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琦
摘要:當今世界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打造命運共同體”戰(zhàn)略的提出,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世界上掀起了“漢語熱”的潮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聽力,在HSK考試中占很大的比重。雖然聽力如此重要,但是聽力教學依舊得不到大家的重視。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編寫沒有針對性、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學生興趣不高、逃課缺勤情況層出不窮、教學效果不突出、實際運用性不強等等幾個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運用新興的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視聽說幾個方面相結合,采取中文歌曲教學、電影教學等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潛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在歌曲、電影片段的選擇上,也需要教師仔細進行斟酌。
關鍵詞: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多媒體
一、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
目前,我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從發(fā)展之初至今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國內聽力教材多種多樣,內容不盡相同,但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下面,從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教材編寫
教材,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一環(huán),是進行教學活動時的綱領,一旦教師采用某種教材進行教學,便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與學習效果。
關于國內的對外漢語聽力教材,有如下幾種: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聽力教程》(共三冊)、《發(fā)展?jié)h語 中級聽力》、《漢語聽力速成》等。以《漢語聽力教程》進行分析:
第一冊的教學對象是初級水平的學生,主要強調的是聲韻母練習、聲調練習、語音語調練習等。
第二冊的教學對象是中級水平的學生,主要強調的是一些特殊的句型,如把字句、被字句、結果補語、趨向補語等,并進行一些對話討論,如“自行車和汽車”、“媽媽去哪了”、“兒子的初戀?!钡?。
第三冊的教學對象是高級水平的學生,除了之前簡單的聲韻調練習之外,還加入了大量的語塊、語段對話,引入了大量中國文化的元素,并且在每10課層架了一個小測試。話題如下:“迎來送往、左鄰右舍、送什么禮物好、談婚論嫁、望子成龍、怎樣才能休息好”等等。
如果教學對象為初級水平,學生剛接觸中文時,只是單純練習聲韻調,以及聲韻母的拼合,內容單一枯燥,學生的興趣不高,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并且,拼音教學在聽力教學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學生到底該掌握多少拼音知識(讀寫兼并或以讀為重),這也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教材編寫應該注重針對性的原則,但是編者的工作量無疑也因此而增大。因為留學生的國別背景不同、年齡不同,其文化背景、水平層次、宗教信仰、學習動機等,都不盡相同,這都給教材的編寫帶來很大的困難。
聽力教材的編寫,除了注重專業(yè)知識的質量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趣味性以及實用性。安德森在ACT認知模型中,將知識分為陳述性指數(shù)與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程序性知識——“為什么和怎么做”。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首先會習得陳述性的知識,經(jīng)過不斷的反復練習從而轉化成程序性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工具技能,在聽力教材的編寫上,應該多一些程序性的知識,切實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聽力水平。
(二)教學方法
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課程,或多或少都有留學生來學習中文。但是,聽力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大部分教師采取的課堂教學方法都是老套單一的形式:放錄音-對答案-講解-放錄音。這與目前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相違背的,學生處在一個被動的地位,只重“輸入”,不重“輸出”。而且,學生習得聽力,本來就是一個黑箱操作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不設計學生“輸出”的環(huán)節(jié),只是一味的灌輸聽力材料,并不重視學生是否聽懂、如何聽懂的這個過程,那么聽力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HSK training的課型中,HSK1-2級的考試,只涉及兩個部分:聽力與閱讀。在聽力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更不能只是簡單的讓學生做題-講解,在聽前、聽時、聽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應該加以注重。
二、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針對以上所出現(xiàn)的問題作出改進。在聽力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實用性與趣味性的關系,因為聽力課教材內容十分枯燥,作為一線普通教師,往往不能在教材編寫上起到?jīng)Q定的作用,但是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學方法的設定上下功夫。
(一)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來講
目前,普通對外漢語教材的內容是比較枯燥乏味的,而且都是課文——練習——課后思考,這樣一種固定的形式。如漢語教程第一冊,主要講的是聲韻調的拼合規(guī)律。據(jù)科學研究顯示,一個人完全聚精會神的某一件事的時間是15分鐘左右,如果完全按照課本上所設計的練習來進行教學,學生肯定會感到疲憊、乏味,不僅會影響當堂知識的學習,更會造成逃課、缺課、學生流失等情況。
因此,教師應該采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習題,加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小組分工合作或者游戲的形式進行學習,可以采用情景教學以及沉浸式的教學方式,選取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詞進行訓練,如買、賣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完全拋棄教材。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教材,大部分都受到了教師與學生的肯定,教材的編寫體例,不同知識所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重點知識的練習與設計,都是經(jīng)過科學驗證的。教師要正確的使用教材,既不能不顧學生實際情況,完全按照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更不能拋棄教材,自己盲目進行教學。
(二)運用中文歌曲進行聽力教學
前面說到過目前教學方法的枯燥,我們可以運用新興的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大部分的課堂都具有多媒體設備,即便是在設備簡陋的條件下,教師可以也可以選取中文歌曲進行聽力教學。如學習“里”,我們可以通過一句歌詞來幫助學生學習,如《我的歌聲里》:“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我的夢里,我的心里,我的歌聲里?!?/p>
通過歌曲,我們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更可以體會中國文化。《茉莉花》、《菊花臺》、《彎彎的月亮》等,不僅歌詞富有中國特色,其旋律與所用樂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歌曲的典型代表。
需要注意的是,中文歌曲數(shù)量龐大,種類多樣。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如梆子、二人轉、評彈等,只適合選取優(yōu)秀作品給學生欣賞,但是不適合給初級階段學生學習聽力。
(三)運用電影進行教學
在優(yōu)秀聽力老師的聽力課上,除了歌曲以外,往往會運用電影片段來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疲勞,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會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視覺中樞與聽覺中樞,相比單純放錄音的形式,會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
在選取電影片段時,我們應該選取畫質清晰,內容積極向上的影片,最重要的是,臺詞簡單,避免人物有過多的情節(jié)和動作而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必把目光僅僅局限在中國電影,一些外來的電影我們可以加上中文字幕,讓學生自己來配音。比如說《功夫熊貓》、《三只裸熊》等。同時,這又對教師的視頻選取與剪裁、字幕制作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總之,聽力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值得我們重視。我們應該利用克拉申i+1的原則,在學生原有的水平上,不斷的一點一點的增加難度,從而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注意趣味性、文化性、實用性、針對性相結合。同時,也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經(jīng)歷都放在中文歌曲、電影的內容和文化教學上,因為聽力課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對學生聽力能力的提升。只要用對了方法,那么留學生漢語聽力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荊宇.中文歌曲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茍長欣.多媒體輔助下的初級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6
[3]許佳佳.對外漢語初級聽力課堂教學設計[D].山東師范大學.2016
[4]趙金銘.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技能篇[M].商務印書館.2011.
[5]劉珣.對于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302-310.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