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輝 周鵬 陳荔川
摘 要:目的 探討DR全下肢全景成像技術及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集233例全下肢攝影患者資料,應用西門子成像系統(tǒng)、YSIO采集系統(tǒng)DRX線機全下肢攝影功能軟件,立式全下肢專用架,獲得全下肢無縫拼接影像,經(jīng)圖像處理后應用測量軟件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測量。結果 231例患者全下肢全景成像拼接成功。拼接處無痕跡,無運動等偽影。2例因患者移動致圖像拼接錯位判定不合格,經(jīng)重新投照后獲得滿意圖像。結論 全下肢成像技術,一次曝光,通過無縫拼接技術,在一張膠片上顯示全下肢全景影像,為矯形治療術前、后的療效觀察提供了高質量的全景解剖圖像。
關鍵詞:DR ;全下肢;全景成像技術;膝關節(jié)置換術
中圖分類號:R44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4.056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4-015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DR panoramic imaging of lower extrem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knee arthroplasty.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4 to April 2017,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233 cases of lower extremity radiographs in our hospital. Application of Siemens imaging system,YSIO acquisition system DRX line all the lower limbs photographic function software,vertical full lower limb special frame,access to seamless lower limb full stitching images,the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software after the image data measurement.Results The panoramic images of 231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stitched.There was no trace,no movement and so on.2 cases were disqualified because of the dislocations caus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patients.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image after re-projection.Conclusion The whole lower extremity imaging technique,one exposure,can display the panoramic image of the whole lower extremity on a piece of film by seamless splicing technology.A high-quality panoramic anatomic image was provided for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bservation of orthopaedic treatment.
Key words:DR;Whole lower limb;Panoramic imaging;Knee arthroplasty
骨性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常累及下肢負重關節(jié),引起關節(jié)疼痛、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生物材料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醫(y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成為可能。臨床在診治這類疾病時,需要以X光片為主要依據(jù)對病變部位進行測量評估。普通的X線攝影不管是CR還是DR,均不能滿足臨床想將身高在120 cm以上患者全下肢放在一幅圖上的要求,只能利用標記物在條件不變下分段拍攝好照片后再手動拼接,從而間接獲得下肢的全長圖像[1]。因此目前DR的攝影技術并結合“無縫拼接”的圖像后處理功能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全脊柱、全長骨的影像學檢查和測量的常規(guī)方法[2]。我院將2014年2月~2017年4月233例負重全下肢成像技術及應用價值,分析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4月233例負重全下肢全景攝影片資料進行分析,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男性81例,女性152例,年齡5~88歲,平均年齡(65.3±6.7)歲?;颊甙Y狀以關節(jié)腫痛,活動受限為主,無其他并發(fā)癥。
1.2檢查 設備帶集成探測器的立式胸片架,無線平板探測器,成像系統(tǒng),西門子YsioDR,內嵌自動拼接軟件,X線發(fā)生器。
