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鑒中國古代“知行合一”哲學思想,構(gòu)建德育學科“知行合一”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中,“知行合一”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方式。開展“知行合一”教學,將知與行有機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知中行、在行中知,有助于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內(nèi)化和道德行為的轉(zhuǎn)化。開展“知行合一”教學,需要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融合,合理安排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將學科德育活動與學校其他德育活動有機整合,并在德育教師、家長、社會人士之間形成德育合力。
關鍵詞:“知行合一”教學;德育價值;基本流程;實施策略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古人所說的“知”指道德觀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有似今天認識和實踐的關系。[1]“知行合一”強調(diào)知與行要相互貫通和促進,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這在今天頗有借鑒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強調(diào):“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本文著重論述在德育學科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認知與實踐的關系,構(gòu)建德育學科“知行合一”教學模式。
“知行合一”教學的備課實例
自2001年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以來,德育學科教學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主流,教師們更加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開展探究學習,這是德育學科教學上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德育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坐而論道”問題也逐漸凸現(xiàn)出來。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法律為我們護航”教學設計為例加以說明。
【例1】“法律為我們護航”教學第一次設計(片段)
案例:七年級同學小劉在放學路上經(jīng)常被不良青年勒索。一開始他忍氣吞聲,遭到勒索就乖乖地把自己的零花錢拿出來。有一天,他和同學小張談到此事,小張建議他立即將此事告訴班主任老師。后來在學校和轄區(qū)派出所的努力下,這伙不良青年被繩之以法。
討論:(1)我們應怎樣看待小劉忍氣吞聲的行為?(2)學校和派出所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各自發(fā)揮了什么作用?(3)從該案例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該教學片段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結(jié)合發(fā)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能夠引起初中生的情感共鳴;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讓學生結(jié)合情境和教材知識開展探究學習,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所要學習的知識。但進一步推敲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換一個角度看,這兩個優(yōu)點同時也是這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缺點。一是從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看,教師借小劉身上發(fā)生的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開展探究時,是作為旁觀者去評論別人,而不是真實地解決自身的問題;二是從學習方式上看,教師雖然引導學生開展了探究,但這種探究仍然是關在教室里的“坐而論道”式的探究?;谝陨戏治觯P者建議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原理,對該課教學片段進行重新設計。
【例2】“法律為我們護航”教學重新設計(片段)
課前調(diào)查
將全班學生分為實地考察組、采訪1組、采訪2組、法律文獻組,每組8-10人,按下列提示開展活動。
◎?qū)嵉乜疾旖M:分早、中、晚三個時段,分別考察校園各場所和學校周邊環(huán)境,分析可能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的時間和地點。
◎采訪1組:采訪學校所在轄區(qū)派出所所長,采訪的問題:(1)近期我們學校附近是否發(fā)生過以未成年人為侵害對象的案件?(2)針對校園暴力事件,公安部門采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采訪2組:以市教育局政策法規(guī)處處長和本校德育處主任為采訪對象,采訪的問題:(1)近期我們學校是否發(fā)生過以學生為對象的敲詐、勒索等事件?(2)在預防校園暴力事件方面,教育局和學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法律文獻組:通過圖書館或網(wǎng)絡搜集相關法律,如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找出其中與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法律條文。
課上研討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一是匯報本組調(diào)查的過程、獲得的信息;二是分析未成年人受到哪些方面的保護;三是討論未成年人如何加強自我保護。
課后延伸
學生將繪制的預防校園暴力地圖以展板形式在校園內(nèi)展示,提醒全校同學加以防范。同時,將如何預防校園暴力的建議提交給學校德育處、派出所等相關部門。
在教學重新設計中,教師將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與開展行動的過程有機結(jié)合起來,既在開展調(diào)查研究的行動中獲得知識,又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改進自己預防校園暴力的行為,體現(xiàn)了知與行的有機統(tǒng)一。
