夫志想獨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盵4]327歌詞本是對音旁注曲內,現(xiàn)在將歌詞附在譜后,這種方式顯然是輕視琴歌,故意貶黜有歌詞的琴曲。此例一開,竟產生了后來《五知齋琴譜》文不對曲的惡果,為此后琴歌的發(fā)展造成障礙。

      《夢懷堂琴譜》收錄的《流水》無解題,僅保留每段標題,形式同《古音正宗》。

      《松弦館琴譜》序中強調發(fā)揮音樂自身的表現(xiàn)力,不必借助于文辭。

      《青箱齊琴譜》可能只有稿本和鈔本,《流水》無解題,雖分為八段但無句讀。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是此系統(tǒng)中唯一一部清代的琴譜集,雖然此時已經出現(xiàn)了聲名遠播的《天聞閣琴譜》,但編撰者仍選擇了較為古遠、寫意的版本,體現(xiàn)了編撰者的收錄意圖。該譜所收《流水》解題為:“俞伯牙所作也,音韻揚揚悠悠若行云流水;故子期聽音一彈再鼓,美美曰:‘洋洋乎志在流水?!癁榍Ч胖糁兄^唱也?!盵5]319譜中每段有標題,同《古音正宗》。曲尾總結:“此譜亦見于會漢齊先生秘平中,但未嘗圈點,又見《法音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夢懷堂(琴譜)》,照《夢懷堂(琴譜)》本中圈出?!盵5]321由此可知倪和宣在最初收錄時未敢點出句讀,后參看《法音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夢懷堂琴譜》,從中比對權衡,最終選擇了按照《夢懷堂琴譜》的注釋進行琴譜的標注。

      在該琴譜系統(tǒng)中,僅有《臣卉堂琴譜》變化錄用了《古音正宗》譜本?!冻蓟芴们僮V》是清初寫本,為鄭方琴派重要傳本,作者不詳,無解題。此本第三段與《古音正宗》不同,更偏向于《玉桐琴譜》的發(fā)展版本,增加右手按音部分貼合主題。

      此系統(tǒng)中《古音正宗》《夢懷堂琴譜》《雙琴書屋琴譜集成》都選用了《重修真?zhèn)髑僮V》的標題,此標題形象地提煉了“水”的意向,從標題內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琴曲表達已對“水”的具體形象進行了初探,而且由“水”變化多端的形象和流淌路徑的描繪最終上升到了對人生道路的觀照,但標題之間缺乏嚴格由“小水”入“大水”的發(fā)展關系, 所以全曲結構還是偏松散寫意的。“滾拂”指法散布于段落之中,并不能判斷就是為了塑造“水”的形象而存在的?!肚僭沸膫魅帯放c《松弦館琴譜》則流露出對《重修真?zhèn)髑僮V》“逐音對字”琴歌形式的鄙夷之情,主張發(fā)揮古琴音樂本身的表達效果而不必借助于文辭??梢?,此系統(tǒng)琴譜大多受到《重修真?zhèn)髑僮V》的影響,或接納借鑒或貶斥反對。有關《重修真?zhèn)髑僮V》后文還將提及。

      (三)以《伯牙心法》為底本發(fā)展的琴譜系統(tǒng)

      《真?zhèn)髡谇僮V》為明代楊掄所輯,續(xù)集稱《伯牙心法》,不分卷。其中《流水》解題詳細,此段解題不同以往,沒有直接介紹《流水》的寓意和創(chuàng)作過程,而是先說伯牙受老師成連先生的指引,體悟到了怎樣移情和表達,但可惜知音難求,子期去世后,伯牙不再彈琴,幸好還留下這首亙古的琴曲作為回響。楊掄用自己的理解解析琴曲的結構,但又不敢說是伯牙的知音,去與子期媲美。筆者推測,《伯牙心法》的取名就與《流水》有關,解題中的主題便是伯牙學會移情,也算是對彈琴心法的一種體悟。而且可以看出這時的《流水》對“水”形象的描繪由寫意轉向了寫實以追求“形似”,解題寫道:“鐩鐩錚錚,幽澗之寒流也;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也;浩浩湯湯,江海之長流也;驚風驟雨,瀑布之飛流也?!盵6]對水勢變換的描繪有了“寒流”“細流”“長流”“飛流”這樣的遞進邏輯關系,樂曲表達變成了一幅寫實性的長卷。

