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yǎng)

      2018-05-15 10:07莊弼
      體育教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體育課程體育教學

      莊弼

      摘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經歷了從掌握技術到獲得技能到提高能力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改革目標均跟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體育核心素養(yǎng)是體育教學本質的最大化體現(xiàn),是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育人思想下,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在體育教學中帶有規(guī)律性的總結。要更新理念,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置學習目標,改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堅持體能練習,提高練習密度,增加運動強度,并通過構建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相聯(lián)動的機制,不斷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并使學生形成健康行為和獲得體育品德。

      關鍵詞:體育教學;體育與健康;體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3-0011-05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結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動向,教育部從2014年底啟動了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工作,提出了通過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來完成培養(yǎng)目標。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使學生形成健康行為和獲得體育品德,并在這三方面獲得協(xié)調和全面發(fā)展,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如何才能在體育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體育教學中極需解決的難點。

      一、更新體育課程理念

      (一)體育核心素養(yǎng)不是新的概念或理論,而是體育教學本質的最大化體現(xiàn),是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育人思想下,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在體育教學中帶有規(guī)律性的總結

      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體育課程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體育與健康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及能力表現(xiàn)。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以前只停留在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及技能”上,沒有把育人作為終極目標。

      下面對比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教學大綱(1956-2000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階段(2000-2017年,第一次課程改革),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階段(2017-)中體育教學目標、任務的三種表述。

      1.以《全日制中學體育教學大綱》(1987年版)中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表述為例

      體育教學的目的: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全面發(fā)展。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全面鍛煉學生身體,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雖然在1992年以后修訂的《大綱》均增加了健康保健的內容,2000年的《大綱》更提出“學習和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與方法”,但由于沒有全面理解體育課程的育人本質,加上“三基教學”根深蒂固,造成實際的教學只著眼于增強學生體質及掌握“三基”的情況,結果是有百分之多少的學生掌握了技術,成為衡量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育課的重要標準?!洞缶V》一是沒有全面理解體育課程的實質,缺乏“強體質”的具體手段,造成教學沒有抓手,過于空洞,二是過于強調技術的學習,把教學的最終目的歸結于掌握技術。教師和學生均以是否完成技術動作的教學為目的,結果是學生體質沒得到增強,技術也沒有真正掌握。

      2.《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及《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稱“課程標準實驗稿”)

      以上兩個實驗稿提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努力構建體育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機統(tǒng)一的課程目標(以下稱“三維目標”)和課程結構”,并明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完成“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與社會適應”等四個方面(以下稱“四個方面目標”)的分目標。但“三維目標”與“四個方面目標”之間缺乏具體的連接,導致在實踐中體育課教案目標的制定出現(xiàn)兩種版本,一種以“三維目標”作為學習目標,一種以“四個方面目標”作為學習目標。

      第一次課程改革把“三維目標”作為教育目標,體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yǎng)中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fā)展性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整體要求。

      “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學會。它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guī)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jù)。課程改革十幾年來,體育教學開始從學習技術向傳授技能、提高能力轉變,但實踐中不少老師仍然未能擺脫技術教學的模式。

      “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會學。這是新課標所特有的。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過程”重在實踐,“方法”應對達成“目標”,但由于“課程標準實驗稿”沒有對學生提出具體技能及能力的要求,導致實踐中“合作及探究”流于形式,學習方法的運用沒有能夠真正達成學習的目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樂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現(xiàn)的是人文性。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和審美的陶冶,如影相隨。但在實踐教學中大部分課程均沒有達到這個要求,課程標準實驗稿只提出在技能練習過程中給學生以情感體驗,但沒有將情感體驗及審美環(huán)節(jié)的情景提供給學生,所以這部分的維度目標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維目標”雖以人為本,但沒有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科的特點,沒有把學科的育人作用作為課程的核心,加上基層教師難以通過具體的體育教學方法去達成,因此成效不大。

      3.《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表述是:通過體育與健康學習,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培養(yǎng)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核心素養(yǎng)給體育教學賦予新的使命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目標,以學生能力發(fā)展及運用為目的,重視了體育與健康學科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貢獻,體現(xiàn)了學科最本質核心的價值。運動能力包括運動認知、體能發(fā)展及運動技能,這是體育課程最直接的結果,而健康行為及體育品德是在發(fā)展運動能力過程中逐步獲得的。以核心素養(yǎng)構建學科的最終要求及目的,既高屋建瓴又實操性強。