“知行合一”教學的德育價值
“知行合一”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知行合一”教學理念為指導,運用“以知導行”“知行并進”的教學組織方式,以達到“知而必行”的教學實踐效果。[2]由此可見,在“知行合一”教學中,知行合一既是教學方式,強調(diào)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又是教學目標,強調(diào)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認知,還要轉(zhuǎn)化成相應的道德行為。與傳統(tǒng)的“坐而論道”式教學方式相比,“知行合一”教學的德育價值突出表現(xiàn)在兩方面。
1.“知行合一”教學有助于實現(xiàn)道德認知的內(nèi)化
在學習方式上,非德育學科可以通過教師講解、學生練習達成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標。而作為德育學科,僅僅靠講解、練習是難以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這里所說的真正掌握,即不僅要知道本學科知識,而且要相信本學科知識,知而不信不能稱為真正掌握。如在數(shù)學學科教學中,老師教給學生“1+1=2”,學生在經(jīng)過反復練習后,就算是正確掌握了,學生不會對此產(chǎn)生懷疑;而在德育學科教學中,老師告訴學生要依法自我保護,學生即使知道了、記住了、會背了,也不意味著學生真的會相信“法治”。這說明,德育學科應該采取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方式。
關于德育學科的教學方式,《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薄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社會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初高中課程標準都表明,德育學科教學應改變教師直接傳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實現(xiàn)知行合一。在知與行的相互交融中,學生因為有自身的真切感受,從而能夠深刻地領會并相信所學知識。如在例2中,學生通過調(diào)查采訪,了解到一些同齡人不善于依法保護自己,以及學校、派出所是如何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在正反對比中,認識到依法保護的正確性和正當性。
2.“知行合一”教學有助于實現(xiàn)道德行為的轉(zhuǎn)化
傳統(tǒng)的德育學科教學習慣于將學生關在教室里,在一個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環(huán)境里開展教學,這樣做盡管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更多的知識,但這種坐而論道的學習方式在實現(xiàn)由知到行,即在實現(xiàn)由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的轉(zhuǎn)化方面卻存在著固有的弊端,學生更多的是獲得了知識,而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存在“知行脫節(jié)”問題。[3]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在德育學科教學中,學生如果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轉(zhuǎn)化成道德行為,德育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因為“坐而論道”,學生缺乏將道德知識轉(zhuǎn)化為道德行為的意識,也缺乏轉(zhuǎn)化的能力。如在例1中,學生評價別人的行為可以頭頭是道,告訴別人未成年人受到來自哪些方面的保護,以及未成年人該如何依法保護自我,但一到自身就不知所措了;而在例2中,學生通過調(diào)查,知道校內(nèi)和學校周邊存在侵犯未成年人事件的時間、地點,就可以有意識地加以避免,并且還知道如何借助學校、派出所等力量保護自身安全。這樣,學生不僅僅學到了知識,還實現(xiàn)了自身行為的轉(zhuǎn)化,體現(xiàn)了德育目標的全面達成。
“知行合一”教學的基本流程
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傊兄赜行?,有行必有知。[4]根據(jù)“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結(jié)合上述案例2,我們可以將“知行合一”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第一步,明確任務。教師在備課時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主題,在案例2中即學生如何依法預防校園暴力。課上教師向?qū)W生解釋主題,布置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任務,而學生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任務分工,明確如何開展實踐活動。
第二步,實踐體驗。學生根據(jù)任務分工,走出教室開展如志愿者服務、社會調(diào)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職業(yè)體驗等實踐活動,教師則做好對學生活動的指導和管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收集、保存好過程性資料和記錄好實踐活動體驗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第三步,班級研討。各小組在匯總、篩選、整合信息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在班級展示學習成果。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習的需要,適時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以實現(xiàn)學生實踐體驗與教材知識的有機融合。
第四步,反思提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心得,既可以交流對知識的認識,也可以交流自己在行為上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最后的總結(jié)提升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知識學習和實踐方法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尤其是在價值觀方面要作出正確的引領。
“知行合一”教學的實施策略