      以《伯牙心法》為底本發(fā)展的第三個系統(tǒng),包括《德音堂琴譜》《一峰園琴譜》《潁陽琴譜》《酣古齋琴譜》《琴學軔端》《槐蔭書屋琴譜》《白菡舀香館琴譜》《希韶閣琴譜集成》。 此系統(tǒng)中《流水》完全按《伯牙心法》收錄,只有個別琴譜在收錄形式上存在區(qū)別(詳見表3)。

      表3 以《伯牙心法》為底本發(fā)展的譜本系統(tǒng)梳理

      序號琴譜名稱年份編撰者分段1《伯牙心法》1609前楊掄八段2《德音堂琴譜》1691年汪天榮八段3《一峰園琴譜》1709年禹祥年四段4《潁陽琴譜》1751年李郊八段5《酣古齋琴譜》1785年裴奉倫一段6《琴學軔端》1828年虎丘臨湖逸士八段7《槐蔭書屋琴譜》1840年王藩八段+尾聲8《白菡舀香館琴譜》1871年周燦八段9《希韶閣琴譜集成》1878年黃世芬六段+尾音

      《德音堂琴譜》未見有完整善本,自序中說到琴論部分攫取《重修真?zhèn)髑僮V》,琴曲部分淵源于《徽言秘旨》,但《流水》一曲并不包含在內。

      《一峰園琴譜》序中寫到:“次列曲目二十首,內有詞琴歌凡十曲,余均無詞之曲。……無詞諸曲,均附后記?!盵7]490《流水》一曲屬無詞之曲,后記有載:“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之。方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少頃志在流水。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以為世無知己。遂破琴絕弦。終身不復再鼓。嗟夫知己難遇。今古同慨。匪直琴若此也。”[7]525后記中除了對歷史故事的表述外,還從自身的角度感嘆:不論古今與否,都存在知音難覓的情況。該譜僅分四段,每段注有標題:

      一段:鐩鐩錚錚幽澗之寒流也;二段: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也;三段:驚風驟雨瀑布之飛流也;四段:浩浩洋洋江海之長流也。

      可見此標題直接借鑒了《伯牙心法》中的解題部分。此書問世之際,正值清初琴壇鼎盛之時。當時琴家皆在琴壇有所建樹,而此書獨頑強屹立,守抱先世社會遺風,亦見其琴藝之特點。

      《潁陽琴譜》屬于中州派琴譜,序詳細,與《伯牙心法》完全相同,每段的開頭有節(jié)奏記號(本段幾句幾點),作者此舉是為了分句清晰,以幫助初學者斷句。

      《酣古齋琴譜》區(qū)別于其他琴譜最大的特點是一首琴曲只摘抄一段。裴奉倫解釋說:“然就一個琴曲摘抄一段之法,從無此例,裴氏始創(chuàng)為之,亦可自取。自古試文,有為人拍案叫絕之句段,琴曲何獨無之?”[8]裴奉倫摘抄的是《流水》的第五樂段,或可推斷在他看來此段是精妙絕倫的。

      《琴學軔端》《槐蔭書屋琴譜》和《白菡舀香館琴譜》三本都是抄本琴譜,無解題?!栋纵找ㄏ沭^琴譜》把原本八段結尾的一句泛音單作為尾聲一段,遂成了九段;編者試圖改革,將譜字減之又減,所以流水譜只有單面排版。

      《希韶閣琴譜》在《高山》《流水》兩曲之間做了解題,解題前半部分介紹了琴曲的歷史故事:“《高山》、《流水》二曲古伯牙所作也,伯牙鼓琴,子期聽之曰:‘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再鼓之又曰:‘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后子期沒,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以知音之難也?!盵9]后半部分為《高山》的解題。

