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怡
摘 要:孔子是中國傳統主流政治思想的先鋒,柏拉圖是西方古典政治思想的開拓者。本文通過對他們政治思想中的“禮”與“正義”、政治制度、政治主體以及政治理想的框架性比較,概括出他們政治思想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并總結他們對中西政治文明產生的重大影響。
關鍵詞:中國哲學;古希臘哲學;孔子;柏拉圖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4-0057-03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人有關思維本身的問題包括:真理是什么?真實是什么?世界由什么組成?簡而言之:這是什么?在希臘人參與的西方世界中,真理被理解為知識,追尋的是事物之永恒及實體所在。中國哲學家提的問題卻是關于“哪兒”:道在哪兒?中國人早就接受世事的變幻才是永恒的觀念,因此以尋道來適應這個變幻的現象或表面真實。對中國人來說知識非抽象而是具體的;不是表象式,而是作為道或途徑的知識,是一種實際技能。
古希臘人想要尋根究底,最終構成事物存在的事實、原理和理論。而中國先秦思想家則旨在尋覓那些促進社會和諧的行為模式,對于他們而言,真理最重要的培植人的品性,而非推論的命題。他們并不執(zhí)著于對運動變化做出符合邏輯的解釋,而是孜孜以求地去體驗世界而非理解世界。對孔子而言,思維不是抽象推理的過程,而是徹頭徹尾的一種語言學上的述行過程,即行為的直接結果是達成某一實際效果,及所謂的“經世致用”。先秦的思想家并不把思維視作跳離經驗世界以成就客觀性的手段,而是一種基本上講求綜合、具體而微的行為,以便充分發(fā)揮現存的一切可能性及有利條件。中國哲學沒有提出本體論主張,這意味著“萬象”之后無“存有”,“多”之后無“一”,“現象”之后無“真實”。有的只是恒常變化,周而復始的過程,令世界多少顯得連貫而確定,但由于世界固有的不確定性,又多少變得新奇及出人意表。真實是個不言而喻的概念,但這個概念建基于具體觀察及經驗之上。中國思想家的真實是內在的,不會受制于絕對客觀的原則。他們不用規(guī)范來促使人們產生恰當的行為反應,而會用形象、典范、類比、比喻去進行交流,進而建立人際關系。他們一般不會區(qū)分真實和事實,因為他們相信,原則是否有效,只能通過實際事件來檢驗。
對于柏拉圖來說,世界的運行、天體的轉動、四季循環(huán),這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表現出一種秩序規(guī)律,這正好支持了他所相信的道德與理性心靈方是宇宙主宰的主張。他在為倫理準則尋求普遍定義過程中,形成了他的“理念論”,并以此作為所有知識之基礎。蘇格拉底為普遍永恒的倫理準則尋求定義,是為了理解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柏拉圖卻把老師的追求轉變?yōu)橐环N本體論的要求。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分類項目必須具有一個根植于超越物件或“理念/形式”的參考點。不僅是道德真理的知識需要服從這樣的“理念”,所有自稱為知識的主張都必須服從。柏拉圖聲稱最高級的知識必須符合兩個主要條件:普遍性(客觀性)和永恒性(不變性)。換言之,知識不可因觀點不同而對立,真正的知識從任何角度看都應該是真實的;知識不會因時間而變。古希臘哲學家追求真理與知識的熱忱令人欽佩,為了獲得真正的知識,他們立下決心,要在思考時做到尋根究底、分析微細、邏輯明確,同時極力排斥那些根據感官經驗獲得的知識,認為都是虛妄的,既不夠恒常,也不夠真實。正是希臘哲學家這種堅持,人類才得以受惠于他們在邏輯、數學、科學、哲學、藝術、政治等方面的貢獻。由于早期希臘哲學家排斥實際的感官經驗,輕視因果,這種態(tài)度也對西方世界造成持久惡果。只有到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才重新采取更加包容的思考方式。即使這樣,幾個世紀以來,二元對立思維仍在影響著他們。
中西哲學方面的差異還體現在個人、社會、國家的關系上。例如,霍布斯相信人本惡,所有人處在困乏的生活環(huán)境中,都受制于正直公平的自然法則。他認為這種生存狀態(tài)十分可怕,人不得不團結起來,擁立一位領袖,并受其管制?;舨妓拐J為,政府的正統地位來自受管制人民的權利,而非來自皇帝和神權,也非統治者天生優(yōu)越,社會由契約而產生。社會契約根植于于一個根本假設:個體為了維護大自然最基本的權利,即保存肉體的生命,同意放棄非分欲望、妄自尊大和貪慕虛榮。此外,公民社會不僅應確保人民有權享受治安環(huán)境,更要通過私有財產的制訂和保護,保障那些既勤奮又明理的人有權為所有人創(chuàng)造財富。自由社會除了訂立這些規(guī)則保障彼此的基本權利之外,不會考慮為公民制定任何正面的保障,或某種較為優(yōu)越、值得大家向往愿景。正是基于這種人性理由,20世紀許多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包括杜威、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約翰·羅爾等,才把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其中個體既相互關聯,也與整體社會息息相關,一如細胞組成的器官,器官再組成有機體。杜威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一套有別于我們先前討論的社會觀。杜威集中研究個體交往時的特色,而非探討如何保持社會各獨立存在的實體如何分界,他闡釋了是社會如何由人類組成的,靠的是組織。在此,“社會”與“社群”之意義匯合成為能培育個人與社會成長的共同生活方式。杜威說的社群并無嚴格界限,也非一成不變,因為令社群凝聚的不是類同成分,而是不同成員的溝通。好像每個人都具備“神的眼界”,創(chuàng)造并深化著無限的視野。這種兼收并蓄的社群不會容納不下歧見,反而更需要千差萬別的人群,才能發(fā)展興旺。杜威對社群、社會和個體的見解,跟早期儒家思想有某種契合。
