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美英語影視評論語篇修辭結構特征對比研究

      2018-05-14 16:40唐麗君
      外國語文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語篇

      內容摘要:通過選用中美英語學習者的影視評論寫作各50篇(共100篇)建構微型語料庫,運用修辭結構理論來考察其語篇的修辭結構特點,解釋其語篇構建方式。研究發(fā)現中美影視評論語篇修辭結構在總體特征、宏觀與微觀方面存在的異同。中國英語學習者偏好使用歸因、評論、解答、動機、評價、結論、平行等關系,美國英語學習者偏好使用準備、總結、比較等關系。研究對于全面認識中美議論文語篇修辭關系的異同點,提升中國作者撰寫英語議論文質量和英語寫作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中美英語影視評論;修辭結構理論;語篇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語學習者勸說性文體中的語篇修辭研究”(16YJA740022;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度優(yōu)博培育計劃項目“中國英語學習者勸說文寫作中的語篇修辭研究”(2017YBZZ065)

      作者簡介:唐麗君,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修辭與寫作研究。

      Abstract: Taking 50 English film review writings of English learners in America and another 50 in China as the corpora, the study analyzed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investigated how English film review construct discourse i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macro and micro level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film review texts.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preferred to use attribution, comment, solutionhood, motivation, evaluation, conclusion, parallel relation and so on. However, American English learners preferred to use preparation, comparison relation, etc. The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earners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s an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Film Review; Rhetorical Structure Relation; Discourse

      Author: Tang Lijun is a doctoral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 mainly lies in Rhetoric and Writing. E-mail: 183849791@qq.com

      在國外當代修辭學領域,“修辭結構理論”(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簡稱“RST理論”是重要的修辭學理論之一,并取得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理論探索方面主要集中于對語篇單元切分(Taboada and Zabala 63)、修辭關系數量(Marcu 395)、修辭關系及話語標記語之間關系(Duque 25)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RST理論已被應用到不同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語言學(Stent 78)、跨語言學研究(Mathkour et al 713)、對話和多媒體研究(Taboada and Habe 59)、話語分析(Green 181)、RST語篇樹庫建設(Zeldes 581)等。此外,RST與寫作教學的結合亦引起學界的重視,如把RST 運用于寫作教學過程(Burstein and Marcu 32)、調查新手作家的語篇生成階段(Torrance and Bouayad-Agha 77)、作文評分(Skoufaki 181)等相關領域。國內RST理論研究重在對理論的引述和評介,有的研究檢視了RST理論在各種語篇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如段落承題方式(劉東虹、陳燕 534)、專利文獻(靳瑋、喬曉東、劉耀等 73)、論文摘要(穆從軍 97)、多模態(tài)語篇(馮德正、張 艷、王 艷 49)、銀行年報語篇(王立非、部寒 10)等。

      綜上所述,中外學者對RST理論的理論和應用成果頗豐,關注了RST與寫作教學的結合,但目前基于數據的實證研究明顯不足。因此,基于中美影視評論寫作語料,從RST理論考察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結構的特征,解釋語篇構建方式,從RST 擴展到影視評論語篇研究,不僅可驗證該理論在影視評論語篇的實用性,也能深入闡釋該語篇中復雜的宏觀和微觀修辭結構關系,為二語寫作及二語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理論基礎

      RST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由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創(chuàng)立的。“RST 理論旨在描寫那些能使語篇成為人類交際有效的和可理解工具的功能和結構。”(Mann et al 43)。RST 理論認為,語篇的整體性(unity)和連貫性(coherence)都源于功能性, 從功能角度研究小句與小句之間的關。關系和結構段作為RST理論中重要的兩個術語,從本質上,語篇結構關系是功能關系,而不是其形式關系,語篇結構關系反映了作者對語篇關系結構類型和其表現形式的選擇。在這一理論框架下,可以從微觀層面分析小句內部關系進行分析,從宏觀層面分析語篇句子、段落、整體結構之間的修辭特征,并將RST的理論基礎、對比修辭學的方法論、語篇修辭結構特征的異同探求、特征異同的解釋、修辭結構理論的反思以及研究的應用價值構成“六位一體”的研究架構,更系統更全面地研究中美英語學習者語篇修辭結構使用特征的異同。

      2.研究設計

      2.1 研究問題

      本研究考察中美英語學習者勸說文寫作中語篇修辭的特點,主要回答以下3個問題:

      (1)中美英語影視評論在語篇的修辭結構總體特征上有何異同?