      此系統(tǒng)非泛音段部分均增加了左手的按音,散音按音交織的指法減少,使樂曲形象有了更多描繪“水”的趨勢,散音所塑造的雄大巍峨形象在此開始弱化;對“高山”形象的塑造只是提供了一個大的背景,重點轉移為對“水”在“山”之間流轉、匯聚、奔流,隨著山的走勢流淌過程的描繪。為了讓“水”的動態(tài)走勢鮮明起來,由滴滴小水匯成滔滔江海的細節(jié)已漸漸地向聽眾呈現(xiàn),營造出百川匯流東入海的場景。所以與一二系統(tǒng)在表達意向上有了質的區(qū)別,更偏向于寫實的描繪。整體曲調已過渡到五聲音階,偶有變宮作為經過音,樂曲旋律的流暢性增加,也使得“水”的形象更清晰地顯露了出來。

      (四)以《響山堂琴譜》為底本發(fā)展的琴譜系統(tǒng)

      《響山堂琴譜》僅存殘抄本,推測徐祎(徐常遇之子)家藏原始稿本,編輯年代待考。《流水》是開篇之曲,但無解題。此系統(tǒng)與第三系統(tǒng)有關聯(lián),從結構上看:此本的第一段是《伯牙心法》系統(tǒng)的前三段的整合,整體框架不變,但內容有所刪減;原本營造出的“山”“水”交映的景象在這里退居其次,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第二三段與其四五段相似,均省去了四五段開頭的第一句;第四段與其第六段基本一致;樂曲前四段是對《伯牙心法》前六段的概述。第五段在其第七段的基礎上進行了指法的改變,把原譜中“撞”的指法都改成了“上”,使“水”的形象一下子鮮活靈動起來,流動之感驟增;第六段與其第八段大致相同;第七段是對本譜第五段后半部分內容的復現(xiàn),最后一句泛音在其尾聲段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縱觀全譜,此系統(tǒng)是在第三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小部分改編,可以看作是第三系統(tǒng)的發(fā)展。

      以《響山堂琴譜》為底本發(fā)展的第四個系統(tǒng),包括《澄鑒堂琴譜》《自遠堂琴譜》《敏亭琴劍合譜》《悟雪山房琴譜》《琴學尊聞》《枯木禪琴譜》。均按《響山堂琴譜》進行收錄,未加改動(詳見表4)。

      以《響山堂琴譜》為底本發(fā)展的譜本系統(tǒng)梳理

      序號琴譜名稱年份編撰者分段1《響山堂琴譜》未知未知七段2《澄鑒堂琴譜》1620年徐祎七段3《自遠堂琴譜》1802年吳仕柏七段+收音4《敏亭琴劍合譜》1749年索敏亭七段5《悟雪山房琴譜》1835年黃景星七段+收音6《琴學尊聞》1864年郭柏心七段+收音7《枯木禪琴譜》1893年僧云月(自稱“枯木禪”)七段+收音

      此系統(tǒng)《流水》版本一致;并且都沒有解題,只有收錄此版本的最后一個琴曲集《枯木禪琴譜》解題道:“伯牙所作,或謂與《高山》本一曲,然此曲音韻柔和,聲徉流觴,有望洋浩渺,蕩蕩無涯之意。”[10]此系統(tǒng)因為得到了完好的傳承,所以譜例也很工整。表達意向同第三系統(tǒng),趨向于寫實。

      (五)以《天聞閣琴譜》為底本發(fā)展的琴譜系統(tǒng)

      《天聞閣琴譜》由唐彝銘、張孔山和葉介福于光緒二年(1876)共同編訂,該版本的《流水》無疑是明清時期最大的一次發(fā)展。解題部分詳細介紹了編撰的情況:

      各譜《流水》皆大同而小異,此操系灌口張孔山道士,半髯子幼學于馮彤云先生,手授口傳,并無成譜。惟六段節(jié)奏迥異。凡操,渠每欲修譜,奈指法奇特,眾譜所無嗣。咸豐辛酉,子蒐輯古操,互相軗對,恐日久失傳。因共擬數字,勉成付梓,借以傳世。愿我知音,切勿妄臆增減,致負前人作述之苦衷焉,則幸甚。[11]