中國哲學與西方發(fā)展背景不同,因而于西方有很多差別。儒家的德行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實用傾向為中心,強調人與人相交、合作、互容、互惠互利、彼此尊重,也注重人民和睦相處,使萬物融洽共存,這些思想是中國思想家著書立說的重要依據。在西方哲學中,由于相信宇宙之單一秩序,他們更追求自然和社會連貫統一,亦即理性或邏輯秩序。相反,中國哲學追求的美感秩序,在萬物和諧中尋找構成宇宙的無數獨異之物,包括人類自身。和而不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論語》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鬃釉偃昝?,要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務必在歧異多樣之中追求協調。和而不同也是中國歷來的政治主張?!墩撜Z》中提到“君子不黨”,即反對從政的人朋比營私??鬃犹岢鐣_到和諧,需考慮各參與者的不同意見。容忍異己,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務求每一個體顯現其獨特之處。最佳的和諧狀態(tài)是社會所有成員各安其位,所有人不受干擾,這是一種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的和諧。在個人權利和個人義務上,儒家也與西方哲學取向不同。儒家不注重西方社會學和政治學所強調的個人權利,而強調個體對國家社會的義務或責任,至少在理論上,這種責任要求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是一樣的,主張在社會交往中忠誠待人,在遵從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徒關系的基礎上和睦相處??鬃优c老子都主張政府不可以懲戒為施政手段,國君需戒奢靡,慎防權力欲太盛,任意妄為,剛愎自用,自滿自大。儒家和道家也強調克己,盡管對克己的理解上有出入,因為儒家視現實為天意的表現,而老子則把現實看成天道或自然之道。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很清楚政治權力的真正基礎,所以從不會忽視人民的力量,總要為民請命;也從不把政治權力看做目標,只視之為手段。儒道傳統以及中國文化均帶有反戰(zhàn)色彩,看重預防而非攻擊。如在《大學》就寫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币岳駷槟睿虼藢χ袊嗣駚碚f,民主也不過是手段,而非目標。
托馬斯·莫爾于1516年創(chuàng)造了“烏托邦”一詞,他還設想在美洲一個子虛烏有的島上建立一個理想社會。這與儒家的科層制福利國家、道家的小國寡民如出一轍。《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贝笸鐣亲园l(fā)組織起來的社會,是儒家理想的社會,它也是古代中國人所向往的一種人人平等的福利社會。孟子后來進一步發(fā)展了儒家的大同理想,提出井田制。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則描繪了中國道家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會。許倬云認為這個故事中的社會是另一種理想社會,完全與外界隔斷,無需繳稅,沒有政府,連知識也不需要,這個道家的烏托邦正好為儒家的大同社會提供了另一條路徑。許倬云所說的第三個烏托邦式的自足的社會,是儒道兩家烏托邦的折中,它不是桃花源那種無政府社會,靠善意維系,而是一種需要自我管制的社會,只不過這個自治是在社群的層面實施的。許倬云的三個模式都有別于西方的烏托邦理想。西方的烏托邦通常是一個城邦,而中國的則往往是個單純樸素的小農村,代表著中國人對質樸自然的向往。此外,中國的烏托邦如果不是一個為實現公正社會的藍圖,就是一個處于與世隔絕的隱地,人民可以自行掌握命運,是人民對自由平等的一種渴望。
在歷史上,由于東方農業(yè)經濟形態(tài)與西方游牧經濟形態(tài)的不同,造成了兩者文化哲學與思維傾向的差異。盡管存在諸多不同,但作為人類優(yōu)秀文化,兩者都極具價值,都是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中西方應該相互學習,尤其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面。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大品.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史比較出發(f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3〕杜維明.文明的沖突與對話[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4〕王曉朝.柏拉圖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