      (2)中美英語影視評論在語篇的微觀修辭結構特征上有何異同?

      (3)中美英語影視評論在語篇的宏觀修辭結構特征上有何異同?

      2.2 研究語料

      鑒于語料選擇要有可比性、學科性和體裁性特點(Connor and Moreno 153-164),本研究語料來源于“跨洋互動”網絡平臺上第17、19、22輪中美大學生的影視評論同題作文?!翱缪蠡樱–ross-Pacific Exchange)”是自2009年中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語系建立的大學生英語作文跨洋合作項目。中國英語學習者作文語料庫(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Corpus of Film Review Writing,簡稱CELCFRW)選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系學生作文。英語本族語作文語料庫(English Native Speakers Corpus of Film Review Writing,簡稱ENSCFRW)選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語系學生作文,該庫用作觀察語料庫。

      在文本處理過程中,刪除所有作文額外信息,例如作者、日期、系別等,只保留作文題目和正文。為了保證中美大學生作文水平的真實性,采用折中原則選用篇幅數500之900字數的作文,各收集作文50篇,共計100篇語料。這樣保持語料同質,控制變量,文本處理結果不會因語種或語體不同而受影響,兩個語料庫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3 數據收集

      首先對語料進行預處理,然后參考原始網頁作文文檔,閱讀瀏覽全部文本語料,旨在初步了解文本內容,然后采用手工標注和統計方法,將100篇文本分別切分語篇單元,確定核心關系段后,再確定修辭關系,并畫出修辭結構樹型圖,最終進行量化統宏觀和微觀修辭關系計并輸出統計數據。

      我們以Mann和Marcu提出的修辭結構關系的概念和定義為基礎,結合研究語料,宏觀上以句子作為單元塊,考察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與段落之間,段落與段落、整體結構之間的修辭關系。微觀層面上,以小句(兼顧部分短語)為單位考察小句之間的修辭關系,從語義和功能為基本出發(fā)點,以詞匯和句法為線索,兼而考慮標點符號。具體識別方法為:主句切分基本語篇單位;充當主語、賓語、補語的從句都不切分語篇單位;歸因動詞的補語從句(包括言語和其他認知行為)切分語篇單位;含詞匯或句法標記起狀語作用的從句,包括起狀語作用的非謂語動詞詞組都切分語篇單位;關系從句、后置名詞修飾短語或將其他基本單位割裂開的從句或非謂語動詞短語切分內置語篇單位;有明顯話語標記語切分基本語篇單位,如為了(in order to)、盡管(in spite of)等引導的短語切分語篇單位。根據語料事實,在修辭關系標注時添加了一個字母后綴(單核衛(wèi)星-S、單核核心-N或多核-M)來區(qū)分某種修辭關系的單元在語篇結構單位組合中的核心性地位變動。

      在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之前,發(fā)現語料中的修辭關系涉及例證、詳述、重述、對比、聯合、評論等47種修辭關系。因此為了使鑒定工作客觀合理,我們對這些修辭關系的操作定義進一步界定。單核心(衛(wèi)星-S)類總共31種,包括“環(huán)境關系(circumstance)、背景關系(background)、歸因關系(attribution)、意愿性原因關系(volitional reason)、非意愿性原因關系(non-volitional reason)、比較關系(comparison)、類比關系(analogy)、條件關系(condition)、否則關系(otherwise)、假設關系(hypothesis)、對照關系(antithesis)、讓步關系(concession)、詳述-附加關系(elaboration-additional)、詳述-一般-具體關系(elaboration-general-specific)、詳述-物體-屬性關系(elaboration-object-attribute)、詳述-部分-整體關系(elaboration-part-whole)、例證關系(example)、定義關系(definition)、證據關系(evidence)、目的關系(purpose)、評價關系(evaluation)、評論關系(comment)、手段關系(manner)、方式關系(means)、修辭問句(rhetorical-question)、復述(restatement)、時間上早于關系(temporal-before)、同時關系(temporal-same-time)、時間上晚于關系(temporal-after)、話題轉換關系(topic-shift)、準備關系(preparation)”。單核心(核心-N)類共6種,包括“意愿性結果關系(volitional result)、非意愿性結果關系(non-volitional result)、動機關系(motivation)、結論關系(conclusion)、解答關系(solutionhood)、總結(summary)”。多核-M關系共10種,包括“比較(comparison)、類比關系(analogy)、對比(contrast)、并列(conjunction)、羅列(list)、聯結(joint)、平行 (parallelism)、析?。╠isjunction)、序列(sequence)、同一單元(same-unit)”。