      據張孔山弟子歐陽書唐所說,張孔山的《流水》“茲譜出《德音堂》”[12],參看兩譜,后者不僅在音列上秉承了《德音堂琴譜》以五聲音階為主的特點,并大體保留了原曲曲調,著重在六、七段加入了“七十二滾拂”的指法來描繪變幻的水勢。張孔山的加工也繼承了《伯牙心法》中對流水寫實意向的表現(xiàn),通過塑造不同階段“水”的形象來推動樂曲的進行。因此是第三個系統(tǒng)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此譜中已經有了鮮明的分句和吟猱指法標注,特別是加入的第六段滾拂使流水的形象異常鮮活,是與先前所有版本區(qū)別最大的地方,此譜本被稱為是“七十二滾拂流水”。在現(xiàn)存許多版本中,以《天聞閣琴譜》的版本流傳最廣,受到琴家們的欣賞和重視。

      以《天聞閣琴譜》為底本發(fā)展的第五個琴譜系統(tǒng),包括《荻灰館琴譜》《枕經葄史山房襍抄》《沙堰琴編》《琴學叢書——楊時百本》《琴學叢書——舞胎仙館藏本》。此系統(tǒng)中,《沙堰琴譜》《琴學叢書》完全輯錄了《天聞閣琴譜》版本;《荻灰館琴譜》《枕經葄史山房襍抄》則在《天聞閣琴譜》的基礎上,稍做變化(詳見表5)。

      表5 以《天聞閣琴譜》為底本發(fā)展的譜本系統(tǒng)梳理

      序號琴譜名稱年份編撰者分段1《天聞閣琴譜》1876年唐彝銘、張孔山、葉介福九段+尾音2《荻灰館琴譜》晚于1853年歐陽書唐九段+尾聲3《枕經葄史山房襍抄》晚于1881年作者不詳九段+尾聲4《沙堰琴編》1946年裴鐵俠九段+尾音5《琴學叢書》楊時百本1932年楊時百九段+尾音6《琴學叢書》舞胎仙館藏本九段+尾音

      《沙堰琴編》解題詳細寫道:

      天聞閣《流水》堪稱海內,琴家每以不得其傳為恨,或有自云其先人曾親受學孔山者,自藏抄本,寶而密之,但聆其聲音節(jié)奏,乃反不如刻本之精妙宏博。前人傳世之作,未肯輕于落墨,如此學者,茍能識其真本。堅苦勤攻,久久自得,有如食蔗燥妄者,終于門外漢又何怪乎!《流水》原拔多為半髯子幼學于馮彤云,手授口傳,并無成譜。因共擬數字付梓者,都甚簡明?;蛴幸欢雎裕绱笞恐卦谧笫?,忌卻右手一拂一滾,系偶然之失,不足為病,不能久習細審,乃至面墻而立。又或歧途孔多,昔人苦心傳世之譜,反為閣置,殊可浩嘆。因批正《流水》贗本,并將原本逐段批明,數余年研習心得,隨筆寫出,或亦略有輔于今之彈《流水》者,幸也![13]

      《沙堰琴編》與《天聞閣琴譜》譜面相同,每段附有彈法且十分詳細,由此可看出裴鐵俠經過了對琴譜長時間的研磨后有所心得體會,也想對后人有所幫助。

      《琴學叢書》收錄了兩個版本的《流水》:一為楊時百版本,其中包含流水自序、流水例言、流水簡明譜,詳細介紹了“天聞閣七十二滾拂流水”的背景以及彈奏要點(見圖1)。

      圖1 琴學叢書——楊時百版本流水

      二為《舞胎仙館藏本》,記譜法采用了四行譜,融入了工尺譜記音準和節(jié)奏,也算是譜面的一種創(chuàng)新,已有將音高節(jié)奏時值跟減字譜相融合的趨勢。

      《荻灰館琴譜》是張孔山《流水》的改編本,解題寫道:“原譜無滾拂、世傳有之、罕觀其譜、余習之既久、細心卷訂、一一注明、未敢自是、愿證高明?!盵14]譜本仍是八段,但樂曲內容在前五段的分段不同,且原譜中的“疊涓”指法這里都改為了“抹”“勾”,譜中在第六段滾拂處特意標明指法處理,可看出歐陽書唐對琴曲的鉆研程度。