將知識學習與實踐體驗結(jié)合起來,這是大多數(shù)教師都懂得的基本道理。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實踐體驗活動往往得不到開展,如,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太緊張,沒有時間開展實踐活動,不能開展;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能力不夠,讓學生去實踐體驗還不如自己講效果好,不愿開展;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走出教室開展實踐活動存在安全隱患,不敢開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采取正確的策略,才能克服由此帶來的困擾。
1.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融合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認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xiàn)實,實質(zhì)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將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結(jié)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知”與“行”的有機統(tǒng)一。但在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結(jié)合上,我們往往會機械地認為,課堂上學習道德知識,課外踐行道德行為。這樣理解和處理“知”與“行”的關系,會讓“行”成為“知”的附庸和累贅,教師在教學中也就會重“知”而輕“行”。在“知行合一”教學模式中,要體現(xiàn)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而不是簡單地累加,一方面用課外習得的經(jīng)驗理解課內(nèi)學習的知識,另一方面用課內(nèi)學習的知識豐富、拓展、指導課外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知”與“行”不是先后關系,而是并行的、相互促進的關系。如在例2中,學生在課前實地考察、人物采訪、文獻查閱,以及課堂上的討論就是在行中知的過程,而在課后延伸則是在“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自身行為的過程。
2.長時間實踐活動與短時間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
“知行合一”教學要求學生用一定的時間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很多教師擔心因此而影響教學的進度。確實如此,如果每節(jié)課都像例2那樣,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經(jīng)歷“收集、整理資料—展示資料—交流研討—總結(jié)提升”這樣一個過程,必然會導致教學時間不夠用。針對教學時間問題,教師可以采用長時間實踐活動與短時間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的方式,長時間實踐活動如例2,每學期組織兩三次即可;短時間實踐活動如學生在家?guī)透改缸黾覄?、上學放學路上觀察交通狀況、利用周末時間到社區(qū)做小調(diào)查等,這些活動無需花費多少時間就能完成,可以經(jīng)常組織。將長、短時間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使實踐體驗既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又有一定的廣泛性,從而保證“知行合一”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3.德育學科活動與學校其他德育活動相結(jié)合
德育學科開展“知行合一”教學強調(diào)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而實踐活動也是學校一般德育采取的重要方式,《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因為都是“德育”,又都通過“活動”方式展開,這就意味著二者之間存在著相通之處。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可以將德育學科教學中需要開展的實踐活動在班團隊活動中去落實,另一方面可以將班團隊開展的德育活動引入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既可以節(jié)約時間、避免重復勞動,又可以發(fā)揮學校各部門德育工作的優(yōu)勢,形成教育的合力。
4.在德育學科教師與家長、社會人士之間形成教育合力
長久以來,德育學科教學都是德育教師在組織,屬于單打獨斗式的?!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遍_展“知行合一”教學,意味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接觸到家長、社區(qū)居民、企事業(yè)單位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等,能否讓這些社會人士愿意支持、能夠支持學生活動,對“知行合一”教學的效果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作為德育學科教師,要想形成這種教育合力可以在兩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讓社會人士了解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意圖,在學生開展問卷調(diào)查、現(xiàn)場采訪、社區(qū)宣傳等活動時,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介紹,說明開展該活動的意圖,從而讓社會人士能夠理解、支持、配合德育學科活動;二是開展多元評價,讓學生自己、同伴、家長、社會人士等參與對學生實踐活動的評價,監(jiān)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地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合作,學會與父母及社會人士交往。
參考文獻:
[1]趙建永.知而能之 知行合一[N].光明日報,2016-09-20(02).
[2] 陸文敏.“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實現(xiàn)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4):136.
[3] 顧潤生.從“坐而論道”到“實踐體驗”[J].江蘇教育,2017(09):58.
[4] 圣鐸.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