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
摘要: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后,翻譯試題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原來的補全句子的翻譯變成了段落、語篇的翻譯。這一變化對我們翻譯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認知語言學中象似性理論為指導,探索了思維方式對段落及語篇翻譯的影響,并結(jié)合2016年12月四級翻譯考試真題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對日后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象似性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自創(chuàng)建以來就受到廣大師生、學校還有社會的重視。學校將其視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國家將其作為學校水平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將其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jù)。自從2013年8月19日以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翻譯部分由補全句子的翻譯改為段落、語篇的翻譯,四級的翻譯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同時分值的比重由原來的5%提高到了15%,翻譯的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等多個方面。無疑,從這項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出,新的考試對于學生翻譯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同時,也對我們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大學英語四級翻譯考試的改革,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一、象似性與翻譯
象似性是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即語言結(jié)構(gòu)直接映照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趙艷芳)象似性的幾種主要類型:1.順序象似性,即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以及概念時間順序與語言描述的線性順序相對應。(趙艷芳)2.話題象似性,即分句的話題象似于思維的起始點,分句的述題象似于思維的過程和結(jié)果。(王寅)3.句式象似性,即組詞成句的方式象似于民族的思維定式和社會文化風俗。(王寅)
眾所周知,中英兩國人民生活環(huán)境有所不同,根據(jù)象似性理論這勢必造成兩國人民的感知和經(jīng)驗的差異,這就是漢語和英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差異的根本原因。根據(jù)體驗哲學的理論,人類的認知、概念、意義、推理、理解和語言等都是來源于對客觀外界的感知和經(jīng)驗,翻譯也是基于其上的一種活動,同樣具有體驗性。(王寅)所以要想翻譯出好的譯文,就必須要了解中國古老文化和西方文明對兩國人民認知方式的影響,找出造成兩國人民之間語言形式差異的根本原因,從而更好地指導翻譯。
二、認知方式的差異對于漢語和英語結(jié)構(gòu)的影響
(一)悟性和理性對語言的影響
漢民族的思維重悟性,而英語民族的思維重理性。對中國人思維方式影響最大的三種哲學分別為儒家、道家和佛教哲學。這三種宗教的共同特點就是重視悟性。這對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影響就是,每當人們說話的時候不想立刻讓人知道,而是需要經(jīng)過思考才能想出來。這種思維上的跳躍往往給人帶來頓悟的快感,這是其他語言中所沒有的。西方文化的哲學背景是亞里士多德的嚴密的形式邏輯,還有16世紀到18世紀彌漫于歐洲的理性主義。理性主義的特點是重視形式論證,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形式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
因此受到兩種思維方式的影響,漢語以意合為主,英語以形合為主。意合和形合是語言組織法,所謂“形合”,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tài)手段)實現(xiàn)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所謂“意合”,指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關(guān)系來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連接。前者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應,后者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潘文國)各種語言都使用這兩種連接手段,只不過側(cè)重有所不同。英語使用形合手段要比漢語多,所以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而漢語側(cè)重于會意,所以屬于語義型語言。
(二)主體意識和客體意識對語言的影響
中國的儒家、佛教和道家都主張參與意識,不同的只是參與的方法和對象不同。主張參與必然強調(diào)主體意識,以“人”為出發(fā)點。所以一般的情況漢語只強調(diào)主體意識。而西方哲學主張物我之間保持距離,這樣有助于冷靜地剖析研究對象。所以西方哲學主張主客體分明,需要強調(diào)主體意識時強調(diào)主體意識,需要強調(diào)客體意識的時候強調(diào)客體意識。英語經(jīng)常強調(diào)客體意識的特點非常突出,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上一個重大區(qū)別之一。
這兩種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上就是漢語比較喜歡使用主動語態(tài),而英語則喜歡使用被動語態(tài)。這是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不同的體現(xiàn)。因為漢語反應的是主體意識,而英語反應的是客體意識。
三、象似性對新四級翻譯的指導以及實例分析
四級翻譯考試改革后,翻譯考點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老四級翻譯主要考查英語的詞形變化與句型套用,新四級翻譯較多考查語言表達的差異性和翻譯技能的運用,其中對于“語態(tài)、主從結(jié)構(gòu)和語序”的翻譯技能的考查比較多。所以我們在漢譯英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由于受到主體意識和客體意識的影響,在語態(tài)方面,漢語常用主動語態(tài),而英語多使用被動語態(tài)。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將主動語態(tài)變成被動語態(tài)。由于受到悟性和理性思維方式的影響,在主從結(jié)構(gòu)上漢語多采用簡單句的并列,而英語傾向于對有邏輯聯(lián)系的兩個句子用連詞進行連接,構(gòu)成復合句。這要求我們翻譯過程中要體會句間關(guān)系,用連詞將分句整合成復合句。在語序方面,漢語和英語也存在著差異。由于受到悟性思維的影響,漢語喜歡漸入主題。受到理性思維的影響英語則喜歡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在翻譯時,需要查找主題詞,對其語序進行調(diào)整。
以2016年12月四級考試翻譯真題為例,來討論象似性理論在新四級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一)主動句變被動句
皇家宮殿全都漆成黃色。
All the royal palaces were painted yellow.
普通老百姓是禁止穿黃色衣服的。
The civilians were banned from wearing yellow clothes.
(二)簡單句變復合句
漢語是意合性語言,英語是形合性語言。因此在漢譯英的過程中,需要在適當?shù)牡胤郊由线B接詞,將多個分句通過增加連接詞連成一個復合句。
秋天莊稼成熟時,田野變得一片金黃。人們興高采烈,慶祝豐收。
When the crops ripen in autumn, the fields will grow golden-yellow and people will cheerfully celebrate the harvest.
(三)調(diào)整語序
漢語和英語思維順序的不同,導致了兩種語言的語序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文化中,黃顏色是一種很重要的顏色。
The color yellow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ese culture.
在封建社會中,它象征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
It stood for the rulers power and authority in feudal society.
那時,黃色是專為皇帝使用的顏色。
The color was exclusively used by the emperors then.
在中國黃色也是收獲的象征。
The color yellow is also a sign of harvest in China.
四、結(jié)語
新的四級翻譯比老的四級翻譯篇幅更長,難度更大,分值更高。從翻譯的改革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大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日益重視,這就對我們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成了一種迫在眉睫的要求。為了順應這種潮流,本文研究了新的四級翻譯考試的特點,從象似性的角度分析了思維方式對語言結(jié)構(gòu)的影響。總結(jié)得出語言結(jié)構(gòu)差異的根源來自于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翻譯的水平,就需要在翻譯的時候轉(zhuǎn)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同時我們利用象似性理論為指導,結(jié)合2016年12月考試真題,進行了具體分析,通過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產(chǎn)出高質(zhì)量的譯文,為今后翻譯的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彭兵轉(zhuǎn).語言主觀意義的形成機制[J].外語學刊,2015(1).
[2]彭兵轉(zhuǎn).語言主觀意義的動態(tài)機制[J].外語學刊,2016(6).
[3]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5]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