      后記中重點寫到古人不是不傳滾拂段,而是此段指法連貫,難以用指法描述,實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枕經葄史山房襍抄》,抄寫時間晚于光緒七年(1881)。其解題為:“是譜傳自浙江張孔山,傳至錦城江藻臣,相為傳授,洵不易得也。”[15]譜中也是把“疊涓”指法改為了“抹”“勾”,在第六段加入了一段原譜中沒有的旋律,也是為了增強水勢而出現(xiàn)的;而且譜中每個指法、徽位都記錄得很清晰,在個別重要指法或樂句旁邊有批注:如第七段前畫了一個簡圖(見圖2)來提示琴者這里的滾拂(如畫圓圈式)要用中指和食指配合彈。根據書寫字體的字符與詳細的筆記,筆者認為這跟編撰者是一位老人有關。編撰者還提示若能彈出流動處聞得水聲,頓挫處像面臨懸崖峭壁,山前有水、水外有山的感覺,便算是得到了此曲的真諦。

      圖2 枕經葄史山房襍抄——流水

      從該系列譜本的解題、標注和后記中不難看出,此版本的《流水》最為難彈,且不宜得到;凡得到琴譜之人都倍加珍惜,經過長時間的摸譜彈奏之后才收錄在琴譜之中;編撰者都對《天聞閣琴譜》的原本十分珍視,不妄加改動。此系統(tǒng)也是在五個系統(tǒng)之中寫指法標注最多的,希望在給后人帶來提示的同時,此版本的滾拂指法能得以正確地流傳。

      明清時期琴譜中指法日漸統(tǒng)一,不少琴譜在做指法說明時都直接沿用以前琴譜的內容,并且受到戲曲唱韻的影響,古琴指法開始注重左手的吟猱韻味變化,把右手指法進行了簡化,比如“打”“摘”在明以前的琴曲中用得很普遍,而現(xiàn)在卻用得極少,一方面是因為“打”“摘”無非是單一地彈出聲音來,完全可以用“勾”“剔”替代;另一方面是老舊觀念被打破。朱載堉曾說:“吟猱綽注、輕重疾徐,古謂之淫聲,雅樂不用?!薄班嵭l(wèi)之音貴泛音而尚吟猱,雅頌之音貴實音而尚齊撮。世俗琴曲吟猱多而齊撮少,古謂之鄭衛(wèi)之音。按廟堂樂章音節(jié)自不同?!薄胺睬僦醒庞朽?。是故先王之樂,琴曲之中以十分言之,齊撮居其三分。蓋琴瑟與笙三器最相似。瑟無吟猱,琴亦如之。笙獨簧不能成音,必合兩三簧而后成音,則知琴瑟亦然。獨彈一弦不能成音,必撮兩三弦而后成音。先王之樂,琴瑟笙簧未有不相合者。世俗琴曲則不然。吟猱多而齊撮少,古所謂鄭衛(wèi)之音也,切宜戒之。”[16]當然那時的藝術形式還處于初始簡樸的狀態(tài),這種觀點非常保守,吟猱綽注,輕重疾徐的處理分寸,對琴曲內涵的表達,對個人品質的傳達,才是判定琴樂境界高下的標準。吟猱取韻,效果顯著,音色變化多,自然會成為琴人的重要選擇,傳統(tǒng)吟猱的豐富性在今天仍有值得再挖掘、再認識的必要。

      二、四類特殊系統(tǒng)與版本

      宏觀地來看上述五大發(fā)展系統(tǒng),將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仍可跨系統(tǒng)地提取出同類的作品,比如琴譜編撰者的身份相同或類似、不同系統(tǒng)中的琴譜隸屬于同一個琴派體系等諸如此類的情況;除以上可納入五大發(fā)展系統(tǒng)的譜本外,還存在著不能被忽略的特色版本,雖然他們在傳譜系統(tǒng)中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源流關系,但并沒有妨礙他們成為《流水》琴譜發(fā)展過程中一抹獨樹一幟的亮色。這些特殊系統(tǒng)與版本無疑是讓我們更完整地認識《流水》發(fā)展過程的有力補充。

      (一)藩王系統(tǒng)