      從三次課程改革中可以看出一條軌跡,大綱改革提出以掌握動作“技術”為中心,第一次課程改革轉為以發(fā)展“技能”為目標,新的課程改革則以“能力”為歸宿,每一次改革都與社會和教育發(fā)展相聯(lián)系,課程改革推動著體育課程隨社會進步而逐步成熟。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到,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yǎng)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以新的理念形成的學科本質總結。

      (二)要樹立新的體育教學觀

      體育教學必須從“重技術教學”向“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轉變。在體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下,體育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手段及教學評價均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1.教學的結果是學生獲得面對簡單或復雜情境時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動作技術的目的是以能夠運用技術解決鍛煉身體或比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學習前滾翻除了發(fā)展平衡、靈敏及協(xié)調等綜合體能素質外,更重要的是獲得在危急時刻安全避險的能力。

      2.教學的方法是改變以往每一堂體育課只教單個運動技術動作的模式,促進學生學會運動

      比如籃球的投籃教學,長期以來是從單手投籃到跳起投籃一個技術的教,結果是學生只會投籃,而比賽中一碰到防守就投不出手。因此要在有防守的情境中把投籃與傳接球、與運球急停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學會投籃。

      3.教學的形式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情景體驗及比賽活動

      提高運動能力的最終表現(xiàn)是學生能夠自己鍛煉身體或參加比賽,所以教學中必須把動作學習與學生鍛煉或比賽體驗相結合。每一個動作學習均要把動作在實踐中的整個過程相結合。

      (三)樹立競賽過程培養(yǎng)觀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重教學、重練習,輕體驗、輕競賽,學生掌握了運動技術不等于形成了運動技能,更不用說擁有了運動能力。要樹立競賽過程培養(yǎng)觀,改變體育教學光教不比、光練不賽的現(xiàn)象。

      1.運動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斷的體驗才能獲得,必須通過競賽才能不斷提高。

      2.健康行為中的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必須通過競賽去磨煉意志、體會合作、增加自信;體育品德的形成更是要通過長期的體驗和比賽才能不斷地獲取,通過競賽了解規(guī)則精神,通過成功超越自我,通過失敗承受挫折,通過賽點體會責任、體驗擔當,最終達到人格教育的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須在獲得運動能力的基礎上,在參與競賽活動和比賽過程中一點一滴地積累。

      案例1: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習目標:通過耐力練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養(yǎng)成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

      學習內容:有氧運動

      耐力跑是田徑項目教材中一項非??菰锏慕虒W內容,在本案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抓住耐久跑項目運動強度中等、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jù)項目特點,基于自身運動技能創(chuàng)新各種持續(xù)有氧練習的方法,來完成本堂課耐力跑的教學任務。在創(chuàng)設的一問一答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學生在心里想法如愿滿足的參與過程中,通過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為載體,體驗到了跑的樂趣,同時在快樂參與、成功感體驗的過程中,達到了本堂課的耐力素質增強與跳繩、籃球行進間往返運球等技能的提高。

      如下面教學的片段:

      (1)老師關于“同學們如何獲得7分鐘以上耐力”的問題(部分學生馬上走上操場的跑道,準備用7分鐘來實現(xiàn)耐久跑這個目標)。

      (2)學生:我是否可以用中速度7分鐘跳繩或7分鐘“萊格爾跑”來完成這個目標?

      (3)教師發(fā)起討論:請同學們以小組形式對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合作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過程)。各組展開討論,有人認為持續(xù)跳繩和萊格爾跑也是一種發(fā)展耐力的練習方法,實現(xiàn)目標是可以的。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利用以上練習來實現(xiàn)耐久跑目標有投機取巧之嫌。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教師提出的目標是指一般耐久活動的能力,因此,用7分鐘持續(xù)跳繩和7分鐘“萊格爾跑”的辦法來實現(xiàn)目標是可行的。

      (4)學生:我如果不停地在籃球場上做往返運球上籃,可以嗎?教師:當然可以,只要是持續(xù)不間斷7分鐘以上的運球及上籃,也可以進行足球運球跑練習(滿足學生,以求得到對方心理滿足,從而使對方達到奮力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的目的)。

