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巧
摘要:對于學生來說,學語文最怕寫作文。因為他們覺得無話可說,無內(nèi)容可寫。也就是沒有素材。但實際上,我們語文書上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選的經(jīng)典篇目。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合理利用,認真挖掘這些資源。將閱讀和寫作有效的結合起來,以讀促寫,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個很好的途徑。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在嘗試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希望能夠以讀促寫。具體的方法有:一、注重積累書中的經(jīng)典詞句,并注意結合課文分析寫作方法。二、及時的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仿句子、仿段落、仿思路、仿寫法。三、堅持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關鍵詞:讀寫結合;積累;模仿;運用
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才能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讀與寫是兩個重要的語文能力,特別突出地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讀是“說話”的起步階段,寫對一個人來說,更為重要。寫作往往又是初中學生,感覺非常困難的事情。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找不到素材,二是不會設計文章結構,運用文章技法。在這里我想針對學生在讀寫方面的實際情況,談一下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實現(xiàn)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一、重視積累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的任務之一就是積累語言。因為“豐富的積累,靈活的運用”是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積累的重要性無人不曉,但目前對如何進行實效性讀寫結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記憶機械,不重情趣。以前,積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寫寫,切斷了記憶儲存與理解、感悟、鑒賞的聯(lián)系,使積累變成了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很大一部分都變成了無效積累,讀與寫聯(lián)系不夠密切,有的學生書讀了不少,但寫作能力沒有相應的提高。二是注重內(nèi)容,忽視方法。積累指導偏重內(nèi)容的擴充,忽視了自主積累意識、能力與習慣的培養(yǎng),更缺乏方法的引導。讀書面太窄,大多是比較淺顯的童話故事,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讀的較少,讀書缺乏思考和體會。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積累需要這樣落實。
(一)每位同學準備一個隨筆本,讓學生堅持每周寫隨筆。
需要注意的時,隨筆的內(nèi)容與所教的課文密切相關。老師在教授課文時,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特色,讓學生寫隨筆感悟。例如,學習了《藤野先生》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已印象深刻的老師,然后交流討論人物的寫法,課下讓學生寫一篇人物隨筆。再如,學習了《中國石拱橋》后,學生思考如何介紹說明事物,課下要求學生寫一則事物說明文。同時對于學生寫的隨筆,老師要做好監(jiān)督和指導,否則將流于形式。
(二)每位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做摘抄,把中的好詞好句拿來為我所用。每篇課文都有一些比較好的詞語,要求學生掌握它們,并且有意讓他們在隨筆和作文中進行運用。長期堅持,經(jīng)過反復訓練,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 。另外,學生積累句子時,要求學生盡量寫上自己的見解和賞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語言文字的能力 ,還可以更深入體會句子的妙處。
(三)重視分析課文的寫作手法。
以往,閱讀教學對課文的內(nèi)容把握,人物分析,語言特色比較重視,而往往忽略寫作手法。其實,寫作手法的把握和運用對學生的寫作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在閱讀教學中不僅重視分析經(jīng)典篇目的寫法 ,而且注意及時讓學生進行反饋練習。比如學生學習了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一文,這節(jié)課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我先結合課文講解欲揚先抑的含義及作用。然后讓學生選一位熟悉的人物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一篇隨筆。經(jīng)過這種練習,學生就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欲揚先抑這種寫法。再比如學生學習了《在山的那一邊》后,讓學生運用象征手法,選擇一個事物寫隨筆,從而更好的去把握象征手法。
二、從模仿開始
有了素材和寫作方法的積累,就可以運用了。語言學習研究表明,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是模仿。我認為模仿是寫作的捷徑,仿寫是化別人的內(nèi)容為自己服務,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課文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仿寫的資源,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的。
(一)仿句子。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刻畫父親背影的句子十分精彩?!拔铱匆娝髦诓夹∶保┲诓即篑R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闭n堂上先為學生分析這些動詞的表達效果,然后讓學生也運用一系列動詞寫一兩句話。再如朱自清的《春》中對“雨”的描寫:“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這里作者巧妙的運用比喻,突出了春雨細密,閃閃發(fā)亮的特點。學完后,讓學生也用上比喻,模仿這個句子,寫一寫冬天的雪,或秋天的風。
(二)仿段落。
在寫好句子的基礎上,隨著積累的增加,我注重結合課文的特點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與學生寫作結合比較緊密的段落,讓學生進行仿寫。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一段景物描寫“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睂W習這段后,我?guī)ьI學生仔細觀察學校的景色,讓學生用這一段落的方法寫自己的校園,可以使學生掌握局部突出整體的方法。
三、運用
人教版許多課文的寫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運用,所以在教學中,我就抓住了這一寶貴的資源,以讀促寫。例如學習了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后,要求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的練習。以《我愛---季》為題,寫一篇作文。學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后,我讓學生學習并列結構和對比的作文方法,結合學生的隨筆,寫作《從――到――》的文章,讓學生做到有跡可循,有內(nèi)容可寫。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嘗試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教材,堅持讀寫結合,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段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范文,以讀促寫,相信長期堅持,作文不再是學生學語文的難題,學生的讀寫水平也一定會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