      現(xiàn)存收錄《流水》的明代琴譜中有三本琴譜均為藩王所輯,分別是朱權的《神奇秘譜》、朱厚爝的《風宣玄品》和朱常淓的《古音正宗》。其實明代的王公貴族,很多都在古琴音樂方面有所造詣,這一方面是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視全面地培養(yǎng)子女,他曾廣納文才教導他們,在這些文才中包括著名的琴家。據許健《琴史初編》專門研究:“明洪武六年,朱元璋開設華堂廣羅人才,經大臣姚廣孝推薦,選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松江劉鴻、姑蘇張永珍?!盵17]由此可以推斷,皇子們都或多或少地得到過這些琴家的指點。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更加強了對藩王的監(jiān)視,藩王的政治地位被削弱,他們大多選擇遠離世俗,寄情于山水書畫,專研各種學術,以尋找精神寄托。一部分藩王選擇潛心研究古琴。以朱權的《神奇秘譜》為開端,此后《風宣玄品》和《古音正宗》琴譜都以此為模本,尤其是對宋以前的古曲記譜方面進行收錄。同時也對當時不同風格流派的琴譜進行了記錄,《風宣玄品》所收錄的33首琴歌,借鑒了《太古遺音》和《新刊發(fā)明琴譜》的曲目??梢钥闯觯旌耢咦⒁馑鸭敃r流行于民間的琴歌。同《風宣玄品》一樣,《古音正宗》也同時收錄了《西麓堂琴統(tǒng)》《梧岡琴譜》《伯牙心法》的琴歌與琴曲。每位編撰者所寫的序,在琴學思想上基本是一致的,由于他們顯赫的身份,所以他們的貴族思想直接影響到琴學思想上,都以弘揚琴學為己任,多方搜集校訂琴譜,以光琴道。從藩王整理的琴譜來看,雖未成一個古琴演奏流派,但對歷史作品的搜集、整理等方面做出的貢獻對明代的琴樂發(fā)展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并且由于所收作品具有權威的價值,后期琴譜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收錄,其引領作用亦可見得。

      (二)附有旁詞的《重修真?zhèn)髑僮V》

      《重修真?zhèn)髑僮V》[注]楊氏早些時候曾撰刻《正文對音捷要琴譜》六卷,《重修真?zhèn)髑僮V》是后來的訂正本,故全名為《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zhèn)髑僮V大全》。為明楊表正編撰,是明刊琴譜中流行較多的一種,從琴譜中可以看出楊表正強調“正文對音”,即“一音對一字”,明顯是與浙派“去文以存勾踢”的對峙。結合明代人對演唱深入、追求聲韻的習慣,把江派的琴音配上演唱中的腔韻,確也能使散聲和泛音靈活起來。

      但針對這種的逐音對字的現(xiàn)象,虞山派琴家嚴徴專門在《琴川譜匯序》一文中有所討論,他主張發(fā)揮音樂自身的表現(xiàn)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辭,認為音樂表達的情感有其獨到之處,是文辭所不及的:“蓋聲音之道,微妙圓通,本于文而不盡于文,聲固精于文也?!盵16]文章針對當時一度風行的琴歌進行了抨擊,認為違背了琴歌的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歌曲中,經常是一字拖長吟唱出許多樂音,并不是當時那種一字對一音的做法。這種風氣始自龔經的《浙音釋字琴譜》,把所有器樂化的琴曲,機械地每一個音都填上一個字作為歌詞。但這種歌詞不倫不類,邏輯混亂,語意重復,既無文采,更無詩意。楊掄、楊表正等人的群起效顰,把一些古詩詞甚至散文也一律逐字配音,所配曲調平庸呆板,根本無法演唱。由于嚴徴的大聲疾呼,適時進行中肯的評價,“一時琴道大振”,改變了這種狀況。此版本收錄的《流水》解題同《神奇秘譜》,琴曲分為八段,每段有標題:

      一、長江萬里;二、一派千尋;三、汪洋注海;四、縹緲澄江;五、就下朝宗;六、古今書夜;七、汩汩東流;八、樂在知人。

      《重修真?zhèn)髑僮V》也是眾多《流水》版本中最早開始使用標題的琴譜,此后的《古音正宗》《夢懷堂琴譜》《雙琴書屋琴譜集成》都借鑒了此版的標題名稱,且標題內容也昭示著琴曲的發(fā)展走向,在這一方面,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運用多行譜記譜法的楊時百本