      結果學生選擇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7分鐘跳繩,籃球或足球運球7分鐘,7分鐘勻速跑、變速跑等等。耐久練習的學習目標得以順利完成,學生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體育品德的形成更是要通過長期的體驗和比賽才能不斷地獲取,在教學中要通過競賽讓學生了解規(guī)則,通過成功超越自我培養(yǎng)自信,通過體驗失敗承受挫折,通過轉換角色體會責任,通過賽點體驗擔當,最終達到人格教育的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案例2:培養(yǎng)學生責任與擔當精神

      學習目標:通過足球賽前點球比賽,培養(yǎng)學生責任與擔當。

      學習內容:足球比賽

      點球是最能夠讓學生體驗責任的時刻,通過改變規(guī)則,在比賽前所有參加比賽的學生均參加點球比賽,并把點球比賽的結果作為比賽成績,這樣在比賽之前,所有的學生將承受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將會激發(fā)學生比賽中的責任感,激勵學生在比賽中進行拼搏及具備擔當精神。

      二、以核心素養(yǎng)帶動體育教學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改革

      把好體育教學質量關,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教學關鍵的改革尤其重要,在體育教學眾多環(huán)節(jié)中,合理運用體育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形式,適宜運動負荷及有效的體能練習是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均應致力于使學生獲得體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

      (一)從技術要求轉向能力培養(yǎng)的學習目標設置

      從“三基教學”轉向技能、能力設置學習目標。

      如“三基教學”的教學目標:基本(或80%的學生)掌握籃球行進間運球技術。

      “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發(fā)展學生行進間運球能力。

      堅持以學習目標引領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的設置應該包含體育核心素養(yǎng)。

      傳統(tǒng)體育教學通過“學習內容”完成“學習目標”的做法已經無法包含發(fā)展一定能力的“學習目標”全部含義。

      對比先設置學習內容及先設置學習目標的不同:

      案例3:學習內容:行進間運球

      教學形式(策略):講解-示范-練習-糾正錯誤-練習。整個過程離不了行進間運球,最終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不會運用行進間運球進行突破及比賽。

      案例4:學習目標:發(fā)展學生行進間運球能力

      教學順序:學生體驗行進間運球-教師點評及示范完整的一個行進間運球過程(情景:傳-接-運-突-分球或上籃)-學生分組進行練習(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選擇行進間運球的練習及擔任各種角色,教師在各組練習中進行指導、糾正錯誤)-組織行進間運球的綜合練習或比賽。

      以技術作為“學習內容”主要教學依據(jù)將導致教師的教學圍繞著“教材”進行教學,以能力作為目標引領學習內容以后,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水平設置若干練習小組,可以是“傳-接-運”“傳-接-運-突-分球”“傳-接-運-突-上籃”等不同水平的練習,使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以目標引領學習內容既可以給教師松綁,又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水平上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技能,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運球能力得到提高。

      學習目標必須有相對應的學習形式,并通過情景或競賽去達成。如“行進間運球”必須有完整的一個過程,必須是提高學生“行進間運球”能力的學習過程,即“傳-接-運-突—分或上籃”。

      學習目標設置要與核心素養(yǎng)相對應。學習目標通常用三到四個方面來表達。

      提高運動能力目標:可以用主要發(fā)展×體能和提高學生×運動能力(也可以設置兩個學習目標)。

      形成健康行為:通過×練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信、意志等心理品質及合作、團隊精神等社會適應能力、鍛煉習慣的形成等方面。

      培養(yǎng)體育品德:通過×比賽,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則精神、責任意識、體驗角色、挑戰(zhàn)自我等方面。

      用3~4句話表達,目標設置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模糊。

      案例5:蹲踞式跳遠第二次課學習目標的制定

      1.培養(yǎng)學生蹲踞式跳遠能力(準確踏板及快速啟動能力)(技能目標);

      2.發(fā)展學生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彈跳力(體能目標);

      3.通過踏板練習培養(yǎng)學生自信(健康行為目標),培養(yǎng)勇于挑戰(zhàn)、超越自己的精神(體育品德目標)。

      學習內容:各種跳的練習、跑及踏板練習。

      (二)合理運用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采取的綜合方案,是根據(jù)學習目標結合學校、學生條件及教師特點而制定的教學行為及方法。通常有再現(xiàn)式及發(fā)現(xiàn)式等方法。

      合理運用教學策略的目的是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不只是參與者,讓所有學生充分參與,為所有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教學策略提倡教與學相結合,精講多練,邊教邊學,邊講邊練。