      總體來說,中國語料使用更多類型的內置修辭關系,但總頻率卻低于美國,差異明顯(P=0.019)。從具體頻率上看,中美影視評論都側重使用“內置詳述-物體-屬性-S關系、內置詳述-附加-S關系”,較少使用“內置非意愿性結果、內置意愿性結果-S關系”等,而且使用頻率相近。中國語料過多使用“內置詳述-附加-S關系”(P=0.047),達到一定明顯性差異;同時又過少使用“內置詳述-物體-屬性-S關系”(P=0.000),達到顯著性差異。因此中國偏好使用“內置詳述-附加-S關系”,美國偏好使用“內置詳述-物體-屬性-S關系”。

      (2)[(1)The two films],[(2) both attractive and moving],[(3) tell stories in two different ways]. (中國1號語料)

      例(2)中結構段2為內置語篇單位,把完整的句子切分為結構段1和結構段3,因此構成“同一單元-M關系”。下一層級中,結構段2是衛(wèi)星單元,其中包括評價性語言“attractive 、moving”,是對中美兩部電影的評價,結構段1是核心單元,因此構成“內置評價關系(evaluation-e) ” 。

      3.2.3 多核關系特征的比較

      中國語料使用了10種多核心修辭關系,共使用475頻次(如表3),美國語料則使用了9種多核心修辭關系,共出現482頻次修辭關系??傮w上,中美在微觀修辭關系類型上幾乎相同,存在很大共同點;中美修辭關系頻率相近,差異不明顯。

      總體上,中美在多核關系類別和頻率上存在較大相同點。中美共同使用9種多核心修辭關系,而且具體使用頻率和總頻率都相近,差異不明顯。中美都側重使用“聯結-M關系、并列-M關系、同一單元-M關系、對比-M關系”,都較少使用了“類比-M關系、序列-M關系”。此外,中國偏好使用“平行-M關系”(P=0.000)。

      (3)[(1) He is rebellious to tradition],[(2) rebellious to authority] [(3) and most importantly, rebellious to doomed fate]. (中國7號語料)

      排比-M關系(Parallelism)

      例(3)不僅句義相近,而且句式相同,都采用了“rebellious to”,因此構成“排比-M關系(parallelism)”。

      3.3 宏觀語篇修辭特征的比較

      中國語料共使用了31種宏觀修辭關系,其中包括23種單核和8種多核關系,美國共使用了30種宏觀關系,其中包括24種單核和6種多核關系。在修辭關系類型上,中美都使用了單核和多核關系,而且在兩種關系類型和總類型基本相同,差異不明顯。在關系頻數上,中國語料使用單核關系頻率和總頻率都遠大于美國(P<0.01),差異顯著,但中國使用多核關系頻率又少于美國,但差異不明顯。具體情況我們還需進一步研究分析。

      3.3.1 單核關系特征的比較

      中美語料共使用了27種單核修辭關系,其中中國使用了23種關系,美國則使用了24種關系,共同單核修辭關系達20種,占總單核修辭關系類型的74.1%。中美都較多使用“背景-S關系、詳述-一般-具體-S關系、證據-S關系”等11種關系,都較少使用“假設-S關系、修辭問句-S關系”等4種修辭關系,如表4所示:

      從中可以發(fā)現,中美在15種關系具體頻率上存在差異。如中國英語學習者過度使用和過少使用的傾向都比較明顯,尤其是過度使用現象特別嚴重。中國過多使用了7種修辭關系,其中嚴重過度使用了“評論-N關系、解答-N關系、對照-S關系、動機-N關系、評價-N關系”、“結論-N關系”等,顯著值都為0.000,差異顯著。同時,又過度使用了“意愿性結果-N關系、非意愿性結果-N關系、非意愿性原因-S關系、話題轉換-S關系”,顯著值都≤0.05,達到明顯差異。因此,中國語料在宏觀語篇中側重闡述電影情節(jié)的因果關系。此外,中國嚴重過少使用“總結-N關系、準備-S關系”,其差距顯著。因此中國語料偏好使用“結論-N關系、評價-N關系、解答-N關系、動機-N關系、評論-N關系”等、而美國偏好使用“準備-S關系、總結-N關系”。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美國語料中標題和正文之間側重為“準備-S關系”,占總數的54%,其他23篇文章標題提供全文的中心主題,是“證據-S”關系。中國只有30%的標題為正文提供“準備-S關系”,同時還提供了“證據-S關系、解答-N關系、動機-N關系”等多。中美語料中引入部分和主體部分之間都側重“證據-S關系”,其中美國42篇語料為“證據-S關系”,但中國語料中只有31篇為該關系,同時采用“背景-S關系,詳述-一般-具體-S關系、解答-N關系”等。中美語料結尾部分都總結了前面闡述的內容,都采用“總結-N關系”,美國側重“總結-N關系”,但中國側重“動機-N關系”,呼吁或鼓勵讀者采取某種行為或措施,以實現一定目的。

