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泳曄
通常說的美食,實際是個極模糊的概念,在不同人的嘴里會有不同的感覺。我總結了一下,美食大致分為幾種。
一種是真正的美食,就是那些經過千古流傳、不斷革新,被中國人普遍贊譽為美味的,具有普遍性和權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稱之為美食。
另一種美味,是在吃一種理念。這與當事人的身份、生存環(huán)境、職業(yè)、經濟狀況、愛好有極大的關系。比如說,那些“蔬菜主義者”,多是為了美體健身,才堅持不懈地吃。久吃生情,故視之為尤物。可對“肉食動物”來說,卻是食之無味。然而前者當今已越來越多了,以在下為例,天天早上都要吃開水焯的芹菜和木耳。這東西太普通了,談不上美味。但據說它有利于健康,才食之似美味。
還有一類人的美味,因了家庭貧困,常常是入不敷出,眼下暫時還沒有過上富庶的生活,故口中常年寡淡,因此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多放油、多放肉,那就是美味。完全沒有更多的講究。對他們來說,能吃魚吃肉便是絕對的美食了。在以前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很多,如今是越來越少了。
再有一種美味,便是與記憶有關了。曾經吃過的食品,如兒時在農村吃過的,比如撈飯,比如蔥蘸醬,比如野菜,比如粗糧,這些都是在貧困年代老百姓為了填飽肚子經常吃的一些食物。后來生活的環(huán)境變了,地位提高了,收入上去了,吃魚吃肉吃生猛海鮮,都很輕松,吃多了便沒什么感覺了。但是在他們的記憶當中,兒時吃的那些粗雜劣食,仍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記憶中。故而經常尋找一些粗糧、野菜以及記憶中那些簡陋的食品,大快朵頤。這些根本稱不上美食的東西,他們吃起來依舊津津有味,且十分滿足。
對于美味的定義,實難給出一個最終的結論。不過照我說,美味的基礎,是感情、鄉(xiāng)情和親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