      這一系統(tǒng),以《琴學初津》《琴學叢書》為代表?!肚賹W初津》為陳世驥于光緒壬寅年(1902)所編撰,是41個版本中唯一一個沒有將《高山》和《流水》分為兩曲的琴譜。譜后解題寫道:“何必使之離散而分兩曲哉?”[18]所以此譜本共有十五段并加一段尾音;更值得注意的是旁注有“工尺”,說明編撰者做出了給減字譜配以節(jié)奏的嘗試,但后面的琴譜并沒有對此模仿;直到1932年楊時百編撰的《流水》中再次出現(xiàn)了工尺。這種絕大多數琴譜不配以節(jié)奏的情況是由于傳統(tǒng)琴曲不適合加以節(jié)奏,音韻的長短如果受到了限制也會阻礙琴曲的發(fā)展,所以古琴譜中不記錄具體的節(jié)奏時值,最多有樂句的斷句。但歷史上不乏有琴人為此做過努力與嘗試。清代初年,《納書楹》和《九宮大成譜》采用工尺譜記錄曲譜,有了這種手段,音樂家很自然地依據工尺的標記去安排演唱的時值。1844年,《張鞠田琴譜》便率先用工尺注明琴譜,但只限于張鞠田自己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十三支曲子,另十二支傳統(tǒng)琴曲并沒有以工尺注明,也沒有出現(xiàn)節(jié)奏板眼,這是因為傳統(tǒng)琴譜上譜字的時值不是一定不變的。到了1918年,楊宗稷在《琴鏡》中以五行譜的方式記琴譜,即減字譜、唱弦、工尺、點板、旁詞各一行,這種方式與現(xiàn)在彈琴時減字譜配以五線譜相互對照的方式有同工之用,然而這只能代表制作這種標明方式的琴家自己彈曲的節(jié)奏,并不是原曲的樣貌,也不會成為別人彈傳統(tǒng)琴曲時在節(jié)奏上的依據。因而,這種方式未能普及起來。同古琴家楊時百一樣,蕭友梅從德國受領音樂博士學位回來后,出任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導師。他立志要在中國辦西洋音樂教育,經常指出中國的五聲音階、三分損益律為原始民族音階,不值得提倡。而楊時百卻不這么認為,為了證明民族器樂的價值,他根據傳統(tǒng)資料完成了融減字譜、工尺譜等譜為一體的多行譜。但這樣的創(chuàng)新并沒有受到歡迎,直接被近代的簡譜輕易地取代了。他的《流水》即是一個例子。

      (四)中州派琴譜

      在收錄《流水》的各琴譜中有《玉桐琴譜》《敏亭琴劍合譜》《潁陽琴譜》三本中州派的琴譜值得受到關注。

      關于中州派,清崔應階曾有評價“高古淡遠,不同凡響”,但在其他史料中,僅有對中原地區(qū)個別琴人或琴曲的少量記載,所以中州派一直沒有受到關注,現(xiàn)筆者略做梳理。

      中州特指現(xiàn)河南一帶的中原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彈琴奏雅的文化風氣歷來盛行,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晉國師曠堪稱琴界翹楚,后又有東漢陳留的蔡氏父女、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北宋以朱文濟為首的琴僧群體等等。清代乾隆年間王善、李郊、崔應階等人編撰的琴書和琴譜使得中州琴學慢慢形成體系,促使中州琴派走向繁榮。

      據宋代朱長文《琴史》記載,唐代琴家趙耶利曾描述過該琴派特點,由此琴派概念引起琴界重視。在此之前雖沒有明確寫明中州琴派特點的文獻,但結合中州的地理位置我們可以挖掘一二:宋成玉堿在《琴論》中說:“有京師、兩浙、江西,能琴者極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師過于剛勁,江南失于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盵19]其中提及北派指法剛勁、質樸的特點,學界推測應屬中州琴派的風格。元代的吳澄在《贈琴士李天和》的序中也提到了“北操稍近于質”[20]。清《敏亭琴劍合譜》琴論部分“琴指法論”中記載:“就其中,則中州派獨優(yōu),猶字音之中州韻也。吟猱方正,節(jié)奏分明,美而不俗,稍有近古之息?!盵21]298從各代琴論可知,中州琴派高古蒼老、剛勁端嚴的特點一直沒有改變,得到了琴人的傳承。