      (4)[(1)So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what is the criterion of good education?... We meet our fate together.][(2) Let me pay tribute to all the industrious teachers who have adhered to their education jobs and taugh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students!](中國5號語料)

      動機-N關系(Motivation)

      例(4)中,結構段1是衛(wèi)星單元,為主體部分,作者分別從兩個方面比較中美電影的相同點;結構段2為核心單元,是結尾部分,作者呼吁大家向所有堅守在教育工作崗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勤奮教師致敬,因此構成“動機-N關系”。

      3.3.2 多核關系特征的比較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多核修辭類型比多于美國,但總頻率上少于美國,但其差異都不明顯。中國語料使用了8種多核修辭關系,共使用426頻次(表5),美國語料使用了6種修辭關系,共出現431頻次。

      中美都較多使用“并列-M關系、聯結-M關系、比較-M關系、對比-M關系”,都較少使用“類比-M關系”。中美共同使用了6種多核修辭關系,而且在5種關系的具體頻率上相近,只有在“比較-M關系”上存在頻率差異。中國過少使用“比較-M關系”,顯著值為0.005,達到顯著性差異。此外,又明顯過多使用“平行-M關系”,顯著值為0.031,達到明顯性差異。

      (5)[(1)So when weekend came, the teachers must accompany the students and make sure they go back home safely.] [(2)When the higher authorities came to check the enrolment ratio, they had to do a lot in pretending for they really couldnt make so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中國15號語料)

      平行-M關系(parallelism)

      例(5)兩個核心結構段是由when引導的兩個平行句,句式相同,語義層層遞進,構成了“平行-M關系”。

      4.結論與啟示

      從修辭結構理論視角對比分析中美英語影視評論語篇的修辭關系,可以發(fā)現兩類語料在修辭關系類型和使用頻率用上存在異同點,如較多使用“環(huán)境-S關系、目的-S關系、并列-M關系”等,同時都較少使用“定義-S關系、類比-M關系”等。此外,在一些修辭關系的使用頻率上存在明顯差異,如中國偏好使用“歸因-S關系、評論-N關系、解答關系-N關系、動機-N關系、評價-N關系、結論-N關系”、“平行-M關系”等,而美國偏好使用“準備-S關系、總結-N關系、比較-S關系”等。這種偏好的差異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思維模式、寫作規(guī)范和讀者期待的差異。其中,中西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是造成中美英語議論文中語篇修辭結構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采用了大量的因果關系來解釋中美電影情節(jié)的因果關系。中美寫作讀者期待的差異也是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結構差異的原因之一。中國英語學習者采用中國讀者期待的角度創(chuàng)作英語影視評論,采用大量的“評論-N關系、評價-N關系”發(fā)表自己對影片的評價和評論,同時采用“平行- M關系、解答-N關系、類比-S關系、修辭問句-S關系”等,凸顯語言生動、形象,以達到論證充分。美國英語學習者采用美國讀者期待的角度創(chuàng)作英語影視評論,偏愛采用“比較-S關系、比較-M關系、準備-S關系”等修辭關系。

      雖然在研究過程中驗證了修辭結構理論對于語篇修辭特征描寫的價值,從語篇宏觀和微觀層面全面揭示中美英語學習者英語議論語篇特征。但由于研究語料語篇的特殊性和RST理論本身的一些缺陷也對該理論進行了補充。首先,針對語篇基本篇位的切分問題,根據RST理論和本文語料特點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可行的宏觀和微觀篇位劃分方案。其次,針對語篇的組合原則,提出了宏觀和微觀不同的處理策略。最后,目前語篇修辭關系數量和定義存在爭議,本研究從語用的角度,根據中美學生議論文語篇修辭的實證研究,提出了簡化方案。