      從項目特點看,教學策略可以分為體驗式與傳授式。

      1.體驗式教學策略:學生邊體驗邊學習。如球類、田徑、游泳等項目,可以先讓學生體驗,再進行學習,然后在比賽中檢驗學習效果,使學生的運動技能在實戰(zhàn)中逐步提高。

      2.傳授式教學策略:邊教邊學。如健美操、啦啦操、武術等項目,通過邊教邊學讓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然后如學習健美操之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創(chuàng)編,學習武術之后同伴之間對每個動作進行實戰(zhàn)對練,通過這種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順序

      教學順序是教師為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而選擇的教師及學生活動的程序,從傳統(tǒng)的“講解-示范-練習-糾正錯誤-練習”向“驗-探-學”的學習形式轉變。

      1.驗:激發(fā)學習興趣及了解學生水平的“情景體驗”

      這個階段通常安排在準備活動之后,教師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體驗,一般2分鐘左右,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方式,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水平的途徑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學習計劃。體驗結束時可以請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及時進行點評。

      2.探:創(chuàng)設情境的“合作與探究”學習過程

      學生體驗學習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展示主要學習內容,如“行進間運球”,可以與學生一起完成一次完整“行進間運球”,邊做邊講要求,然后可以根據(jù)學生水平進行分組練習,對各種不同水平的組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如何接同伴的球后迅速運球,如何在行進間運球擺脫對手的防守等等。

      3.學:教師指導與學生練習相融合,練中教與學,賽中教與學

      在分組練習時,教師必須不停地在各組進行指導、糾正錯誤。在分組比賽中,應該把學習內容加進比賽規(guī)則中,比如學習“對地傳接球”動作,要求每個隊必須都完成2~3次對地傳接球后才能投籃或得分才有效。

      (四)適宜的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又稱生理負荷,是指人做練習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運動負荷包括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兩個方面。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是較大練習密度、適當運動強度。

      1979年我國第一次提出體育課要注重運動負荷指標,并建議一節(jié)體育課的練習密度要達到30%以上,中等運動強度平均達到150次/分,中等運動強度的心率指數(shù)在1.5~1.8之間(課中每分鐘平均心率除以安靜狀態(tài)每分鐘心率)。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中(國辦發(fā)[2016]27號)強調:“提高教學水平。體育教學要加強健康知識教育,注重運動技能學習,科學安排運動負荷,重視實踐練習?!敝笕珖鞯丶娂姵雠_運動負荷的要求。

      綜合各地要求:體育課的練習密度達到50%以上。不同學段平均心率分別達到以下要求:小學階段達到130±5次/分;初中、高中和大學階段達到135±5次/分(女)、140±10次/分(男)。當前在提高體育課練習密度的同時,必須提高體育課的有效練習密度(有效練習密度是指練習的強度高于120次/分以上的練習)。要注意一個傾向,就是只追求練習密度的多少而不注重練習的質量,不少體育課雖然練習密度在50%以上,但是練習的強度不夠,對學生的身體壓力不足。

      提高練習密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改革教學方法,精講多練、邊講邊練。能分10個組就不分8個組。分組比賽時,對輪換在場下的學生提出練習要求,盡量不讓學生有空閑的時間。

      適宜練習強度就是熟悉教材特點,合理搭配內容。課程改革以后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練習強度不足是通病。無論什么課型、學習內容,每節(jié)課均應該有學生承受自己最高強度的80%的練習時間。

      (五)有效的體能練習

      體能:指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能力,在體育運動中,人們的體能水平集中表現(xiàn)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等基本運動素質以及這些素質之間的各種組合性運動素質的發(fā)展水平。人體形態(tài)學特征是體能的質構性基礎,人體的機能特征是體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礎。體能主要包括身體成分、心肺耐力、速度、力量、耐力、平衡、協(xié)調性、反應時、靈敏性等素質。

      無論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健身體育活動,還是保持高水平運動的競技體育活動,體能均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體育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掌握保持身體健康的體能練習方法,也要讓學生知道提高自己選擇的運動項目水平的體能鍛煉手段。

      體能是身體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提高運動能力的基礎。發(fā)展“體能”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也是對體育教學科學認識的結果,學生通過發(fā)展自身的體能去提高體質健康和運動技術水平。體能練習又可以與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對自身體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的條件進行健康體能的練習,掌握發(fā)展健康體能的方法,并能夠提高結合自己喜歡的項目發(fā)展運動體能,不斷提高運動水平。