      《玉桐琴譜》受中州琴學影響很大,撰輯者張進朝受傳于河南民間琴家崔小桐,后又被《藏春塢琴譜》大量收錄,并轉載了張進朝的《彈琴總規(guī)》,可見《玉桐琴譜》在當時的流傳程度。而《敏亭琴劍合譜》是一部寫明為中州派的琴譜,抄譜人被稱為長白唐公,作序者在序文中提道:“好鼓琴,長白唐公所謂中州正派也”[21]297?!稘}陽琴譜》是一部強調中州琴派的重要傳譜,編撰者李郊師承中州派琴家雍邱李襄五,“調衍中州正派”習曲八首,后與別的琴曲一同編訂合為十二曲。對比此三個譜本中的《流水》,還未能直接提煉出中州派的鮮明特點,可能因為中州派的風格還在進一步地發(fā)展。除此之外,中州派的琴譜還有《治心亭琴譜》《研露樓琴譜》,兩本琴譜未對《流水》進行收錄。

      三、結 語

      《流水》伴隨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流水》的琴譜系統(tǒng),自《神奇秘譜》始發(fā)展到《琴學叢書》,四十一個版本大體歸納為五個系統(tǒng),有的相互參照收錄,有的區(qū)別甚遠,其中雖有像《西麓堂琴統(tǒng)》《重修真?zhèn)髑僮V》這樣不能找到傳承關系的譜本,但也體現(xiàn)了琴曲的不斷流傳和發(fā)展,彰顯了此曲的藝術魅力以及人文價值。

      《流水》經過了寫意、寫實與寫意二者相結合的發(fā)展階段,讓“水”的形象逐漸飽滿,最終升格成對人生歷程的觀照和總結;從琴譜來看,減字譜從最初保留著大量文字譜的痕跡一直發(fā)展到明清譜面進一步規(guī)整精簡,且日漸統(tǒng)一規(guī)范趨于成熟;從指法來看,古樂中對右手指法偏重形成的“聲多韻少”已轉向追求音韻綿長、余音繞梁的“聲少韻多”,古指法被相近指法替代。從琴派來看,琴曲經過不同流派琴家的詮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使琴曲風格千姿百態(tài)。

      古琴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人樂器,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里留下了余音繞梁的痕跡,積累了豐富的琴曲;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古琴完成了從追求氣勢的外在美向清微淡遠等內在美的轉變,在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面梳理《流水》一曲在減字譜、句讀、解題、段落、樂句內容、指法、調性特征等方面的發(fā)展脈絡的同時,也理清了一條古琴發(fā)展的大致路徑。

      猜你喜歡
      琴學琴曲琴譜
      趙元任早期琴曲的“選(編、創(chuàng))曲配伴奏”思維分析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7:36
      古琴“黃鐘調意”探微——以《神奇秘譜》《梧岡琴譜》為例
      《蔗湖琴譜》考①
      古琴名家査阜西的琴學活動及其貢獻述略
      當代音樂(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不一樣的鋼琴譜
      琴曲《幽蘭》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與含半音五聲音階
      不一樣的鋼琴譜
      夜的鋼琴曲(六)
      琴童(2018年10期)2018-12-26 12:31:56
      王夫之先生琴學修養(yǎng)探究
      戲劇之家(2018年36期)2018-03-30 03:27:18
      汨罗市| 富顺县| 阿克| 确山县| 郸城县| 广平县| 洮南市| 车险| 璧山县| 台州市| 霸州市| 扎兰屯市| 柯坪县| 凭祥市| 大田县| 商河县| 湖口县| 济南市| 龙山县| 嵩明县| 图木舒克市| 本溪| 会泽县| 噶尔县| 涡阳县| 镇沅| 玛曲县| 衡阳市| 班戈县| 晋州市| 桐乡市| 桑日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安西县| 巴林右旗| 丹棱县| 洪江市| 虹口区| 张家界市| 洞头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