      此外,二語寫作會受到學習者母語修辭偏好的負遷移影響。因此,認識中美議論文語篇修辭關系的異同點,對于中國作者撰寫高質量的英語議論文、英語寫作以及英語寫作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在教學理念上,教師要更加注重將語篇結構和英語寫作結合起來,在修辭關系的理念下講解英語寫作知識。在具體教學方法上,要將修辭結構理論和語料庫運用到教學設計中,以語料庫為媒介,以修辭結構理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修辭結構意識,不斷提高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漢修辭比較意識。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Burstein, J., D. Marcu and K. Knight. “Finding the WRITE stuf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discourse structure in student essay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Special Issu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1 (2003): 32-39.

      Duque, E. “Signaling causal coherence relations.” Discourse Studies 1 (2014): 25-46.

      Green, N. L.“Representation of argumentation in text with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rgumentation 24(2010): 181-196.

      Marcu, D. “The Rhetorical parsing of unrestricted texts: A surface based approach.”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3 (2000): 395–448.

      Mann, W. C., and S. A. Thompson.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 ISI Research Report, 1989: 89-242.

      Mathkour, I. H., A. A. Touir and A. W. Al-Sanea. “Parsing Arabic texts using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9(2008): 713.

      Skoufaki, S. “An exploratory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 detect coherence errors in L2 English writing: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automated writing evaluation software.”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 (2009): 181-204.

      Stent, A., and S. Bangalore.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in Interactive Syst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14.

      Taboada, M., and W. C. Mann. “Applic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Discourse Studies 4 (2006): 567-588.

      Taboada, M., and L. H. Zabala. “Deciding on units of analysis within centering theory.”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1 (2008): 63-108.

      Taboada, M., and C. Habe.“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multimodal documents.” Discourse Studies 1 (2013): 59-85.

      Torrance, M., and N. Bouayad-Agha. “Rhetorical structure analysis a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writing processes.” In L. Degand, et al (e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msterdam, 2001: 77-89.

      Zeldes, A. “The GUM corpus: creating multilayer resources in the classroom.” Lang Resources & Evaluation 3 (2016): 581-612.

      馮德正、張艷、王艷:修辭結構理論在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中的應用?!懂敶揶o學》5(2016): 49-58。

      [Feng, Dezheng, Zhang Yan, and Wang Yan.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i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Contemporary Rhetoric, 5 (2016): 49-58.]

      靳瑋、喬曉東、劉耀等:面向中國專利文獻的零形回指消解規(guī)則研究。《圖書情報工作》9(2015): 73-79, 142。

      [Jin, Wei, Qiao Xiaodong, and Liu Yao, et al. “Study on the Rules of Zero Anaphora Resolution in Chinese Patent Literatur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9 (2015): 73-79, 142.]

      劉東虹、陳燕:英語學習者段落承題方式與修辭關系研究。《現代外語》4(2015): 534-544。

      [Liu, Donghong, and Chen Yan. “Topic Supporting and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EFL Learners Paragraphs.”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4 (2015): 534-544.]

      穆從軍:修辭結構理論視角下英漢學術論文摘要的修辭關系對比研究?!冬F代外語》1(2016): 97-107。

      [Mu, Congj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A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Perspective.”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1 (2016): 97-107. ]

      責任編輯:翁逸琴

      猜你喜歡
      語篇
      中日能源語篇中語言表征的對比研究
      基于語篇分析的課例研究
      概念功能在科技英語語篇中的應用
      高中英語語篇閱讀研究
      小學英語“語篇整體輸入”教學模式初探
      基于語篇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語篇在閱讀中運用的教學模式探討
      牛津英語Story Time板塊中語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
      中考英語語篇及作文專項訓練(四)
      中考英語語篇及作文專項訓練(三)
      招远市| 崇州市| 苏尼特左旗| 鸡泽县| 丰城市| 曲阳县| 观塘区| 蓬安县| 信丰县| 禹州市| 阳新县| 彰武县| 青海省| 石屏县| 常熟市| 长岛县| 郓城县| 南宫市| 额敏县| 红原县| 金湖县| 泉州市| 韶山市| 辉县市| 遂宁市| 闸北区| 泰州市| 富锦市| 乌拉特后旗| 河曲县| 右玉县| 泰安市| 赞皇县| 习水县| 贵州省| 呼伦贝尔市| 北宁市| 盖州市| 长垣县| 略阳县|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