      體育教學要把體能練習與課的練習內容和練習順序有機結合。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每節(jié)課必須安排8~10分鐘的體能練習。如何科學安排體能練習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1.科學安排體育課體能練習內容

      在體育課中進行體能練習必須改變以往不管學生的體能水平任意設置身體素質練習的做法。原來的做法是第1組跳繩,第2組立定跳遠,第3組仰臥起坐,第4組俯臥撐,這種無的放矢的練習方法是提高不了學生的體能水平的,甚至對一些學生的身體發(fā)展來說是幫倒忙。因此教師要了解全體學生的體質及體能水平,合理地安排體能的分組練習,對癥下藥,為學生提供各種有效的體能鍛煉方法。

      2.體能練習與準備活動、放松活動相結合

      為了有效地發(fā)展體能,可以把一般的體能練習和運動項目的體能練習與體育課的教學順序有機結合。通常來說,提高運動項目的體能練習可以放在準備活動之后,與學習內容相結合,這部分的體能練習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輔助練習或誘導練習,如體操學習,可以在準備活動中安排柔軟性的專門練習;籃球學習,可以安排速度、彈跳練習,使這些體能練習為學習運動項目打下良好基礎。一般的體能練習可以安排在課的后半部分,特別是發(fā)展學生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在發(fā)展這些體能時,要注意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注意上下肢、軀體的均勻發(fā)展。

      可以把拉伸練習與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結合在一起,并與學習內容有機結合,使體能練習為學習目標服務,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與提高體能相得益彰。體能也是提高練習強度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強度的體能練習。

      3.體能練習與自我鍛煉相結合

      有條件的學校應該給每個學生提供量身定做的體能練習組合,雖然這個要求有點高,但這是發(fā)展方向,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體能促進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手機App,輸入自己的體質數(shù)據(jù)后,獲得體能鍛煉處方等。通過這樣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學生的鍛煉習慣往往跟鍛煉能力成正比,鍛煉能力的提高是促進正確鍛煉習慣形成的重要基礎。

      4.體能練習與健康教育相結合,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行為,使學生掌握健康知識,形成健康技能,養(yǎng)成鍛煉習慣

      要改變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只教知識的現(xiàn)象,要把健康技能同時傳授給學生。健康技能包括兩個方面:能根據(jù)自己的身體進行科學鍛煉(包括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選擇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鍛煉方式。學生具備了健康技能之后,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體質特點選擇體能鍛煉及運動項目進行練習,逐步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三、構建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聯(lián)動機制

      國務院辦公廳27號文件指出“學校要將學生在校內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列入作息時間安排,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相銜接,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落到實處”,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教學的補充及延伸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一直以來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嚴重脫節(jié),學生在體育課掌握的技能很少能夠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得到展示及拓展。那么如何才能保證學生學以致用呢?

      (一)要把體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貫穿于體育教學及課外體育活動的全過程

      有意識的設計提高學生體育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活動情景或比賽場面,讓學生親身經歷體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全過程,領會通過體育素養(yǎng)的歷練后帶來的快樂及收獲。比如教學中多安排一些合作項目的練習、體驗輸贏的游戲或比賽,課外體育活動的比賽內容既有個人的挑戰(zhàn)賽,也有小組、同伴間及全班的團體賽。

      (二)把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聯(lián)動

      1.在制定學校體育工作計劃時明確思路,把教學工作計劃與課外體育鍛煉(含大課間體育活動)計劃及課外競賽計劃統(tǒng)一進行編排

      猜你喜歡
      體育與健康體育課程體育教學
      中職?!扼w育與健康》實施興趣模塊教學中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及應對策略
      拓展訓練納入中學體育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重心原理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運用探析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分層次教學法研究
      對高職護理專業(yè)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
      游戲融入教學建構靈動式體育課堂研究
      體育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
      體育教學中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探究
      獨立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比如县| 北流市| 英吉沙县| 丰镇市| 淳化县| 株洲县| 广宗县| 伊通| 开江县| 安徽省| 萍乡市| 乐平市| 宝山区| 杨浦区| 当涂县| 望都县| 博兴县| 昭苏县| 旺苍县| 蛟河市| 资中县| 长汀县| 花莲市| 涡阳县| 陆河县| 临城县| 崇左市| 都安| 乐清市| 甘孜县| 祁门县| 旅游| 庐江县| 冕宁县| 宁武县| 缙云县| 株洲市| 米泉市| 霍城县| 吴桥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