1.3投照體位和方法 患者光腳自然直立專用攝影架的踏板上,囑雙手握住兩側把手。雙下肢盡可能并攏并緊貼攝影架,兩膝關節(jié)伸直,足尖向前,兩腳稍內旋。調整含鉛標尺的位置,要求上端超出髖關節(jié),下端超出踝關節(jié),置于患者一側下肢旁5 cm處。攝影距離3 m,選用與之匹配的濾線柵。選中患者信息,選擇胸片架位全下肢拍攝模式。點亮定位模擬燈,按住球管上下旋轉鍵,向上旋轉,定下起始拍攝位置(超過髖關節(jié)10 cm),按下球管顯示屏定位1鍵。用同樣方法向下旋轉球管,定下結束位置(超出踝關節(jié)10 cm),再按下顯示屏上的定位2鍵。按下曝光手閘,球管、探測器自動運行并曝光成像,DR設備會根據(jù)曝光范圍來自動分割每一次曝光所能包括的范圍。
1.4拼接曝光 結束后設備會根據(jù)所定拍攝位置的長短得到幾張分段的照片,系統(tǒng)內嵌的拼接軟件會根據(jù)設定的拼接算法在邊緣部分找到幾個參考點進行自動拼接,合成一張全下肢照片。若拼接完成后影像局部有重疊錯位,可利用手動拼接的方法進行微調,確保相鄰拼接處骨皮質連續(xù)完整,鉛尺刻度無重疊錯位。如果發(fā)現(xiàn)肢體和鉛尺不能同時拼接完整則認為拼接失敗,如果患者移動或拼接托架晃動,致一條下肢拼接成功另外一側下肢拼接處有重影,則也認為拼接失敗[3]。
2結果
由兩名中級以上職稱放射醫(yī)師進行盲法評片。本組全下肢成像拼接成功。拼接處無痕跡,無運動等偽影。雙髖關節(jié)、股骨、膝關節(jié)及踝關節(jié)重組影像結構清晰,對比度高,對位對線好,整體上能對全下肢進行觀察診斷,影像質量完全達到臨床對下肢力線測量要求[4]。2例因患者移動致圖像拼接錯位判定不合格,經(jīng)重新投照后獲得滿意圖像,見圖1,圖2。
注:全下肢DR攝片右膝關節(jié)內翻畸形,同一患者術前及術后力線分析示例圖,股骨下端楔形截骨角度的測量,須在術前于正位X線片畫線確定。其方法為:做股骨解剖軸線M線,再做股骨內外髁下緣連線N線,兩線交點為O。再做脛骨解剖軸線P線,自O做Q線垂直于P線,∠QON即為股骨髁上楔形截骨的參考角度(圖①右的外偏角a,故在實際做楔形切骨時宜將切骨片比計算所得角度少切10°左右即為最佳矯正度)
圖1 圖2
3討論
3.1攝片注意事項 檢查前向受檢者說明檢查過程,囑其保持初始姿勢,檢查過程中不要移動,尤其手術后復查患者,力求取得患者合作。拼接托架配備的鉛字標尺要置于照射野內,且保證其在曝光過程中不發(fā)生晃動,因為鉛字的重合程度往往是判定拼接成功的標志之一。
3.2優(yōu)勢與傳統(tǒng)的非全長X線片攝影相比 現(xiàn)在采用的探測器面積大,能夠進行大個患者或大范圍的攝片,像素尺寸小,感光靈敏度高,可以利用較低的X線劑量獲得高質量的圖像。DR全下肢全景成像技術一次間斷數(shù)秒曝光即可獲得全下肢全長影像,避免了患者不能因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而造成的誤差,同時也提高了攝影速度和工作效率。圖像后處理系統(tǒng)功能強大,可直接測量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其次,DR全下肢全景成像技術,通過一次檢查,對同一解剖部位有部分重疊的一系列圖片合成一張大的寬視角圖像。且獲得密度均勻的數(shù)字化X線圖像,為臨床診斷和療效評估提供更加準確、直觀的圖像。
3.3在膝關節(jié)置換中的應用價值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目前已成為治療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疾病的有效方法,行全下肢成像的目的是能夠觀察雙下肢、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的病變程度范圍及整體形態(tài),對手術前后下肢長度測量、股骨角、脛骨角、膝關節(jié)關節(jié)面夾角和膝外翻角等生理角度及應力線進行測量。下肢力線是股骨頭中心與踝關節(jié)中心的連線,正常的下肢力線和膝關節(jié)中心在一條直線上;如果下肢力線在膝關節(jié)中心的內側,為膝內翻;反之為膝外翻。手術前不但需要了解膝關節(jié)病變的病因和繼發(fā)力線偏移,還需要全面了解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甚至足的情況。因此手術醫(yī)師需要獲得患者相關影像學資料,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便是負重全下肢X線片。在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術前、后測量股骨角,脛骨角和膝內、外翻角度,尤其測量從股骨頭中心到踝關節(jié)中心的下肢力線,用于測量、判斷人體膝關節(jié)負荷時的形態(tài)變化和手術方案選擇及術后療效評估等方面意義重大。術前測量數(shù)據(jù)有誤差將會嚴重影響到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療效。因此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前的準備工作必須充分,測量數(shù)據(jù)必須準確,從而將手術風險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穆玉娟.DR全脊柱、全下肢成像技術的應用[J].醫(yī)藥前沿,2017,7(1):372-373.
[2]劉鐵,魏世棟,王宗成.全脊柱及下肢全長數(shù)字化X線成像系統(tǒng)拼接攝影技術的應用[J].天津醫(yī)藥,2013(12):1221-1222.
[3]李傳東,成成,馬青,等.全下肢負重立位DR成像技術的探討[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3):506-508.
[4]史建靜,許崇永,趙曉君.全下肢及全脊柱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5,20(9):833-834.
收稿日期:017-9-21;修回日期:017-10-7
編輯/雷華