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曉麗 項婷婷
摘? 要 總結歸納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的研究進展,對高等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建設狀況進行數據采集,提出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高等職業(yè)教育信息化評價維度和基本框架,并對今后職業(yè)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關鍵詞 高等職業(yè)教育;教育信息化;核心素養(yǎng);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19-0005-03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規(guī)范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和建設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育的對象是學生,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作為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主力軍,既是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推動者,也是最終承載者。高等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應該首先考慮對學生的培養(yǎng),對信息化發(fā)展的評價最終也應該落在是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基石上。
2 國外研究情況
作為信息化強國的美國、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家,都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評價方法。例如:美國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項目“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從1990年到2002年,持續(xù)對美國大學的校園信息化建設狀況及信息化技術應用等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將評價作為重點講解的五個領域之一[1];韓國在實施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將包含“ICT運用于教育中的課程與相應評價”作為重要維度;新加坡也將評價體系用來描述ICT融入教育的效果。
3 國內研究方法和進展
研究方法
1)量化分析法。對指標體系的研究可以通過建立評價內容模型來量化分析。例如:陳海濤[2]使用AHP(層次分析
法)構架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信息化戰(zhàn)略、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信息化人才與教育、安全管理和服務及信息化政策并進行驗證;蒲善榮[3]、劉鵬圖[4]、王有遠[5]等都使用層次分析法將信息化發(fā)展指標分成若干指標數,進行評價體系研究;張屹、白清玉[6]等使用調查問卷法獲取數據,通過構建信息化應用水平結構方程測評模型,分析教育信息化差異化。
2)經驗值法。運用專家討論法、經驗法等分析方法進行定性分析。如在復旦大學和上海市教委合作開展的項目“高校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張成洪[7]等人通過不同角色需求總結信息化建設內容,從信息化投入、建設、應用及價值,研究高校信息化的影響因素[8]。
研究進展
1)主題多元研究。2012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指出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框架,涵蓋基礎設施、教學水平、學生職業(yè)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四個方面共11個維度。在發(fā)展水平框架內,提出推動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的主題多元化研究,隨之,國內很多學者進行了主題多元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研究。
謝幼如等[9-10]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價值追求作為教育信息化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開展以績效為導向,構建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信息環(huán)境建設與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以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孫禎祥等[11]提出重點打造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利用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包括信息技術能力、信息化教學領導力、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領導力和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促進學校信息化發(fā)展。張成洪等[12]在假設高校信息化建設是多投入多產出的條件下,對全國39所高校進行問卷式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高校在管理工作上的信息化產生的效益最為突出,而在基礎應用和科研方面產生的效益則不顯著。
可以看出,關于高校信息化評價體系和有效途徑的研究,主要是從教師信息化能力、校長信息化能力和管理信息化能力等學校投入產出績效來制定評價標準,從而制定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
2)學生視角研究。2016年,教育部頒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概括了學生發(fā)展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六大要素: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之后有學者開始注重從學生角度來評價信息化發(fā)展。
陳巧云等[13-14]通過調查、研究學生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滿意度,發(fā)現(xiàn)大專院校的學生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滿意度較高,建議高校信息化建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出信息化建設規(guī)劃要遵循適宜性原則,不同類型的高校需要根據學校定位的差異性來進行信息化建設規(guī)劃。
趙慧臣[15]提出教育信息化中學生評價目的不是為了區(qū)別學生的優(yōu)劣,不僅要關注學生成績,更應該支持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是教育部自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來,關于教育信息化評價中針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最新研究。
從政策和已有的研究來看,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能孤立地就“信息化談信息化”。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學生,在教育信息化持續(xù)推進過程中,必須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來進行。高職學生作為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主力軍,建立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高職信息化評價體系,是高職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趨勢。
4 高等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建設概況
諾蘭模型[16]將信息化進程分為六個階段:初始、推廣、控制、集成、數據管理和成熟階段。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發(fā)展水平框架內,選取全國169所高等職業(yè)院校信息化建設的五個方面內容進行調查,分別是使用教育網[17]、數字化校園建設、使用VPN訪問設置、自媒體官方認證宣傳平臺及校園無線網絡建設。如表1所示,使用教育網的院校有88所,比例為52%;建設數字化校園的院校有68所,比例為40%;使用VPN遠程安全訪問設置的有八所,占比為4.7%;擁有自媒體官方認證平臺的有151所,比例為89.3%;建設校園無線網絡環(huán)境的有104
所,比例為61.5%。
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對信息化的重視日益加強,尤其是開展利于教育科研服務的教育網使用、自媒體官方認證宣傳平臺和無處不在的校園網絡環(huán)境等工程建設的院校較多,而且很多高職院校已經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設的一期目標:能夠全面感知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無處不在的、開放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海量數據的硬件支撐環(huán)境及對師生的個性化服務[18]。
5 構建評價基本框架
如圖1所示,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19]出發(fā),將高等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對學生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分為三個維度:文化基礎提升力、自主發(fā)展提升力和社會參與提升力。
文化基礎提升力? 高職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及在此過程中形成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xiàn)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自主發(fā)展提升力? 高職教育信息化能夠輔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學習方式方法,并且能夠對學習進程進行評估,能夠幫助學生發(fā)展身心、自我認知和規(guī)劃人生。
社會參與提升力? 高職教育信息化能夠積極引導學生處理家庭、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
基于此,構建的高職教育信息化評價框架如圖2所示。
6 展望
高職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是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適用的高職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是一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工作。本文在總結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研究方法和進展的基礎上,提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職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并初步建立信息化評價維度和框架。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以后的研究中將會更深入研究此評體系并利用實例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netp2010[EB/OL].[2013-12-12].http://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
[2]陳海濤.基于AHP的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07(10):191-192,207.
[3]蒲善榮.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動態(tài)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1):36-40.
[4]劉鵬圖,謝幼如.高校教育技術工程的績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1):18-21.
[5]王有遠,艾小偉.基于灰色理論的教育信息化綜合評價及系統(tǒng)實現(xiàn)[J].開放教育研究,2008(3):85-88.
[6]張屹,白清玉,等.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實證測評模型及差異分析:以X省為例[J].電化教育,2015(3):34-40,90.
[7]張成洪,高瑾,等.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思路探討[J].教育信息化,2003(12):45-47.
[8]張成洪,胡艷秋,等.基于資源視角的高校信息化影響因素及其實證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8(2):
271-276.
[9]謝幼如,常亞潔.績效導向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模型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5(1):56-61,92.
[10]劉鵬圖,謝幼如.高校教育技術工程的績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1):18-21.
[11]孫禎祥,張玉茹.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內涵與理論模型[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1):39-45.
[12]張成洪,胡艷秋,等.基于資源視角的高校信息化影響因素及其實證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48(2):271-276.
[13]陳巧云.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學生評價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8):78-85.
[14]陳巧云,李藝.基于學生多群組分析的高校信息化績效評價:以江蘇省高校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6(4):
79-86.
[15]趙慧臣.教育信息化促進學生評價改革[J].教育研究,
2017(3):120-121.
[16]鄭凱,聶瑞華.基于諾蘭模型的高校信息化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09(11):13-15.
[17]張寧.中國教育網的結構分析[J].計算機工程,2007,
33(17):140-142.
[18]程艷旗.浙江大學智慧型校園探索[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fe4352c2af90242a895e5e9.html.
[19]張華.論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